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审美为核心”是中国美育思想的基础,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够全面的接受音乐教育。在国际哲学观和审美观的渲染下,国际对中国的“审美”提出了不少的异议,从而否认了中国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以文化的哲学思想来指点中国的国情和美育传统是极其不客观的。
关键词:审美;美育;哲学观;中国国情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来源和意义
“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中国现阶段重要的基础思想,这个思想最初被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老先生提出,他指出:“作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多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姚思源老先生的这段话就明确的指出了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1]。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在中国教育的环境下放弃审美这个核心教育观,不能片面的去追求德智体的发展。在教育中,应该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且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在早期中国教育形成之初,就针对美育的教育方针进行过深刻的探讨。中国早期的教育家大力推崇对于审美的独立和现实意义,这一点与旧中国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思想形成了区别。其次,中国早期教育家也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文化,与中国本土的美学文化相结合,但是在此也产生了许多争议。部分教育家并不注重美和审美本身的相关意义,而更注重通过自身的感性来实现客观的事物。中国的音乐教育依旧在矛盾中不断前进,而这根本原因也是“以审美为核心”围绕展开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想要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解读来实现中国审美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既要考虑西方美学的特点,也要结合中国独具的审美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转变下,中国的审美学才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误区”。当中国的美学进入了“误区”,便开始了中国化的深化转变,使美学不在使单纯的美学,将功利化、品德化、本土化等元素夹杂其中,形成了中国式美学。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判断
对于教育界来说,中国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就是康德的美学思想,同样有人认为对审美学的批判可以直接映射为中国审美教育的批判。对于这两种批判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首先,中国的审美哲学是中国第一代美学家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解读和分析,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从创立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音乐教育是国家利益为主的,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国家而进行,那时的音乐教育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后,整合教育被政治意识所占据,音乐教育更是成为了政治的服务工具,因为政治的影响,音乐教育离着审美越来越远。而姚思源老先生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使音乐教育迎来了等待已久的春天,成功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努力将音乐教育从政治环境中脱离出来。
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都会发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种思想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历史国情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出了音乐教育一直处于边缘的事实。现如今的中国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进行下去,这将是整个艺术教育的核心。
其次,中国美学的批判不能升级为对中国审美教育的批判,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美学和审美教育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哲学问题,一个是教育问题,对哲学的批判无法将这一观点牵扯到教育的层面上。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以美育人,在审美中让人得到成长,让人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2000年来,中国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专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其他学科包括三大主科语、数、外都无法与音乐媲美,还有被人常说的美术,虽然美术中也没有美学和哲学,但是美术和音乐是两种感官的产物,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耳朵,所以美术是无法代替音乐的。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多元化[2]。学习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的音乐是全方面的,我们在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思想,提升想象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这便是音乐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让人全身心的展示自己,释放自己。无论从教育的哪个当面,音乐都可以实现其中的价值,音乐中包含了文化,也可以说音乐就是文化。这也是音乐无法被代替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在多元化的音乐中,我们仍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让音乐更加凸显自己的特点,并且从审美这一点开始抓起,可以从根本上使音乐具备适应性。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现如今,中国处于思想文化的转变期,在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不断地遭受着冲击和考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仍处于启蒙状态,尤其是小学的音乐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开始就缺乏音乐的教育,同样也缺乏美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美是什么,音乐是什么。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而是通过这个世界和身边人传授给他。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们仍忽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孩子们在成长中直接跳过了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直接开始了应试文化教育。这便是中国的现状。
对于中国的现实状况而言,中国的问题还是要从中国自身的根源下手解决,国际上的案例也可以让我们反思。“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它既能培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思想文化。
总结:中国教育发展至今,既要防止文化的非音乐化,也要让教育体系能够做到教育能力的极致,在中国特殊的应试教育下,音乐教育应该正确找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音乐教育的前方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26.
[2]孙继南.音乐教育史纪年[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审美;美育;哲学观;中国国情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来源和意义
“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中国现阶段重要的基础思想,这个思想最初被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老先生提出,他指出:“作為美育目的和手段之一的学校音乐教育,对德、智、体诸多方面有巨大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审美教育’”。姚思源老先生的这段话就明确的指出了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1]。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在中国教育的环境下放弃审美这个核心教育观,不能片面的去追求德智体的发展。在教育中,应该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且坚定不移的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在早期中国教育形成之初,就针对美育的教育方针进行过深刻的探讨。中国早期的教育家大力推崇对于审美的独立和现实意义,这一点与旧中国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思想形成了区别。其次,中国早期教育家也吸收了西方的美学文化,与中国本土的美学文化相结合,但是在此也产生了许多争议。部分教育家并不注重美和审美本身的相关意义,而更注重通过自身的感性来实现客观的事物。中国的音乐教育依旧在矛盾中不断前进,而这根本原因也是“以审美为核心”围绕展开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想要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解读来实现中国审美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既要考虑西方美学的特点,也要结合中国独具的审美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转变下,中国的审美学才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误区”。当中国的美学进入了“误区”,便开始了中国化的深化转变,使美学不在使单纯的美学,将功利化、品德化、本土化等元素夹杂其中,形成了中国式美学。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判断
对于教育界来说,中国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就是康德的美学思想,同样有人认为对审美学的批判可以直接映射为中国审美教育的批判。对于这两种批判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首先,中国的审美哲学是中国第一代美学家通过对西方美学的解读和分析,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从创立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音乐教育是国家利益为主的,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国家而进行,那时的音乐教育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后,整合教育被政治意识所占据,音乐教育更是成为了政治的服务工具,因为政治的影响,音乐教育离着审美越来越远。而姚思源老先生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使音乐教育迎来了等待已久的春天,成功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努力将音乐教育从政治环境中脱离出来。
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都会发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种思想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历史国情的特殊性,同时也反映出了音乐教育一直处于边缘的事实。现如今的中国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进行下去,这将是整个艺术教育的核心。
其次,中国美学的批判不能升级为对中国审美教育的批判,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美学和审美教育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哲学问题,一个是教育问题,对哲学的批判无法将这一观点牵扯到教育的层面上。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以美育人,在审美中让人得到成长,让人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2000年来,中国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专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其他学科包括三大主科语、数、外都无法与音乐媲美,还有被人常说的美术,虽然美术中也没有美学和哲学,但是美术和音乐是两种感官的产物,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耳朵,所以美术是无法代替音乐的。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多元化[2]。学习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的音乐是全方面的,我们在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思想,提升想象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这便是音乐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让人全身心的展示自己,释放自己。无论从教育的哪个当面,音乐都可以实现其中的价值,音乐中包含了文化,也可以说音乐就是文化。这也是音乐无法被代替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在多元化的音乐中,我们仍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让音乐更加凸显自己的特点,并且从审美这一点开始抓起,可以从根本上使音乐具备适应性。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现如今,中国处于思想文化的转变期,在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不断地遭受着冲击和考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仍处于启蒙状态,尤其是小学的音乐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开始就缺乏音乐的教育,同样也缺乏美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美是什么,音乐是什么。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而是通过这个世界和身边人传授给他。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们仍忽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孩子们在成长中直接跳过了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直接开始了应试文化教育。这便是中国的现状。
对于中国的现实状况而言,中国的问题还是要从中国自身的根源下手解决,国际上的案例也可以让我们反思。“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它既能培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思想文化。
总结:中国教育发展至今,既要防止文化的非音乐化,也要让教育体系能够做到教育能力的极致,在中国特殊的应试教育下,音乐教育应该正确找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音乐教育的前方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思源.论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26.
[2]孙继南.音乐教育史纪年[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