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并探讨ACI患者外周血MIF、TLR4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6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小面积脑梗死(小面积ACI组)86例,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ACI组)79例;同期选取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3组一般资料分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I患者外周血中MI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TLR4水平;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并探讨ACI患者外周血MIF、TLR4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6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小面积脑梗死(小面积ACI组)86例,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ACI组)79例;同期选取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3组一般资料分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I患者外周血中MI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TLR4水平;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
其他文献
北部边疆史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我国北部边疆史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如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多语种档案、文献的整理和出版等取得重大收获。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在北部边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历程和主要成就,并试图就未来北部边疆史的研究做一些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从无到有,从稳步发展到初步繁荣,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对新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疆历史学科建设与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新疆历史研究走向新高度。
中国西南边疆史是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持续深化西南边疆史各领域的研究,理论上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学科建设、档案文献整理等方面有重大进展。本文简要论述中国西南边疆史的理论构建、学科建设的进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有关西南边疆史研究的主要成就,还就今后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学术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通史、断代史、分省通史著作的编撰,有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思考,历史地理研究,历代东北边疆治理和开发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族群和区域性政权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近代东北边界沿革史研究等8个方面,初步奠定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导致学科发展相对缓慢,一些研究领域甚至进入瓶颈期。未来应通过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扩大视野,深化认识;同时大力提倡学术争论与批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疆史研究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边疆史地研究中的显学。海疆史理论研究经过七十年的学科建设日益成熟,学术体系建设逐步体系化和规范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海疆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时势之变是海疆史研究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海疆史研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进步,海疆史研究必然会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2019年度学界针对中国西藏早期与中古历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包括西藏考古、吐蕃历史、西藏历史地理、藏汉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四个方面。其中,吐蕃历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呈现出历史人物、职官制度、军事政治、唐蕃关系、藏汉交流等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唐蕃关系研究的成果还充分体现出边疆地区对中央王朝的认同这一历史大趋势,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另外,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内学术研究领域关于西藏历史研究的综述类也成果丰硕,不但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也反映了某些问题与不足,
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这一“校群”以及边疆学人群的形成,为边疆学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察对象。五大学边疆学人主要致力于西南边疆研究,为边疆研究学科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反映出一代学人对时势与学术之间“学术建国”的历史担当,对构筑中国边疆学具有研究、反思意义。汪洪亮《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一书以“群体”为考察核心,将边疆研究的学术、学科发展脉络置于地方性场景下,通过对“具体人”与“群体人”的重新发现,深化边疆研究的学术史思考,拓宽学术史、学科史的书写空间。结合该书之思考,边疆研究应与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是近10余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氧疗方式,是一种通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HFNC设备由空氧混合装置、加温加湿装置、呼吸连接管路以及鼻塞接头4个部分组成。HFNC主要的通气氧合机制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恒定吸入氧浓度,形成上呼吸道-肺泡-肺毛细血管氧分压差;二是产生PEEP;三是冲
德勒克桑布是清代外藩蒙古巴林部的贵族,又是尚和硕公主的和硕额驸,同时也是长居北京出任公职的朝廷官员。然而,《清实录》《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官修史书对他的记述较为零散,事迹模糊。最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刊布了德勒克桑布本人写的两封信,其中的一封信很重要,显示德勒克桑布一生中一次非凡的经历。鉴于旧有史料的零散性及新出史料的重要性,本文以德勒克桑布为议题,将其放在清廷、蒙古与西藏的三角关系中,检核新旧史料,考索隐秘史实,重新阐述他的前生后世,以期别开历史人物之生面。
明朝建立后,北部疆界大致止步于农牧交错带一线。位于这一线上的大同成为有明一代着力修筑、经菅的重要边城。明朝官方试图把大同塑造成为区分农业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王朝富强的象征。边关这边无须担心自然灾荒下的缺衣少食,以此来吸引草原游牧部众的归附,这样大同成为大多数蒙古人前来归降的通道,也成为蒙古骑兵南下劫掠的首要边关。因此,明政府在大同设置了级别很高的管理机构,来管辖这座处于边塞重地上的体现王朝国家权力的边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