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泗洪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但也是全省12个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的重点县(区)之一,产业基础弱、群众收入低仍是县域发展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我们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决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基、产业发展为要,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今年9月,泗洪被环保部命名为我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思想理念上快转型,把践行“两山”理论的思路理得更清。全面建设极具个性魅力的滨湖水韵之城。一是找准生态经济发展定位。泗洪拥有洪泽湖近40%的水面和75万亩原生湿地,生态是我县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综合考虑地理区位和发展的总体格局,将泗洪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为全省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先行区。我们决心把泗洪打造成“江苏生态大公园”中的“一池绿水、一片青山、一座氧吧”。二是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格局。我县牢牢把握高标准规划、特色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四个原则”,着力在打造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生态经济的先行区、生态富民的试验区、生态机制的创新区四个方面探索先行,形成开发区绿色工业片区、主城区生态宜居区、南部新区城市生态客厅、沿洪泽湖高效水产及生态旅游片区、西南岗生态果蔬片區五大板块的建设格局。三是试点引领生态经济建设。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发展业态。立足“蔬菜之乡”的发展定位,举全县之力推进四河生态经济示范乡镇建设。目前,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4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4%,产值1.12亿元。加快推进临淮渔家风情小镇、文体小镇、峰山乡全域生态经济试点建设,将柳山稻米小镇打造成集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于一体的高端特色小镇。
在环境保护上出重拳,把“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底保护得更好。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守好生态家底。泗洪生态红线保护区比例为42.4%,位居全省各县前列。我们把保护好1195.32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保护区作为守护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通过深入实施洪泽湖“双清”工程、退渔还湿工程,累计拆除非法圈圩4.2万亩,生态修复10万亩;建立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围网的长效机制,洪泽湖水质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二是整治污染顽疾。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县133个镇村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成,空气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216天增加到2016年的312天。三是建设生态屏障。结合洪泽湖滞洪区、溧河洼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总长度88.6公里的“两河三堤”生态绿廊建设,全面打造连接主城区和洪泽湖的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大通道。
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找得更准。我们以“生态+”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生态+工业”方面,全面加快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机械制造“2+1”特色产业集聚和文体小镇建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2+1”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3.8%,创成机械制造产业园、新型膜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三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在“生态+特色农业”方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规模经营土地11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生态高效农业89.4万亩,建成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特色农业园48个。积极推进稻虾共作,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稻虾综合种养面积8万亩,种植碧根果2.4万亩、软籽石榴1.1万亩,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占比由去年的23.7%提高到45%。同时,建成全国最大的鲥鱼养殖基地,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碧根果大会”,还被评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显著县”。在“生态+旅游”方面,以泗洪洪泽湖湿地公园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创建”为引领,大力发展沿洪泽湖地区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全面叫响“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特色旅游品牌。目前,洪泽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和现场考核,洪泽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5A级景区前置评审。在“生态+体育”方面,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各种赛节活动。定期举办洪泽湖湿地杯国际休闲垂钓邀请赛,积极举办生态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稻田国际半程马拉松等系列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两届稻米文化节。以赛促游、以赛兴产,有效提升了泗洪知名度,推动了生态经济发展。
在富民增收上谋实效,让“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成果更加惠民。坚持富民为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一是扩大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四全工程”,对全县所有村居群众的就业需求开展普查登记,计划2020年完成培训5.2万人。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成功招引江苏国泰国际集团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4.5万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返乡创业试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充分借助“创业小钱包”、财政贴息、免费培训等政策,催生各类创业主体13万人,集聚50万元以上入园创业项目2000个。二是突出项目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医教水住行”问题,山河路、开发大道、省道121等19条重点市政交通道路加快建设,通向群众家门口的“百村万户小康路”工程快速推进,计划2018年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加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打造“桃红柳绿”滨河景观。全县绿化覆盖率41.78%,人均绿地面积13.3平方米,营造出绿色生态的美丽宜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累计创成国家级小城镇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美丽乡村18个。三是聚焦脱贫攻坚。探索扶贫新机制。在“生态+扶贫”方面,建成“水上生态牧场”4万亩,成立生态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巡查队,带动489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万元。推进“保险+扶贫”等新模式,“扶贫100”保险累计理赔4042例、1237万元。
在关键改革上求突破,为“两山”理论创新实践提供更强动力。“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对我县而言是一项统领性的改革,必须打破陈旧思维、僵化机制、传统手段,全面构建与“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一是加大县乡机构集成化改革推进力度。组建绿色发展指挥部和7个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工作。按照城市功能类、田园综合体类、生态涵养类三类乡镇划分,推进乡镇机构设置改革试点,将乡镇“五办、四中心”调整为座下镇综合设置8个机构、其他乡镇综合设置7个机构。根据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需要,大力度推进机构改革工作,在县级层面整合优质资源力量和专业人才向发改、环保、农委、旅游等生态经济部门倾斜。二是全面推进考核体系调整。全面开展乡镇分类考核工作,持续加大生态和富民的考核权重,更加突出对“绿色GDP”的考核,更加强调特色产业的质态、生态治理的成效、富民增收的指标。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全县的注意力和重心加快引导到“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上来。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实绩考核、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编制完成全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新制定“鼓励发展产业”和“禁止发展产业”两张清单,以实现“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零排放’”为目标,全面实施企业生态化改造、园区循环式发展,坚决整治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三高”企业。探索推进洪泽湖生态特区建设,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沿湖乡镇为主体,打造苏北腹地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屏障。
(作者系中共泗洪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在思想理念上快转型,把践行“两山”理论的思路理得更清。全面建设极具个性魅力的滨湖水韵之城。一是找准生态经济发展定位。泗洪拥有洪泽湖近40%的水面和75万亩原生湿地,生态是我县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综合考虑地理区位和发展的总体格局,将泗洪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为全省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先行区。我们决心把泗洪打造成“江苏生态大公园”中的“一池绿水、一片青山、一座氧吧”。二是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格局。我县牢牢把握高标准规划、特色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四个原则”,着力在打造生态保护的示范区、生态经济的先行区、生态富民的试验区、生态机制的创新区四个方面探索先行,形成开发区绿色工业片区、主城区生态宜居区、南部新区城市生态客厅、沿洪泽湖高效水产及生态旅游片区、西南岗生态果蔬片區五大板块的建设格局。三是试点引领生态经济建设。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发展业态。立足“蔬菜之乡”的发展定位,举全县之力推进四河生态经济示范乡镇建设。目前,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4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4%,产值1.12亿元。加快推进临淮渔家风情小镇、文体小镇、峰山乡全域生态经济试点建设,将柳山稻米小镇打造成集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于一体的高端特色小镇。
在环境保护上出重拳,把“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底保护得更好。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守好生态家底。泗洪生态红线保护区比例为42.4%,位居全省各县前列。我们把保护好1195.32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保护区作为守护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通过深入实施洪泽湖“双清”工程、退渔还湿工程,累计拆除非法圈圩4.2万亩,生态修复10万亩;建立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围网的长效机制,洪泽湖水质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二是整治污染顽疾。集中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推进城区雨污分流、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县133个镇村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成,空气优良天数从2014年的216天增加到2016年的312天。三是建设生态屏障。结合洪泽湖滞洪区、溧河洼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总长度88.6公里的“两河三堤”生态绿廊建设,全面打造连接主城区和洪泽湖的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大通道。
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找得更准。我们以“生态+”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生态+工业”方面,全面加快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机械制造“2+1”特色产业集聚和文体小镇建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2+1”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3.8%,创成机械制造产业园、新型膜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三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在“生态+特色农业”方面,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规模经营土地11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生态高效农业89.4万亩,建成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特色农业园48个。积极推进稻虾共作,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稻虾综合种养面积8万亩,种植碧根果2.4万亩、软籽石榴1.1万亩,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占比由去年的23.7%提高到45%。同时,建成全国最大的鲥鱼养殖基地,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碧根果大会”,还被评为“全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显著县”。在“生态+旅游”方面,以泗洪洪泽湖湿地公园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创建”为引领,大力发展沿洪泽湖地区农家乐、渔家乐项目,全面叫响“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特色旅游品牌。目前,洪泽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和现场考核,洪泽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5A级景区前置评审。在“生态+体育”方面,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各种赛节活动。定期举办洪泽湖湿地杯国际休闲垂钓邀请赛,积极举办生态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稻田国际半程马拉松等系列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两届稻米文化节。以赛促游、以赛兴产,有效提升了泗洪知名度,推动了生态经济发展。
在富民增收上谋实效,让“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成果更加惠民。坚持富民为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一是扩大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四全工程”,对全县所有村居群众的就业需求开展普查登记,计划2020年完成培训5.2万人。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成功招引江苏国泰国际集团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4.5万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返乡创业试点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充分借助“创业小钱包”、财政贴息、免费培训等政策,催生各类创业主体13万人,集聚50万元以上入园创业项目2000个。二是突出项目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医教水住行”问题,山河路、开发大道、省道121等19条重点市政交通道路加快建设,通向群众家门口的“百村万户小康路”工程快速推进,计划2018年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加快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打造“桃红柳绿”滨河景观。全县绿化覆盖率41.78%,人均绿地面积13.3平方米,营造出绿色生态的美丽宜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累计创成国家级小城镇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美丽乡村18个。三是聚焦脱贫攻坚。探索扶贫新机制。在“生态+扶贫”方面,建成“水上生态牧场”4万亩,成立生态专业合作社和生态巡查队,带动489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万元。推进“保险+扶贫”等新模式,“扶贫100”保险累计理赔4042例、1237万元。
在关键改革上求突破,为“两山”理论创新实践提供更强动力。“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对我县而言是一项统领性的改革,必须打破陈旧思维、僵化机制、传统手段,全面构建与“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相适应的制度机制。一是加大县乡机构集成化改革推进力度。组建绿色发展指挥部和7个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工作。按照城市功能类、田园综合体类、生态涵养类三类乡镇划分,推进乡镇机构设置改革试点,将乡镇“五办、四中心”调整为座下镇综合设置8个机构、其他乡镇综合设置7个机构。根据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需要,大力度推进机构改革工作,在县级层面整合优质资源力量和专业人才向发改、环保、农委、旅游等生态经济部门倾斜。二是全面推进考核体系调整。全面开展乡镇分类考核工作,持续加大生态和富民的考核权重,更加突出对“绿色GDP”的考核,更加强调特色产业的质态、生态治理的成效、富民增收的指标。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全县的注意力和重心加快引导到“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上来。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实绩考核、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编制完成全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新制定“鼓励发展产业”和“禁止发展产业”两张清单,以实现“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零排放’”为目标,全面实施企业生态化改造、园区循环式发展,坚决整治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三高”企业。探索推进洪泽湖生态特区建设,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沿湖乡镇为主体,打造苏北腹地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屏障。
(作者系中共泗洪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