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再创造是新课标对高中物理老师新提出的要求,是各位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但是,数据显示,物理老师的教学再创造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以老师,教案和书本为本位,然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和开发学生为本。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将从中学物理新课标的概念、方略和原则几个方面出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再创造。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再创造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71-01
一、再创造的概念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科书作为范本,只能单方面传递信息,并不具有交互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理念融入教学内容,进而转化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本人认为物理教学再创造就是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对各种版本教材的资源整合和建构,根据教师自身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和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风格等因素,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教案,最终实现课程新目标。
二、教学再创造的原则
(一)课标导航
课程的标准是教学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内容标准”相对应。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首先要用课标导航,感悟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二)各版本教材优势互补
教材是对《课标 》的再创造。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比《课标》更加生动具体,更有利于教学和课程目标的完整实现。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视角切入和内容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再创造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吸收各种版本教材的亮点,扬长避短,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教案设计的创造性
新课程中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和教师双向发展,老师的教学再创造主要体现于教学设计。因此,教师教学再创造应当遵循教学设计方面的创造性原则。
(四)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习是一个可以引起学习主体身心变化的过程,是学生改造自身和构建知识的能动过程。物理教学也应当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使其通过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因此,教学再创造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作为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成教与学平等的状态。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效参与者,师生人格平等,使师生关系趋之和谐。
课堂上面,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都应该相应的发生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学习的灵感和思维上的火花,协助学生反思和检视自我,挖掘学生的潜能,唤起他们成长的渴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协助学生搜集和运用学习资源,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感知和评价。例如:在如何认识磁场的概念这个问题上,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熟悉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根据磁现象和电现象的相似性,猜想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通过何种物质?”进而提问“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该种物质?”顺势引导学生们联想奥斯特电流的实验来寻求答案,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从而达到理想有效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的探寻性
探究作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物理教学应当注重科学地探究,注重过程,要给学生们更多探究机会,给学生找准探究切入点,使其不断地探究。使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猜想,推理,归纳,整理,分析和论证,在探究中创新。同时,还要保证探究性学习融入教学的各大环节。使其成为新课程中物理教学的标志性特征。因此,教师的再创造要遵循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原则。《物理课标》旨在通过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以及对教学,教材,评价等方方面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独立思考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弗赖登塔尔以为人类的知识分为两大类:程序性知识和思辨性知识。物理这门学科是对生活中各现象与经验的总结,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知识比较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定量关系和影响因素时,就可以让学生置身试验活动中,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去应用自身具备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但是,常见的几种磁场磁感线分布问题,是根据真实磁场虚拟得来,所以不适宜探究式学习,学生就可以运用接受式方式,进行知识的识记,练习,理解乃至灵活运用。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程序性知识一旦到达一定量就会内化飞跃到方法学知识,即所谓的思辨性知识。同时,程序性知识又能积极提升学习物理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这两种学习方式可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互相补充优化和完善。
三、教学再创造的方略
教師在再创造过程中,第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从而设计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结合自身风格,在教学关键环节上进行再创造。《高中物理课程课标》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包括思维上的参与和行动的参与。不仅要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还应当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开展合理有序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大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四、结语
新课程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学习物理的合作者和组织者,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能支撑消化全部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把物理知识背后理性的思考激发,要把物理文化的价值点穿,帮助学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正是新课程的目的,也应该是我们一线物理教师为之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师教学的再创造初探[J].物理教师,2010,31(6):1-3,7.
[2] 顾建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11):27-30.
[3] 王淑萍.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C,2012,(10):114-115.
[4] 沈锋.新课程视域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显化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9):6-9.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教学再创造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71-01
一、再创造的概念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科书作为范本,只能单方面传递信息,并不具有交互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理念融入教学内容,进而转化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本人认为物理教学再创造就是教师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对各种版本教材的资源整合和建构,根据教师自身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和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风格等因素,从而创造性地设计教案,最终实现课程新目标。
二、教学再创造的原则
(一)课标导航
课程的标准是教学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内容标准”相对应。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首先要用课标导航,感悟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二)各版本教材优势互补
教材是对《课标 》的再创造。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比《课标》更加生动具体,更有利于教学和课程目标的完整实现。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视角切入和内容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再创造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吸收各种版本教材的亮点,扬长避短,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教案设计的创造性
新课程中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和教师双向发展,老师的教学再创造主要体现于教学设计。因此,教师教学再创造应当遵循教学设计方面的创造性原则。
(四)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习是一个可以引起学习主体身心变化的过程,是学生改造自身和构建知识的能动过程。物理教学也应当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位置,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使其通过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自身能力。因此,教学再创造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作为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成教与学平等的状态。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效参与者,师生人格平等,使师生关系趋之和谐。
课堂上面,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都应该相应的发生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学习的灵感和思维上的火花,协助学生反思和检视自我,挖掘学生的潜能,唤起他们成长的渴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协助学生搜集和运用学习资源,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感知和评价。例如:在如何认识磁场的概念这个问题上,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熟悉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根据磁现象和电现象的相似性,猜想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通过何种物质?”进而提问“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该种物质?”顺势引导学生们联想奥斯特电流的实验来寻求答案,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从而达到理想有效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的探寻性
探究作为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新课程中物理教学应当注重科学地探究,注重过程,要给学生们更多探究机会,给学生找准探究切入点,使其不断地探究。使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猜想,推理,归纳,整理,分析和论证,在探究中创新。同时,还要保证探究性学习融入教学的各大环节。使其成为新课程中物理教学的标志性特征。因此,教师的再创造要遵循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原则。《物理课标》旨在通过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以及对教学,教材,评价等方方面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独立思考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弗赖登塔尔以为人类的知识分为两大类:程序性知识和思辨性知识。物理这门学科是对生活中各现象与经验的总结,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知识比较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定量关系和影响因素时,就可以让学生置身试验活动中,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去应用自身具备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但是,常见的几种磁场磁感线分布问题,是根据真实磁场虚拟得来,所以不适宜探究式学习,学生就可以运用接受式方式,进行知识的识记,练习,理解乃至灵活运用。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程序性知识一旦到达一定量就会内化飞跃到方法学知识,即所谓的思辨性知识。同时,程序性知识又能积极提升学习物理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这两种学习方式可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互相补充优化和完善。
三、教学再创造的方略
教師在再创造过程中,第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从而设计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并结合自身风格,在教学关键环节上进行再创造。《高中物理课程课标》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包括思维上的参与和行动的参与。不仅要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还应当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开展合理有序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大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四、结语
新课程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学习物理的合作者和组织者,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能支撑消化全部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把物理知识背后理性的思考激发,要把物理文化的价值点穿,帮助学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正是新课程的目的,也应该是我们一线物理教师为之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师教学的再创造初探[J].物理教师,2010,31(6):1-3,7.
[2] 顾建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11):27-30.
[3] 王淑萍.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C,2012,(10):114-115.
[4] 沈锋.新课程视域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显化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