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隐喻是人类概念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人类头脑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衔接是构成和加强语篇连接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它反映了语篇所描写的事件或各要素之间各异的词汇关系。词汇衔接的关系可以通过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词、反义词、特殊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方式来反映。本文通过对著名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衔接方式的探讨,不仅能够更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和作者所赋予的思想感情 ,而且可以检验词汇衔接在诗歌研究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词汇衔接 致橡树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中后期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的一门语言学新兴学科,同时,也是语言与认知关系聚焦研究之后所孕育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从人类思维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结构与衍化特征,以及话语生成与理解的全过程。认为不管是语言的习得还是语言的具体应用都可以通过认知这一活动来实现并进行阐释的,所以认知语言學又可以说成是解释语言学,因其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事、物在我们头脑中如何形成概念,以及大脑如何通过各种认知方式产出所需要的语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学文本的研究不在少数,这种新型视角不仅丰富了语言学学科,而且加强了文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联系。这使文学和语言学都不是孤零零研究,而是在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诗歌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涉及词汇衔接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词汇衔接角度出发,对朦胧诗代表人物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全诗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加领悟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为文学和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概念隐喻及词汇衔接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是装饰语言的必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只是文体学、文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直到后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利用语言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思维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重要源泉。不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利用一种思维概念去描述另一种思维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是基于人类认知领域里进行联想的需要。在隐喻结构模式中,通常是利用相似的联想把两种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相提并论,因此利用对这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进行感性认识即解释说明、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情感,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认知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的隐喻认知,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思维认知活动不可或缺的认知方式之一。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关键词:概念隐喻 词汇衔接 致橡树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中后期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的一门语言学新兴学科,同时,也是语言与认知关系聚焦研究之后所孕育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从人类思维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结构与衍化特征,以及话语生成与理解的全过程。认为不管是语言的习得还是语言的具体应用都可以通过认知这一活动来实现并进行阐释的,所以认知语言學又可以说成是解释语言学,因其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事、物在我们头脑中如何形成概念,以及大脑如何通过各种认知方式产出所需要的语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学文本的研究不在少数,这种新型视角不仅丰富了语言学学科,而且加强了文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联系。这使文学和语言学都不是孤零零研究,而是在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诗歌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涉及词汇衔接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从概念隐喻的词汇衔接角度出发,对朦胧诗代表人物舒婷的《致橡树》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全诗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加领悟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为文学和语言学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概念隐喻及词汇衔接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是装饰语言的必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只是文体学、文学、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直到后来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利用语言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思维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重要源泉。不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利用一种思维概念去描述另一种思维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是基于人类认知领域里进行联想的需要。在隐喻结构模式中,通常是利用相似的联想把两种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相提并论,因此利用对这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进行感性认识即解释说明、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情感,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认知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的隐喻认知,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思维认知活动不可或缺的认知方式之一。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