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品格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uch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深化发展与国际体系变革两大历史性进程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与改革需求,坚持从战略高度维护国家安全事业,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的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宗旨,以"党的绝对领导"为指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方略,深刻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工作与建设的实践轨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之一,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是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根本引领.为了实现国家安全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不断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促进国家安全工作朝着良法善治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背景,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体系构建区域价值链前后向参与度,研究嵌入区域分工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关系,并从国家整体及行业细分层面实证分析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相对于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度较高的国家,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也较高.从国家整体及细分行业的实证结果来看,区域价值链前向参与度、技术创新、物质资本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区域价值链后向参与度、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为负.提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事宜已成为两国或者多国贸易往来前沿地区与关键环节,在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至关重要.推动沿边地区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开放,不仅是新时期加速形成东西双向开放格局、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历史使命,更是沿边地区从“边缘地带”变为“开放前沿”的战略机遇.沿边地区发挥其独特的空间特性与制度改革创新特点,在融入与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应把握政策机遇,跳出现有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的约束,依据价值链体系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找准自身定位,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的重要教育任务和使命,必须高度重视有效开展.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工作中,CIPP模型和知信行理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基于CIPP模式和知信行理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4个一级指标,其中背景维度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各方需求、培养目标4个二级指标;输入包括经费保障、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组织制度保障4个二级指标;过程包括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外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中国经验”聚焦于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种反映中国人的客观存在与经验的话语.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经验的一面伟大旗帜,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借鉴已有的毛泽东海外研究成果,深入考察毛泽东思想国际传播对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及实践中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当下价值与现实启示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梳理了毛泽东思想国际传播的历程及其价值取向,从国际传播图景、特点与经验等方面来重新观察与勾勒毛泽东思想国际传播的历史成就,提出毛泽东思想国际传播对于当下中国经验走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云南边境地区教育现代化治理在培养沿边建设人才、加深边民国族认同、增强跨境教育竞争力、树立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促进睦邻友好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独特性作用日益彰显.边境教育治理现代化已然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但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各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治理理念薄弱、治理主体之间权责边界模糊、教育管理者教育治理能力不足、边境学校自主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治理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渠道等现实问题.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培育边境地区教
孝道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从知识分子到社会大众均意识到儒学所彰显的传统道德价值无法对抗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新思想冲击,进而引发对传统孝道及孝道文化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革新.
边境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稳定边疆、加强边疆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要是集中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探究,对边境地区学校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总结归纳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经验具有重要价值.云南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交融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一统”等理论渊源的写照,因此有必要以中国边境云南段为调查对象,应用在线访谈、实地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三个维度对其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考察,提炼经验成效,分析面临的
习近平关于涉外法治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理念、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国际法治观、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国际法目标,并共同凝聚为新时代我国涉外法治理念的国际法内涵.为传统国际法提供了新兴领域立法的新思路,引导了其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建设的新转向,推动了中国作为国际法角色主体的新转变,丰富了中国国际法话语的新内涵.进而推动了中国涉外法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发展,贡献我国全球治理的法治力量带来长久裨益.我国关于国际法治发展之路将更加自信和稳健.
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历史过程,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筑基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主要阶段,已经发展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民族教育理论中国化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初心和使
伯林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个概念,是对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观念的重要推进,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伯林深入分析了"积极自由"的理论基础——决定论及其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问题,并说明了价值的矛盾及人生难以两全的缺憾,给我们以思想的启示.但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完全二分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观,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自由的两种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需要的是合理的平衡与整合.如把自由的问题放在"人之为人"的根基上思考,我们今天还理当重视其他的价值,不同的价值是可以达到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