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实质是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情景中的应用,是检验原先的学习或教学质量的最可靠指标。本文主要论述迁移现象的含义、种类及3个认知结构变量,讨论学习迁移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 学习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中,动作技能、知识、态度等都可以迁移。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它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此外,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的迁移。
2 影响学习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通过操纵与改变这个3个认知结构变量来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
2.1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奥苏伯尔认为,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学生的认知结果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上位观念,使学生吸收与同化新知识。此上位观念即为现行组织者。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组织习得的知识能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组织作用,学生学习将会很顺利。
2.2 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就越容易促进新的学习。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如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及时纠正、反馈、过度学习等方法,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而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知识的巩固并不是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例如,复习单词的时候,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幻灯片、电视、电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或口诀帮助记忆。
2.3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可辨性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基础上的。
3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应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选择上,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学生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选择好玩的教材;也可以采取一套为主、多套为辅的做法,让学生从多角度接触语言信息。
2)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而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许多教师英语课上讲汉语,忽视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在我国大多数英语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是任务意识强烈、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刻意学习。这样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机械训练和抽象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这是语言学习达到最大迁移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变“单课型”为“多课型”,开设视听课、口语课、读写课等;在活动安排上,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趣味活动、英语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英语交际机会。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践中。
4)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迁移。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迁移,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迁移。语言的技能分为听、说、读、写、译几大方面,如果教师重讲解轻实践,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学习语法,看懂课文,会做习题,便会造出大量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不到锻炼,也失去语言的习得。所以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外语的意识,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比较、分析英语输入与母语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并且有强烈的内部动机促使其利用迁移。当迁移机会出现时,主动恰当地提取有关的经验或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经验或资源。由于这种主动的自我调控,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就可以提高。如此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教师遵循语言技能的循序渐进迁移原则,遵照读、听、写、说、译的语言技能学习顺序进行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4 结语
语言的学习迁移是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能深刻地认识到迁移对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时刻围绕学习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在课堂学习和对课外指导上遵循学习迁移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均会受益匪浅。
1 学习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中,动作技能、知识、态度等都可以迁移。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它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此外,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的迁移。
2 影响学习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通过操纵与改变这个3个认知结构变量来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
2.1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奥苏伯尔认为,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学生的认知结果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反之,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找不到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缺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外部给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上位观念,使学生吸收与同化新知识。此上位观念即为现行组织者。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组织习得的知识能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组织作用,学生学习将会很顺利。
2.2 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就越容易促进新的学习。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如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及时纠正、反馈、过度学习等方法,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而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知识的巩固并不是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例如,复习单词的时候,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幻灯片、电视、电影、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或口诀帮助记忆。
2.3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可辨性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基础上的。
3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应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材选择上,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学生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选择好玩的教材;也可以采取一套为主、多套为辅的做法,让学生从多角度接触语言信息。
2)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这门语言的活动。而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主要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许多教师英语课上讲汉语,忽视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在我国大多数英语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是任务意识强烈、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刻意学习。这样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机械训练和抽象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辟各种语言信息源和应用语言的情境和氛围,这是语言学习达到最大迁移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变“单课型”为“多课型”,开设视听课、口语课、读写课等;在活动安排上,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趣味活动、英语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英语交际机会。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迁移于实践中。
4)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迁移。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迁移,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迁移。语言的技能分为听、说、读、写、译几大方面,如果教师重讲解轻实践,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学习语法,看懂课文,会做习题,便会造出大量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不到锻炼,也失去语言的习得。所以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形成应用外语的意识,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比较、分析英语输入与母语的差异,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有意识地主动应用迁移。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并且有强烈的内部动机促使其利用迁移。当迁移机会出现时,主动恰当地提取有关的经验或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经验或资源。由于这种主动的自我调控,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就可以提高。如此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教师遵循语言技能的循序渐进迁移原则,遵照读、听、写、说、译的语言技能学习顺序进行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4 结语
语言的学习迁移是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能深刻地认识到迁移对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时刻围绕学习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在课堂学习和对课外指导上遵循学习迁移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均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