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异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层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主要体现在其能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在学生生理、心理、技能、运动参与与社会适应层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值得实施与推广。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 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颁发加快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随之展开。体育课程改革向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统一、个性发展与学生兴趣统一、课程改革均权化、评价向过程取向与主体取向等方面转变。[1]但在经历十余年的改革尝试和实践后,中小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弊端和不足依然存在,虽然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教学方法方面却止步不前。“批量式”教学方法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明显不符,也成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而分层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体现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值得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
  1.分层教学的溯源
  国外分层教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于19世纪末期,在20世纪中期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推广,它是在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于上个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但其在中国的实施过程并不顺利,仅经历了短短数年就无疾而终,甚至销声匿迹。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又开始关注分层教学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但研究者并不多,分层教学也难以大范围地推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其中较以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分层次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再次掀起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浪潮。
  2.分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课程目标受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背景所制约,受各个时期的体育课程思想、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影响。[2]在我国目前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分层教学正是通过统筹各个方面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宗旨出发,通过等级设定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开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项目个性化优势,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分层教学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和目的性三个原则,通过教学层次化、目标层次化、教学分层、评价分层四个步骤进行具体的实施。
  3.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3.1在身体健康层面教学的区别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来自于身体锻炼,但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是学生系统掌握体育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教育采取的是统一标准、统一内容,忽视了学生先天存在的身体素质差异,进而导致在身体素质练习、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一是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二是身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刚吃饱”;三是处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这三种结果最终可能导致身体素质中上的学生难以提高或提高幅度小,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进而消极练习,身体素质发展更无从谈起。分层教学区别对待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依据其身体素质现状进行不同内容、标准的身体素质练习、运动技能学习,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因学习任务的可达成性而提高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身体素质。
  3.2在运动技能层面教学的区别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均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然而,运动技能提高的幅度却是甄别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中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至关重要。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采取的是统一、规范的组织和练习过程,无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技术基础的不同,这种“批量式”的教育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和合格,虽然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但无视个体差异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的参差不齐,甚至是走向两个极端。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遵循教学规律,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对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照顾,从而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设置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内容、要求、标准和氛围,使其更好地学习。
  3.3在运动参与层面教学的区别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其“课程考核要求”,这种“应试式”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带有严重的强制性与压迫感,学生学习不是因为兴趣、自身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识,必然带来学习的“过关满足”心态。而分层教学首先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价值认知和体育课程的价值认知,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动和提高价值认同度,进而通过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说、做的集会,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切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其次,分层教学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容易促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间接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使运动参与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3.4在心理健康层面教学的区别
  体育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对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功能,因此说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与分层教学都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但分层教学方法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分层,包括不同团体、不同目标等多因素的分层,其中,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其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协助,这样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树立,体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团结协助”、“自尊自信”的心理素质。在小组内进行技术动作交流时,学生在不断的协助和交流中看到其他学生的优缺点与自身的不足,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参与锻炼,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勇争上游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3.5在社会适应层面教学的区别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方法时以统一整齐、整体规划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局限于个人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之间缺少依赖与协作,在学习过程中以自身的努力和成功为实施与追求的目标,造成学生之间的关系淡漠、人际交往减少,不易增强其合作意识。而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以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促使学生在自学、自助与帮他之间的协调而促进其交往与协作,使学生体验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溫暖,建立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样的教学环境更易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与密切,在相互帮助、鼓励、交流的基础上,每一成员都能感受到他人接纳的喜悦,这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适应社会环境。
  4.结语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在生理、心理、参与、社会适应和技能方面的完善与提高,因此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与指导意义,值得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推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陈海.从大纲的变化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2.
  [2]阎智力.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生活情感、课堂教学理论和英语课程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展开对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策略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究。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导入 导入策略  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第二语言,在我国非常受重视,从日常生活、学前教育、广告用语到中小学教育、外交用语,无一不突出英语在我国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而作为
中学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并形成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如何使用科学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英语教师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任务。英语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应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从而使语言基础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后,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把英语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不断接收新信息,拓展
为了寻找具有更好抗惊厥活性及低神经毒性的化合物,本篇论文以6-羟基-3,4-二氢-2(1H)-喹啉酮为起始原料合成了12个2-取代7-庚氧基-4,5-二氢-[1,2,4]三氮唑[4,3-a]喹啉-1-酮衍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时候,要寻找出创新方法,实现整个教育的良性发展。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更要加强身体锻炼。体育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考验,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因此就相关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相关作用进行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职体育教学 作用  在不断实现整个教育工作稳定的同时,积极构建体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从高职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教师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这样在老师不教时,学生仍然知道怎样学,很自觉很有效地学习,这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有效途径。  1.采用自主学习法,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真正要义。教师
摘 要: 本文认为,应从体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体育教育的人文理念及体育评价体系的改进等方面加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  体育课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于一体,即兼有自然、人文社会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却不能全面地认识体育这一学科的属性,只是片面地认为体育教育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是体育特长生应该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