高效提问,服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情和学科内容特点,优化问题的设计和讨论,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提问  优化教学
  一、引言
  问题是课堂的点火器,也是课堂走向深度、卷入学生思维的助推器。课堂提问往往作为课堂主线,贯穿课堂的内外和前后,它是师生间进行对话和学习的主要中介。通过有效提问,教师点燃学生灵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善思者、善学者和善问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掉书袋式的讲授方式,以高质量的问题引领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内化教材知识,发展深度思维。教师所设的问题要有条理、有层次、有差异,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从而让预设走向生成,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当下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的问题依然存在,设计质量不高、提问零碎等现象较为严重,笔者就此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抛砖引玉。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偏差
  (一)提问的随意性。随意提问指的是教师提问没有预设,问题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课堂从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碎碎问”。有时教师的问题没有前因和铺垫,学生对教师提问的问题本身认识不清,造成课堂的“卡壳”或停顿。
  (二)提问的平庸化。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一问就知或从书本上一看就知的问题本身不具挑战性,显得平庸。很多教师课堂上习惯于用“是不是”“对不对”来提问,这样的提问无法引出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学生被动回答现象普遍。
  (三)提问的层次性。问题要成为一个连续体,后一个问题要和前一个问题构成形式上或内容上的呼应。然而,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封闭性问题,问题间缺少连续性和逻辑性,问题基本都属于记忆、识记类,教师提问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有待提高。
  (四)提问面过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往往为确保课堂进度,习惯性提问尖子生,有时往往因为课堂管理而提问一些走神的学生。但对其他学生,教师往往选择性忘却,这导致大部分学生被冷落,教师的提问面过窄,没有辐射到全体学生。
  三、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策略
  恰到好处地开展课堂提问,既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成为问题的“设计师”,基于课程和教学目标,从问题的设计入手,让提问更加科学,更加艺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突出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把握提问的“度”,学生才能借助于问题,主动且富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寻找好角度。问题的角度至关重要,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的角度,让问题拓展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要寻找好角度,教师就要基于教材解读教材和知识的内在关联度,寻找最能体现知识作用的提问策略。例如,在教学选修1“戊戌变法”时,教师若照本宣科提问“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学生往往会感到索然无味,因为此问题大而无边,答案往往会呈现为一、二、三、四类的总结陈述。但若教师这样提问,结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这样说‘若袁世凯没有出卖和背叛维新派,则戊戌变法就有成功的可能’,请问同学们对这个论断有何看法?”这样,学生会陷入深思之中,并通过查教材资源,讨论交流等方式,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课堂的生成。正所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要从新颖的角度来提问,让提问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让提问击起学生的思维的涟漪,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把握好精度。问题的精度至关重要,历史教师要学会精准提问,让问题成为教材重点和要点的浓缩,从而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去学习历史。主要问题往往内蕴着主要线索,学生抓住了主要问题,就可以提纲挈领地理解教材内容,勾勒内容概要,精准地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必修2“罗斯福新政”内容时,教师可以“新政”为关键词,有效串联教学的内核,设计如下问题:问题一,罗斯福新政为何从金融业打开序幕?问题二,新政为何涉及削减农业的生产规模?问题三,新政要实行“以工代赈”,这是什么原因?问题四,新政为何提出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可见,这一系列问题皆以新政为圆心,以新政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为半径,准确地反映了教学目标和教學重点。这些问题明晰且精准,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和思考,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
  (三)掌握好难度。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已经知道或了解的部分,另一个是经他人或同伴指导能达到的部分,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部分称之为最近发展区。高中历史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掌握好难度,让问题呈现出难、中和易的层次性,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从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内容时,笔者陈述了观点“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但如何体现“加深”二字?于是笔者根据学生已知的知识,设计出以下序列化问题,让学生体会“加深”的深刻含义。问题一,此条约中的割地和赔款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问题二,与其他条约相比,此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殊性?问题三,该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表现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哪些目的?通过这些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教师化难为易,学生由易到难,从而逐步回答问题,理解该条约对中国发展的危害性。
  (四)处理好广度。核心素养是课堂设计的导航议,教师所设问题要以促进每个学生思考、学习和发展为价值导向。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覆盖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学生的学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突出全面性,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享受学习的获得感。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内容时,笔者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分层进行解答。问题一,秦始皇嬴政是在消灭了哪六国后才得以统一天下的?(此问题面向所的学生。)问题二,为了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此问题让中等生讨论后回答。)问题三,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你认为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该有哪些?(此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见,教师设计的问题,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学生都能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而发挥历史学习潜能,这对践行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大有裨益。
  (五)运用好“尺度”。提问意味着师生要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同时教师要围绕问题解决适时运用评价策略,助推学生解决和回答问题。教师要有效运用评价的尺度,既要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交替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正确运用评价这把标尺,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评、共评和互评等手段促进学习,才能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中培养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培植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孔维.探析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艺术与防范误区[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3):6870.
  [3]曾学辉.高中历史课堂开放式提问的问题设计研究——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10):2425.
其他文献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对推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团结稳定和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  随着高校招生規模的扩大,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进入人人都可成为媒体的时代。自媒体
摘要:本文是根据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改革的一些经验体会,就如何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育人方法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农村中职学校 立德树人教育 方法探究  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必将随之变革,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