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周边的生态涵养区是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肩负资源保护与生态服务功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加强流域水源涵养区的水源保护,本文在分析城市化为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构想,并进一步阐明了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意义,旨在抓住城市化机遇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
关键词 城市化;小型水源涵养区;构想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202-02
中国农民城市化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土地被征用导致的农转居、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等,是最常见的方式。作为缺水国家,城乡人口的上述变化,必然使众多城市水资源紧张情况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人口的集中使大量历史上或现在依然存在水源的一些地区因为居民减少,植被得以恢复,已经消失或频临消失的地表与地下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适当的区域设置小型水源涵养区予以保护,补足城市不断增加的水资源需求,是可操作性较强的选择。
1 城市化为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物质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村发生了对涵养水源有利的变化。
1.1 人口急剧减少,撂荒情况严重
如果从人类社会的普遍情况看,农村人口撂荒外移无疑是令人感到沉重的现状。但追究历史,人类的盲目移民、开垦、砍伐,从来就是水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导致干旱甚至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河西走廊的民勤县、陕北延安、内蒙古西部等的现状,无一例外与人类的盲目移民和无节制开发密切关联。这些地方因为干旱,自然条件差,农村人口急剧外流,如只有二十多万人口的民勤县,仅2010年1-4月就输转劳动力3.8万人到全国各城市。人口从环境恶劣地区的撤退,是对早期对大自然过分索取的过失行为的纠正。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定西农村现今因劳动力外流造成的野草占田、并伴有灌木乔木自发性生长的现象再现,对小型水源涵养区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人畜对环境的破坏活动明显减轻。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武威、古浪、定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区而言,改革开放前,啃噬草根的山羊和农民生火之需对本来就稀薄的植被根茎构成雪上加霜的破坏。此外,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资料缺乏,一些生产队和部分农户企图以扩大种植面积广种薄收的办法获取农产品;采草药砍林木卖木器等补贴生活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是对前述问题改善而是放纵。如民勤县1949年羊存栏数10万只,1984年12.1万只,2007年达85.09万只的高峰。2008年开始下降到81.8万只,第一次出现大幅下跌。这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化和退耕还林的推广,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密切关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放牧、砍伐、垦荒现象明显减轻,村庄多剩下老人、小孩、少数孕妇,劳动能力差,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有限,外出打工人员带来的收入很大方面代替了原来养羊、挖植被根茎取暖做饭等行为。基本相同的原因下,甘肃通渭等干旱地区农村养羊数量急剧减少,养殖业成为畜产品和皮草主要来源,这些都有利于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
2 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构想
水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有水可用的条件之一,距成为现实水源、而且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依然存在距离,需要规划和建设。水资源的区域整合、原有水利和交通条件的利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根据城市化新形势下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设想,就出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
2.1 把握好选区要素
传统意义上的水源涵养区,基本建立在自然选择基础上,以河流上游山丘地带为主。但城市化环境下的水源涵养区建设,必须、也必然带上明显的人为选择因素,在不破坏水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为城市提供用水的方便,发挥水资源合理再分配的作用。涵养区的确立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卫生情况、城市利用方便程度、旧有水利设施的应用等诸多方面。既要有传统涵养区的功能,又要考虑到为人口急剧增长的城市供水的需要。
2.2 解决好土地问题
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名侵害农民利益和封山占水的事情近年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难题,必须防患于未然。利用城市化过程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毫无疑问地会产生土地确权方面的难题,还有可能带来现实或未来的法律纠纷。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林区,登记被撂荒的土地备案确权,租用有主土地。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不非法侵害公民利益,更不能以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为名,用征得的土地做其他
用途。
2.3 充分引进民资力量
利用城市化以后原来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建立和建设的小型水资源涵养区,具有零散、割据、规模小等特点,而政府水务部门因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无法就其建设、监管、保护等面面俱到,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进民企力量兴办。应当对划定的区域进行招标,明确产权,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保障投资人对水源涵养地包括林木、水资源等负面的受益权,最终达到投资人、国家、公民、环境等多方面共同获益。
2.4 推进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和土地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
人口外流与地区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条件越恶劣,流出率越高。这种状况印证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符合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居民生活条件较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给当地居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允许土地和林木入股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建立因地制宜的各种合作模式,同时提高农民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共同推进工作,共同受益。
3 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意义
小型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社会功能。
3.1 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市人口过分集中造成的水资源压力 城市化的推进除了使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以县城为主的小城市同样处于人口快速聚集时期,毕竟,小城市是农民最接近的进城目的地。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土地征用等造成的农村人口积聚,在水资源在缺乏的基础上,又加剧了小区域内的供需不平衡压力。由于小城镇距离乡村近,而乡村一般都有原来的水源地和河道可以利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大大降低勘探和建设成本。可见,在原有乡村水源地基础上,有选择地建设小型水源涵养区,成本低,利用方便,是改善小城市水资源状况、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的良好选择。
3.2 有利于缓解所在地人口的生活困难
目前尚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有些人已经过了进入城市谋生的年龄而留在农村,有些青壮年因为赡养父母等原因暂时没有出外打工,为生艰难。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工程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改善生活质量。
3.3 是留守人口人道主义救助的可行途径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是中国城市化之痛。至少就目前情况看,尚缺乏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留守人口、尤其部分老人面临事实上老无所养甚至被事实上遗弃的状态。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留住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努力保持村庄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力,并附带建立一些文化基础设施,给城市化过程提供一定的过渡期,改善留守人口的生活环境很有好处。
3.4 对环境的全局性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水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干旱和污染从来就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设想,是水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前提下的建设和保护措施,除了在暂时涵养水源和开发利用方面有所贡献之外,还有长远意义。因为水环境的改善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的过程。小型水源涵养区必然会对周围区域形成放射性影响,成为水环境整体得到治理的基础点。
4 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它们几百年的历程。这种特殊性其实就是不成熟性和人为性。这种特殊性必然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一些特殊创新性举措,但同时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固有水源地在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因势利导,将天然因素和人工作用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伟,蒋仲安,苏德,高吉喜.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界定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02.
[2]和朝东,张广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发展研究----以怀柔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05.
[3]王岳森.京津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07.
[4]王富.水库资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06.
作者简介
孙西桥(1990—),男,汉族,北京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生,武汉大学黑白之梦摄影协会理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的杂志《社会与公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作为申请人提交的《关于北京流民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获2009《南风窗》杂志:调研中国:有效申报团队认证,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公共事业管理。
关键词 城市化;小型水源涵养区;构想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202-02
中国农民城市化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土地被征用导致的农转居、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等,是最常见的方式。作为缺水国家,城乡人口的上述变化,必然使众多城市水资源紧张情况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人口的集中使大量历史上或现在依然存在水源的一些地区因为居民减少,植被得以恢复,已经消失或频临消失的地表与地下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适当的区域设置小型水源涵养区予以保护,补足城市不断增加的水资源需求,是可操作性较强的选择。
1 城市化为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物质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村发生了对涵养水源有利的变化。
1.1 人口急剧减少,撂荒情况严重
如果从人类社会的普遍情况看,农村人口撂荒外移无疑是令人感到沉重的现状。但追究历史,人类的盲目移民、开垦、砍伐,从来就是水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导致干旱甚至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河西走廊的民勤县、陕北延安、内蒙古西部等的现状,无一例外与人类的盲目移民和无节制开发密切关联。这些地方因为干旱,自然条件差,农村人口急剧外流,如只有二十多万人口的民勤县,仅2010年1-4月就输转劳动力3.8万人到全国各城市。人口从环境恶劣地区的撤退,是对早期对大自然过分索取的过失行为的纠正。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定西农村现今因劳动力外流造成的野草占田、并伴有灌木乔木自发性生长的现象再现,对小型水源涵养区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人畜对环境的破坏活动明显减轻。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武威、古浪、定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区而言,改革开放前,啃噬草根的山羊和农民生火之需对本来就稀薄的植被根茎构成雪上加霜的破坏。此外,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资料缺乏,一些生产队和部分农户企图以扩大种植面积广种薄收的办法获取农产品;采草药砍林木卖木器等补贴生活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是对前述问题改善而是放纵。如民勤县1949年羊存栏数10万只,1984年12.1万只,2007年达85.09万只的高峰。2008年开始下降到81.8万只,第一次出现大幅下跌。这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化和退耕还林的推广,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密切关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急剧减少,放牧、砍伐、垦荒现象明显减轻,村庄多剩下老人、小孩、少数孕妇,劳动能力差,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有限,外出打工人员带来的收入很大方面代替了原来养羊、挖植被根茎取暖做饭等行为。基本相同的原因下,甘肃通渭等干旱地区农村养羊数量急剧减少,养殖业成为畜产品和皮草主要来源,这些都有利于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
2 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构想
水环境的改善仅仅是有水可用的条件之一,距成为现实水源、而且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依然存在距离,需要规划和建设。水资源的区域整合、原有水利和交通条件的利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根据城市化新形势下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设想,就出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
2.1 把握好选区要素
传统意义上的水源涵养区,基本建立在自然选择基础上,以河流上游山丘地带为主。但城市化环境下的水源涵养区建设,必须、也必然带上明显的人为选择因素,在不破坏水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为城市提供用水的方便,发挥水资源合理再分配的作用。涵养区的确立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卫生情况、城市利用方便程度、旧有水利设施的应用等诸多方面。既要有传统涵养区的功能,又要考虑到为人口急剧增长的城市供水的需要。
2.2 解决好土地问题
以公共设施建设为名侵害农民利益和封山占水的事情近年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难题,必须防患于未然。利用城市化过程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毫无疑问地会产生土地确权方面的难题,还有可能带来现实或未来的法律纠纷。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林区,登记被撂荒的土地备案确权,租用有主土地。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不非法侵害公民利益,更不能以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为名,用征得的土地做其他
用途。
2.3 充分引进民资力量
利用城市化以后原来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建立和建设的小型水资源涵养区,具有零散、割据、规模小等特点,而政府水务部门因人力、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无法就其建设、监管、保护等面面俱到,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进民企力量兴办。应当对划定的区域进行招标,明确产权,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保障投资人对水源涵养地包括林木、水资源等负面的受益权,最终达到投资人、国家、公民、环境等多方面共同获益。
2.4 推进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和土地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
人口外流与地区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条件越恶劣,流出率越高。这种状况印证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符合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居民生活条件较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给当地居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允许土地和林木入股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建立因地制宜的各种合作模式,同时提高农民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共同推进工作,共同受益。
3 设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意义
小型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社会功能。
3.1 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市人口过分集中造成的水资源压力 城市化的推进除了使大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以县城为主的小城市同样处于人口快速聚集时期,毕竟,小城市是农民最接近的进城目的地。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土地征用等造成的农村人口积聚,在水资源在缺乏的基础上,又加剧了小区域内的供需不平衡压力。由于小城镇距离乡村近,而乡村一般都有原来的水源地和河道可以利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以大大降低勘探和建设成本。可见,在原有乡村水源地基础上,有选择地建设小型水源涵养区,成本低,利用方便,是改善小城市水资源状况、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的良好选择。
3.2 有利于缓解所在地人口的生活困难
目前尚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有些人已经过了进入城市谋生的年龄而留在农村,有些青壮年因为赡养父母等原因暂时没有出外打工,为生艰难。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工程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改善生活质量。
3.3 是留守人口人道主义救助的可行途径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是中国城市化之痛。至少就目前情况看,尚缺乏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留守人口、尤其部分老人面临事实上老无所养甚至被事实上遗弃的状态。建立小型水源涵养区,留住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努力保持村庄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力,并附带建立一些文化基础设施,给城市化过程提供一定的过渡期,改善留守人口的生活环境很有好处。
3.4 对环境的全局性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水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干旱和污染从来就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型水源涵养区的设想,是水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前提下的建设和保护措施,除了在暂时涵养水源和开发利用方面有所贡献之外,还有长远意义。因为水环境的改善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的过程。小型水源涵养区必然会对周围区域形成放射性影响,成为水环境整体得到治理的基础点。
4 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它们几百年的历程。这种特殊性其实就是不成熟性和人为性。这种特殊性必然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一些特殊创新性举措,但同时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固有水源地在这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因势利导,将天然因素和人工作用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伟,蒋仲安,苏德,高吉喜.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界定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02.
[2]和朝东,张广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发展研究----以怀柔区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05.
[3]王岳森.京津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07.
[4]王富.水库资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06.
作者简介
孙西桥(1990—),男,汉族,北京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生,武汉大学黑白之梦摄影协会理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的杂志《社会与公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作为申请人提交的《关于北京流民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获2009《南风窗》杂志:调研中国:有效申报团队认证,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