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语文作业也深陷传统落后的境地:形式单一枯燥,抄,抄,抄,抄词语,抄课文,抄考卷,连学生的手指上也抄起了老茧。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业设计需要改革。语文作业更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为此,我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作了以下尝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作业质量。
一、注重口语交际,培养表达能力
口头作业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更多地会布置书面作业。我觉得比较片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更多地注重读和说的练习,腾出抄写的时间让学生在家去读课文,读给爸妈听,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朗读水平。我还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回家说给爸妈听,第二天在课堂上反馈。如教完《中彩那天》,我就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爸妈听。听听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又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使人无法睁开眼睛,整个天空会始终呈蔚蓝色,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难以形成云雾和雨雪,大自然将会非常单调。我让学生把这内容告诉家长,他们会信吗?实践证明。这类作业很受学生喜爱,而且反馈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交流各自家长的观点,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提倡伙伴合作,化解作业难度
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甚至更多,肯定有几个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个别的学困生还会赖做或迟交。如第十册教材第六组要求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要通过调查了解、信息搜集并进行处理才能完成。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伙伴合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分工,一般他们会把最轻松的任务让个别学困生去完成,如调查了解比较容易,然后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组长整理,认为较难的往往由成绩好点的同学去完成。这样,就解决了学困生写作业的难点。又如编写阅读小报,在合作分工时可让学困生寻找材料,抄写内容简单的部分,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在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带的风气,有利于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素质。
三、张扬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四五十个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自然有快有慢。有的学生老师一点就懂,作业一会儿就做完了,可有的学生则截然相反。这样,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长此以往。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改变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选择式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抄写生字、词语自主。在布置抄写生字词语时,不一刀切,让学生自作主张,自己觉得已经掌握了的,就不用去抄了,认为哪些字词比较难写就去抄写,学生愿意抄几遍就抄几遍。
朗读、背诵课文自主。新课程文质兼优的散文较多,语言文字优美,利于优等生背诵。但对个别学生就困难了。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可以背整篇的。可以背规定的片段,也可以背自己喜欢的片段,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做读书笔记自主。学生课外阅读时,许多老师都要求做读书笔记。但应该要照顾班上的那些学困生,我认为可以分层布置:优等生做读书笔记重在写读后感,学困生重在摘录好词好句,有感就写,写不出就不用写,不作硬性规定。
写日记自主。学生最怕每天写日记了,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低年级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天写一两句话,到了中高年级,要求每天写日记。班里有几个学生就草草了事,交上就算。我就要求他们选择写:可以天天写,可以隔天写。也可以一周写一篇,但有一个前提,要有一定的质量,否则就要重写。
特别是假期的生活日记。我更不作硬性规定,总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如暑假里20至25篇、15篇、10篇,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写几篇。
四、体现个性差异,分层评价作业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作业的评价也应该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孩子。
尊重差异,激发兴趣。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我们在评价时要面向全体,特别要照顾到班上的几个学困生,要尊重他们,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在平时的批改中,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无论是评语还是等级或是奖券,都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鼓励,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我总会提醒学生作业态度要端正,做时要仔细、认真,只要你尽力做,就能得“优”,甚至可以“优”再加“五角星”,这样班上的学困生就会有自信。有一次。班上有一位同学来问:“李老师。我错了一个字就只得了个‘良’,某某(班上成绩不太好的)也错了一个字,却得了个‘优’?”我就把两本本子拿来让他对照,通过比较他承认自己作业态度不如某某。从此,该同学做作业也认真了。
温馨提示,鼓励上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完成作业的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反馈应当具有人文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自己有能力成功。
班上有个别同学真可谓是学困生了,作业中旬子不通,错别字多,还没有标点,我总是耐心批改,并且在旁边给他们写上温馨评语。如:“这里怎么没标点”“这里你再去读读通顺吗”“这次你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渐渐她,他们的作业认真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以生为本,拉动内需。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学生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对作业乃至对自己的人格作自我评价。每次做完作业,交上算数,由教师批改。第二天发下,学生一看等级就随手一放,没事了。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尝试着让学生做完作业先自我评价,自己认为这次作业能得“优”还是“良”等,并用铅笔写上。当我在批改时,首先看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然后再批改,尽量与学生自己的评价相吻合。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旦有差距,我就在旁边注明原因。对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很感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作业设计需要改革。语文作业更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拓展学生阅读渠道、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为此,我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作了以下尝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作业质量。
一、注重口语交际,培养表达能力
口头作业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教师更多地会布置书面作业。我觉得比较片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更多地注重读和说的练习,腾出抄写的时间让学生在家去读课文,读给爸妈听,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朗读水平。我还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回家说给爸妈听,第二天在课堂上反馈。如教完《中彩那天》,我就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爸妈听。听听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又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使人无法睁开眼睛,整个天空会始终呈蔚蓝色,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难以形成云雾和雨雪,大自然将会非常单调。我让学生把这内容告诉家长,他们会信吗?实践证明。这类作业很受学生喜爱,而且反馈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交流各自家长的观点,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提倡伙伴合作,化解作业难度
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甚至更多,肯定有几个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个别的学困生还会赖做或迟交。如第十册教材第六组要求学生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要通过调查了解、信息搜集并进行处理才能完成。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伙伴合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分工,一般他们会把最轻松的任务让个别学困生去完成,如调查了解比较容易,然后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组长整理,认为较难的往往由成绩好点的同学去完成。这样,就解决了学困生写作业的难点。又如编写阅读小报,在合作分工时可让学困生寻找材料,抄写内容简单的部分,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在同学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带的风气,有利于提高全班同学的整体素质。
三、张扬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四五十个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自然有快有慢。有的学生老师一点就懂,作业一会儿就做完了,可有的学生则截然相反。这样,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长此以往。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改变过去的那种命令式、强制式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设计选择式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抄写生字、词语自主。在布置抄写生字词语时,不一刀切,让学生自作主张,自己觉得已经掌握了的,就不用去抄了,认为哪些字词比较难写就去抄写,学生愿意抄几遍就抄几遍。
朗读、背诵课文自主。新课程文质兼优的散文较多,语言文字优美,利于优等生背诵。但对个别学生就困难了。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可以背整篇的。可以背规定的片段,也可以背自己喜欢的片段,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做读书笔记自主。学生课外阅读时,许多老师都要求做读书笔记。但应该要照顾班上的那些学困生,我认为可以分层布置:优等生做读书笔记重在写读后感,学困生重在摘录好词好句,有感就写,写不出就不用写,不作硬性规定。
写日记自主。学生最怕每天写日记了,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低年级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天写一两句话,到了中高年级,要求每天写日记。班里有几个学生就草草了事,交上就算。我就要求他们选择写:可以天天写,可以隔天写。也可以一周写一篇,但有一个前提,要有一定的质量,否则就要重写。
特别是假期的生活日记。我更不作硬性规定,总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如暑假里20至25篇、15篇、10篇,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写几篇。
四、体现个性差异,分层评价作业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作业的评价也应该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孩子。
尊重差异,激发兴趣。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我们在评价时要面向全体,特别要照顾到班上的几个学困生,要尊重他们,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在平时的批改中,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无论是评语还是等级或是奖券,都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鼓励,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我总会提醒学生作业态度要端正,做时要仔细、认真,只要你尽力做,就能得“优”,甚至可以“优”再加“五角星”,这样班上的学困生就会有自信。有一次。班上有一位同学来问:“李老师。我错了一个字就只得了个‘良’,某某(班上成绩不太好的)也错了一个字,却得了个‘优’?”我就把两本本子拿来让他对照,通过比较他承认自己作业态度不如某某。从此,该同学做作业也认真了。
温馨提示,鼓励上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完成作业的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反馈应当具有人文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成功者,自己有能力成功。
班上有个别同学真可谓是学困生了,作业中旬子不通,错别字多,还没有标点,我总是耐心批改,并且在旁边给他们写上温馨评语。如:“这里怎么没标点”“这里你再去读读通顺吗”“这次你有进步,继续努力”等等。渐渐她,他们的作业认真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以生为本,拉动内需。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学生不需要、也没有机会对作业乃至对自己的人格作自我评价。每次做完作业,交上算数,由教师批改。第二天发下,学生一看等级就随手一放,没事了。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尝试着让学生做完作业先自我评价,自己认为这次作业能得“优”还是“良”等,并用铅笔写上。当我在批改时,首先看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然后再批改,尽量与学生自己的评价相吻合。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旦有差距,我就在旁边注明原因。对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很感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