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加减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观察组190例,对照组使用双八面体蒙脱石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基础上,加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9%,对照组为7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采取八面蒙脱石加黄芪建中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儿腹泻;蒙脱石
小儿腹泻为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必须及时确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若未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小儿死亡,在第三世界国家,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与致死率极高。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其致病因素与病原复杂,且临床表现各异,高发于3岁以下儿童,为儿科的临床常见性疾病,也是多发性疾病。经临床数据显示[1],有31%以上患者,在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后,难以彻底将肠道损伤根治,导致症状依然存在。采取中医疗法对小儿腹泻治疗已经获得临床认可。本次研究对小儿腹泻患者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80例,女性100例,年龄为1个月~5岁,平均年龄(3.1±0.6)岁,病程2d~3个月,平均病程(25.1±2.3)d。患者均有大便增多,且呈蛋花样、水样,有部分患者呈呕吐、发热与腹胀表现。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出现胃肠器质性病变者;行大型手术者;严重外伤者。将3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观察组19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一岁以下患儿,每次1/3包,3次/d治疗;1~2岁患儿,每次1/2包,每日3次口服;2岁以上患儿,每次1包,每日3次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基础方药为:桂枝12g、黄芪15g、芍药25g、生姜12g、炙甘草12g、大枣15g、白术5g、茯苓10g、苍术8g、炒麦芽8g、葛根8g、党参8g、木香5g、槟榔5g。所有药物用清水煎服,每次40ml,每日3-4次口服。频繁呕吐者可加炙枇杷叶、旋覆花与法半夏;表邪重可加荆芥与苏叶;久泻不止者加乌梅、诃子、禹余粮;大便有脓加蒲公英、黄芩和黄连;伴有心慌、失眠与心悸之症者,加牡蛎、龙骨;腹痛加延胡索;明显皮肤干燥者可加制首乌、枸杞与当归。
1.3观察指标
诊断标准以《儿科学》中腹泻标准诊断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且伴有大便次数增加,同时存在大便的性状改变。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与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4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d后,患者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正常。有效:患者大便次数减少为3次左右,性状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大便次数与性状无明显改变。
1.5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160例,占84.21%,总有效率为95.79%,对照组治疗显效110例,占53.19%,总有效率为7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腹泻为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现病情,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机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度失衡,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可能对小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每年世界上因腹泻而导致死亡的婴幼儿占1500万以上,其主要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其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且致死率极高。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和非感染性两种,其中,非感染性腹泻占多数。目前,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以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受损等因素所致。目前,在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双八面体蒙脱石为主要治疗药物,同时搭配抗生素等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大多患者在治疗后还会存在病态反应,难以彻底治愈的情况,西医尚未出现小儿腹泻取得良好的治疗药物[3]。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内伤饮食、外感邪气、脏腑虚损,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虚、湿盛、小肠分清泌浊功能下降所致[4]。中者,脾胃也,建中即为健脾益胃,采取黄芪建中汤治疗小儿腹泻病症,。健脾需以甘为主。在药方中,黄芪可起到补气之效,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茯苓与党参能起健脾渗湿之效[5]。黄芪、甘草属甘温之物,共举可起健脾益胃、温补中气作用。桂枝味辛,性温,可起辛散温化身体寒邪之毒,能利于生发阳气,同时,有起温补阳气的作用,可辛甘化阳,联合生姜、白芍与大枣、甘草,可起到气化阴阳、调和营卫之功。白芍有能于土中泄木,平肝抑木,可预防肝木克伐虚衰而形成的脾胃之气[6]。白芍属酸性,甘草含有甘甜,两者可起相辅相成之效。甘草与白芍配伍,能起到缓急止痛之功。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可起到修补胃粘膜的作用,能保护胃肠粘膜不受损害,同时也可以起到抗炎、杀菌的作用,在其共同作用时,也可以促进胃肠部溃疡愈合;大枣为补脾胃佳品,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起到调和营衛之效;木香有调气之功,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木香能有助于缓解肠肌痉挛,主要是其中含有组胺、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等各种有效成分,能直接作用于患处。槟榔可破气,与麦芽配伍,能兼备消运之效,可振奋食欲,开胃和中[7]。共奏可起到止泻、导滞、补气、建中之效。
经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能在3d内快速缓解,恢复大便性状,能快速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调情况,帮助患者改善症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恢复速度快,能利于患者彻底改善症状。大部分小儿腹泻患者为3岁以下患儿,身体处于特殊的发育阶段,脏器尚未发育完全,耐受能力差。在临床用药,必须降低毒副反应,使患儿可耐受。经研究显示,中医药毒副作用低,能快速作用于病灶,缓解患者症状,能被患者与家属接受,安全性高。中药黄芪建中汤是针对小儿腹泻发病机制,采取辩证施治的原则,针对性用药,可使药物作用于病灶,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胃肠道损伤,补气建中,快速止泻,改变大便性状,也能避免治疗后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勇,陈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81-182.
[2]石美珠.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143-144.
[3]何广杰.小儿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12):132-133.
[4]张彦,杨宽,朱军联等.四逆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18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11-313.
[5]苏林,许春娣,何婉儿等.小儿腹泻贴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7):674-678.
[6]张兴春.喜炎平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7):550-551
[7]冯婉萍,陈召金,邱瑞清等.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310-311.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加减;小儿腹泻;蒙脱石
小儿腹泻为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必须及时确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若未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小儿死亡,在第三世界国家,小儿腹泻的发病率与致死率极高。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的性状发生改变。其致病因素与病原复杂,且临床表现各异,高发于3岁以下儿童,为儿科的临床常见性疾病,也是多发性疾病。经临床数据显示[1],有31%以上患者,在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后,难以彻底将肠道损伤根治,导致症状依然存在。采取中医疗法对小儿腹泻治疗已经获得临床认可。本次研究对小儿腹泻患者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80例,女性100例,年龄为1个月~5岁,平均年龄(3.1±0.6)岁,病程2d~3个月,平均病程(25.1±2.3)d。患者均有大便增多,且呈蛋花样、水样,有部分患者呈呕吐、发热与腹胀表现。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出现胃肠器质性病变者;行大型手术者;严重外伤者。将3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观察组19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一岁以下患儿,每次1/3包,3次/d治疗;1~2岁患儿,每次1/2包,每日3次口服;2岁以上患儿,每次1包,每日3次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基础方药为:桂枝12g、黄芪15g、芍药25g、生姜12g、炙甘草12g、大枣15g、白术5g、茯苓10g、苍术8g、炒麦芽8g、葛根8g、党参8g、木香5g、槟榔5g。所有药物用清水煎服,每次40ml,每日3-4次口服。频繁呕吐者可加炙枇杷叶、旋覆花与法半夏;表邪重可加荆芥与苏叶;久泻不止者加乌梅、诃子、禹余粮;大便有脓加蒲公英、黄芩和黄连;伴有心慌、失眠与心悸之症者,加牡蛎、龙骨;腹痛加延胡索;明显皮肤干燥者可加制首乌、枸杞与当归。
1.3观察指标
诊断标准以《儿科学》中腹泻标准诊断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且伴有大便次数增加,同时存在大便的性状改变。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与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4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d后,患者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正常。有效:患者大便次数减少为3次左右,性状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大便次数与性状无明显改变。
1.5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显效160例,占84.21%,总有效率为95.79%,对照组治疗显效110例,占53.19%,总有效率为7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小儿腹泻为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现病情,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机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度失衡,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可能对小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每年世界上因腹泻而导致死亡的婴幼儿占1500万以上,其主要发生于第三世界国家,其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且致死率极高。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和非感染性两种,其中,非感染性腹泻占多数。目前,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以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粘膜受损等因素所致。目前,在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中,双八面体蒙脱石为主要治疗药物,同时搭配抗生素等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大多患者在治疗后还会存在病态反应,难以彻底治愈的情况,西医尚未出现小儿腹泻取得良好的治疗药物[3]。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较多,其中内伤饮食、外感邪气、脏腑虚损,中医辨证认为其为脾虚、湿盛、小肠分清泌浊功能下降所致[4]。中者,脾胃也,建中即为健脾益胃,采取黄芪建中汤治疗小儿腹泻病症,。健脾需以甘为主。在药方中,黄芪可起到补气之效,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茯苓与党参能起健脾渗湿之效[5]。黄芪、甘草属甘温之物,共举可起健脾益胃、温补中气作用。桂枝味辛,性温,可起辛散温化身体寒邪之毒,能利于生发阳气,同时,有起温补阳气的作用,可辛甘化阳,联合生姜、白芍与大枣、甘草,可起到气化阴阳、调和营卫之功。白芍有能于土中泄木,平肝抑木,可预防肝木克伐虚衰而形成的脾胃之气[6]。白芍属酸性,甘草含有甘甜,两者可起相辅相成之效。甘草与白芍配伍,能起到缓急止痛之功。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可起到修补胃粘膜的作用,能保护胃肠粘膜不受损害,同时也可以起到抗炎、杀菌的作用,在其共同作用时,也可以促进胃肠部溃疡愈合;大枣为补脾胃佳品,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起到调和营衛之效;木香有调气之功,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木香能有助于缓解肠肌痉挛,主要是其中含有组胺、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等各种有效成分,能直接作用于患处。槟榔可破气,与麦芽配伍,能兼备消运之效,可振奋食欲,开胃和中[7]。共奏可起到止泻、导滞、补气、建中之效。
经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能在3d内快速缓解,恢复大便性状,能快速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调情况,帮助患者改善症状。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恢复速度快,能利于患者彻底改善症状。大部分小儿腹泻患者为3岁以下患儿,身体处于特殊的发育阶段,脏器尚未发育完全,耐受能力差。在临床用药,必须降低毒副反应,使患儿可耐受。经研究显示,中医药毒副作用低,能快速作用于病灶,缓解患者症状,能被患者与家属接受,安全性高。中药黄芪建中汤是针对小儿腹泻发病机制,采取辩证施治的原则,针对性用药,可使药物作用于病灶,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胃肠道损伤,补气建中,快速止泻,改变大便性状,也能避免治疗后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勇,陈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81-182.
[2]石美珠.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143-144.
[3]何广杰.小儿止泻贴治疗小儿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12):132-133.
[4]张彦,杨宽,朱军联等.四逆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18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11-313.
[5]苏林,许春娣,何婉儿等.小儿腹泻贴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7):674-678.
[6]张兴春.喜炎平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7):550-551
[7]冯婉萍,陈召金,邱瑞清等.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