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上海市汉族人群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类型与CO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及为进一步研究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男性、年龄≥50岁、吸纸烟者、汉族、上海市稳定居住的居民,以病情稳定期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将受试者分为2组:FEV1/FVC≤70%为吸烟有COPD组(A组,69例)和FEV1/FVC>7
【机 构】
: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上海市汉族人群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类型与COP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及为进一步研究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男性、年龄≥50岁、吸纸烟者、汉族、上海市稳定居住的居民,以病情稳定期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将受试者分为2组:FEV1/FVC≤70%为吸烟有COPD组(A组,69例)和FEV1/FVC>70%为吸烟无COPD组(B组,52例)。取2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提取DNA,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别VDBP基因型,比较2组间VDBP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基因型1F-1F出现频率A组(33.3%)高于B组(11.5%,P=0.005),1F-1F发生COPD的风险是不含2-2基因型的3.5倍(OR=3.5,P=0.011)。基因型2-2出现频率A组较B组低,但由于样本量太小,未显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1F出现频率A组(55.8%)高于B组(40.4%,P=0.018),等位基因2出现频率A组(19.6%)低于B组(30.8%,P=0.044)。结论 1F等位基因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1F-1F基因型者易患COPD,等位基因2对于COPD的发生可能有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5月至2002年12月,9例病人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4岁,平均(10.3±6.4)岁.体表面积0.65~1.66m2,平均(0.95±0.35) m2.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0.60~0.80,平均0.73±0.06.术中测肺动脉压10~16 mm Hg(1mmHg=0.133
目的 阐明不同取材部位和方法对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按照常见的吸脂部位(腹部、臀部和四肢)和吸脂方法(负压吸引法和注射器抽吸法)分4组获取脂肪组织共42例,进行人脂肪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促分化剂作用9、28 d后,分别行尼罗红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FACS)检测细胞分化比例和油红O染色测定细胞内脂肪含量,结果用SPSS 10.0中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的t检验(Mann-
目的 研究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妊高征(PIH)大鼠子宫动脉血流及去甲肾上腺素(NE)、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妊娠的Wistar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A):自孕14d开始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至孕20d.实验组1(B1)、实验组2(B2):皮下分别注射左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12.5mg/100g、6.25mg/100g,余同A.手术组(C): 孕14d行右TCST,余同B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自1996年12月至2003年2月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 15例黑色素瘤患者中发生于颅内者12例,椎管内者3例.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手术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0例.病理检查黑色素瘤10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4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例.10例获得随访,9例死亡,1例恢复正常生活.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