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外放置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与二氧化碳人工气胸用于婴幼儿单肺通气的比较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气管导管外放置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与CO2人工气胸用于婴幼儿单肺通气的通气效果。

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婴幼儿28例,年龄6~36个月,ASA分级Ⅰ、Ⅱ级。两组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后行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或单腔支气管导管置入,术中根据需要行单肺通气。根据患侧肺萎陷方法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4例):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组(A组)和CO2人工气胸组(C组)。观察记录患儿插管前(T1)、插管后(T2)、单肺通气开始时(T3)、单肺通气结束时(T4)、拔管时(T5)MAP、心率、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 Paw)变化及术中重要时间点血气分析中PaO2、PaCO2情况。记录、肺萎陷程度、单肺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低氧情况(SpO2低于90%)。

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T2、T4、T5时MAP及T4、T5时Paw高于C组(P<0.05),T3时点的Paw低于C组(P<0.05)。A组肺萎陷即刻评分、肺萎陷20 min评分高于C组(P <0.05)。两组患儿心率、PaCO2、PaO2、单肺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低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有1例导管移位导致低氧,C组有2例患儿由于长时间胸腔压力过大导致低氧发生,均未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结论

气管导管外放置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相比CO2人工气胸应用于婴幼儿单肺通气时,患侧肺萎陷效果更佳,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元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纳入假手术组(n=20),另40只大鼠采用经典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0只)。治疗组自术后1 d起进行为期14 d的PAS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
随着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证明运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初期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将介入栓塞术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第一选择。然而,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多项研究表明,对于栓塞后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运用介入栓塞技术再次治疗安全、有效;此外,开颅夹闭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特别是早期经栓塞治疗后瘤体不稳定或出现占位效应的颅内动脉瘤。本文综述了介入栓塞术
期刊
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个体化施源器在鼻咽癌腔内后装放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rT1期复发鼻咽癌及1例T2期残留鼻咽癌患者进行定位CT扫描,传输至3D图像处理软件获得鼻咽腔几何轮廓参数,并设计管道走位使其靠近肿瘤区(rGTV)。按设计参数,使用3D打印机制造出个体化腔内施源器。用类似后鼻孔填塞技术将施源器置入鼻咽腔内。在施源器预设的管道中,插入后装施源管及假源,再次行定位CT并传入3D后装计划系统
提出一种由石墨烯包裹的纳米线和石墨烯层构成的石墨烯间隙波导结构,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基模传输特性及其与结构参数、材料参数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线半径、间隙距离、纳米线介电常数和石墨烯化学势均对模式传输特性有很大影响。通过优化参数,这种结构可以同时实现石墨烯等离激元的长距离传输和模场的深度亚波长约束。采用石墨烯等离激元实现中红外波的深亚波长传输为突破衍射极限光子器件的设计及高密度集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目的比较不同溶液封管预防鼻肠管堵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1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温开水封管组67例,常温无糖可乐封管组67例,α-糜蛋白酶封管组65例。比较3种不同溶液封管后的鼻肠管堵塞率、不同肠内营养治疗周期(<7 d,7~29 d,≥30 d)中的鼻肠管堵塞率、导管通畅维持时间和堵塞后再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温开水
对光纤布拉格光栅法布里珀罗(FBG-FP)腔的衰荡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导出了FBG-FP腔输出光场与入射脉冲激光光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讨论了FBG-FP腔的反射率对其衰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BG-FP腔对脉冲激光入射的响应包含振荡建立、饱和与衰荡三部分,当腔的功率反射率增加时,腔内稳定光强大幅增加,腔内光场的衰荡时间延长。最后,实验研究FBG-FP腔对脉冲激光入射的响应,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子痫前期是由多因素、多机制及多通路致病的综合征[1],往往伴着不同脏器损伤,是致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子痫前期相关肝损害在妊娠期肝损害中最常见,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如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sFlt-1)、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系统失衡或胎盘血管生成失衡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Flt-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大部分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对于近端瘤颈较短的近肾腹主动脉瘤,需要涉及内脏分支重建,常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烟囱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八爪鱼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回顾并总结当前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期对目前各种技术的应用难点加以分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