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呢?本文从要让学生多读书、要让学生多想想、要让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多参与、要让学生多写、要让学生多小结六个方面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阵地。可是,在这块阵地上,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维的压制下,学生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的任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呢?
一、要让学生多读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课文的主旨。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二、要让学生多想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达到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哪些;他的爱好能体现他怎样的精神;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以“五柳先生”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文的要义。
三、要让学生多交流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从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对诗中感觉用得好或不好的词语进行评判,说出自己对该诗的理解,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熟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让学生多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例如,《晏子故事两则》中可以激发学生排演课本剧,以加深对楚王骄横、狂妄自大而愚蠢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和晏子聪明机智善于辞令,以及他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雄辩口才的理解。
五、要让学生多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生活之窗,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天地万物都成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信息与材料。写作可以让思维缜密,逻辑加强,也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文字将思想的火花呈现出来。例如,《周处》一文非常简洁、精练,周处的凶强侠气,杀虎、斩蛟、里人相庆仅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将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六、要让学生多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强化记忆。
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回答;我们应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我们应多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我们应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前行。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互动、积极参与地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阵地。可是,在这块阵地上,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维的压制下,学生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的任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呢?
一、要让学生多读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语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根本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课文的主旨。不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诗歌、散文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不仅课内读,课外还要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读。
二、要让学生多想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他们的“倾吐”插上翅膀,直达到他们感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快乐无比的学习境界。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哪些;他的爱好能体现他怎样的精神;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以“五柳先生”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文的要义。
三、要让学生多交流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从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加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可以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对诗中感觉用得好或不好的词语进行评判,说出自己对该诗的理解,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段落,其内涵比较丰富,教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见,往往易把学生拘谨在一个狭小的思维空间里,熟不知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让学生多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例如,《晏子故事两则》中可以激发学生排演课本剧,以加深对楚王骄横、狂妄自大而愚蠢的性格特征的把握和晏子聪明机智善于辞令,以及他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雄辩口才的理解。
五、要让学生多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生活之窗,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天地万物都成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信息与材料。写作可以让思维缜密,逻辑加强,也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文字将思想的火花呈现出来。例如,《周处》一文非常简洁、精练,周处的凶强侠气,杀虎、斩蛟、里人相庆仅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将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六、要让学生多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强化记忆。
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回答;我们应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我们应多给学生一定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我们应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前行。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互动、积极参与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