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以及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效果,可能会间接影响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因此研究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有其现实意义。本文以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剖析内在和外在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试图解决内部审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一、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概述
(一)内部审计成果
1.内部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按照规定审计程序,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汇总工作底稿,所形成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工作结晶。
2.内部审计成果通常包括审计覆盖面、被审计企业数量、经核实的企业经营成绩、发现问题的类别或性质、问题数量、涉及问题金额、被审计企业新建或修订的制度及流程、挽回的经济损失、移送监察部门处理案件数,企业负责人履职情况综合评价等内容。
3.内部审计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整改通知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整改报告等相关文书;向上级审计部门和本级管理层报送的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以及经验交流材料和审计案例材料。
(二)内部审计成果利用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指相关主体根据各自职能或需要,结合内部审计成果,延续性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加强企业管控水平,改善企业运营效率与效果,促进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工作,至少包括问题整改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管控部门完善制度及流程情况,监察部门实际处理个人情况,已处理违规金额,已归还原资金金额,提交的专报和信息简报被采纳情况等。
二、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现实意义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职能、树立审计权威性、改进经营管理尤为重要。
一是内部审计成果被相关主体或部门作为加强经营管理的突破口,其前提基础就要求审计成果做到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全面完整,思想上有高度、观点上有深度,这就倒逼内部审计人员努力工作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从源头上不断提高审计成果自身利用价值。
二是相关主体或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管理漏洞或缺陷,能够有效地改进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预防相关风险,有效提升管理水平,进而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将不断提高。
三、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制约因素
(一)内在制约因素
1.审计人员配备和专业能力不足
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发挥专业职能,关键要看配备的内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当前多数企业内审人力资源数量相当有限,导致既定的审计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可能专项管理审计;已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专业能力不足,结识结构单一,多数是财务出身,对工程、法律、内控等方面有所欠缺,内部审计方法欠缺先进性,也制约了审计水平,从而影响审计成果质量,缺乏推进审计成果利用的内在动力。
2.审计操作流程不规范
现阶段,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尽管要求必须要遵守,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流程简化或违规操作,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直接影响审计成果质量,审计人员也不好意思将质量不高的审计成果公之于众,推进审计成果利用的内在动力不足。
3.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还不能满足被审计业务涉及面广、交易复杂等特点,现有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猛速发展,审计重点不突出,取证不充分,导致审计成果缺少关注;审计定性不准,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缩小错误程度,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审计成果利用缺少现实基础。
(二)外在制约因素
1.内部审计环境偏弱
(1)各层级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尽管各层级领导在大会小会上表示非常重视审计工作,从实质上看,多数领导更关心经营业绩,不重视审计报告,对于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管理者足够关注,审计成果的最后一站可能就是领导的办公桌,无法进一步发挥作用。
(2)内部审计地位不高
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部审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内部审计很难事前获取相关信息,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风险点,不能及时开展审计。
2.职能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的最终产品,该产品的用户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因此职能部门间建立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就非常重要,有利于审计成果及时送达使用部门,并有效转化为下一步管控措施。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各职能部门为自身利益,形成了部门壁垒,横向信息沟通不畅,相互不信任,审计成果也就处于信息孤岛中,缺乏有效信息沟通。
四、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内部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成果是各级领导全面准确了解企业内部情况,把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
一是,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领导有批示,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
二是,职能部门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联席制度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
三是,内部审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内审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宏观意识,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作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效,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迅速快捷地转化审计成果。
(二)建立相關制度,保证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审计成果利用的制度及流程
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涵盖单位的主要审计业务,从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
2.建立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制度
在向领导汇报的同时,将汇报材料同时抄送有关职能部门,使其成为监督检查、领导人员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参考。
3.建立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考核机制
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各单位应将内部审计部门纳入考核组织,使其成为考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领导人员履职审计,是对领导人员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的准确反映和评价,更应作为领导人员考核的重要参考。
(三)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成果利用
1.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从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的撰写,应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内审评价系统。要突出客观性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标准,使审计成果更加规范、客观。同时审计项目安排不能过多,倘若审计项目过多,审计重点就很难突出,审计时不深入,审计结果报告肯定空洞无物,审计也就成了走过场。
2.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推动内部审计从合规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促进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守好“第三道”防线。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部门应积极引入复合型人才并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加大审计实务培训力度,召开相关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彦康.浅议内部审计的性质[J].中国内部审计,2004,(4):30.
[2]李金华.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J].中国内部审计,2005,(1):1.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一、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概述
(一)内部审计成果
1.内部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按照规定审计程序,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汇总工作底稿,所形成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工作结晶。
2.内部审计成果通常包括审计覆盖面、被审计企业数量、经核实的企业经营成绩、发现问题的类别或性质、问题数量、涉及问题金额、被审计企业新建或修订的制度及流程、挽回的经济损失、移送监察部门处理案件数,企业负责人履职情况综合评价等内容。
3.内部审计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整改通知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整改报告等相关文书;向上级审计部门和本级管理层报送的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以及经验交流材料和审计案例材料。
(二)内部审计成果利用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指相关主体根据各自职能或需要,结合内部审计成果,延续性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加强企业管控水平,改善企业运营效率与效果,促进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工作,至少包括问题整改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管控部门完善制度及流程情况,监察部门实际处理个人情况,已处理违规金额,已归还原资金金额,提交的专报和信息简报被采纳情况等。
二、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现实意义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职能、树立审计权威性、改进经营管理尤为重要。
一是内部审计成果被相关主体或部门作为加强经营管理的突破口,其前提基础就要求审计成果做到内容真实可靠、信息全面完整,思想上有高度、观点上有深度,这就倒逼内部审计人员努力工作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从源头上不断提高审计成果自身利用价值。
二是相关主体或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管理漏洞或缺陷,能够有效地改进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流程,预防相关风险,有效提升管理水平,进而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将不断提高。
三、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制约因素
(一)内在制约因素
1.审计人员配备和专业能力不足
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发挥专业职能,关键要看配备的内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当前多数企业内审人力资源数量相当有限,导致既定的审计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可能专项管理审计;已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专业能力不足,结识结构单一,多数是财务出身,对工程、法律、内控等方面有所欠缺,内部审计方法欠缺先进性,也制约了审计水平,从而影响审计成果质量,缺乏推进审计成果利用的内在动力。
2.审计操作流程不规范
现阶段,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尽管要求必须要遵守,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流程简化或违规操作,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直接影响审计成果质量,审计人员也不好意思将质量不高的审计成果公之于众,推进审计成果利用的内在动力不足。
3.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还不能满足被审计业务涉及面广、交易复杂等特点,现有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猛速发展,审计重点不突出,取证不充分,导致审计成果缺少关注;审计定性不准,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缩小错误程度,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审计成果利用缺少现实基础。
(二)外在制约因素
1.内部审计环境偏弱
(1)各层级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尽管各层级领导在大会小会上表示非常重视审计工作,从实质上看,多数领导更关心经营业绩,不重视审计报告,对于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管理者足够关注,审计成果的最后一站可能就是领导的办公桌,无法进一步发挥作用。
(2)内部审计地位不高
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部审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内部审计很难事前获取相关信息,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风险点,不能及时开展审计。
2.职能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
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的最终产品,该产品的用户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因此职能部门间建立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就非常重要,有利于审计成果及时送达使用部门,并有效转化为下一步管控措施。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各职能部门为自身利益,形成了部门壁垒,横向信息沟通不畅,相互不信任,审计成果也就处于信息孤岛中,缺乏有效信息沟通。
四、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应对措施
(一)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促进审计成果利用
内部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成果是各级领导全面准确了解企业内部情况,把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
一是,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领导有批示,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
二是,职能部门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联席制度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
三是,内部审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内审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宏观意识,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作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效,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迅速快捷地转化审计成果。
(二)建立相關制度,保证审计成果利用。
1.建立审计成果利用的制度及流程
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涵盖单位的主要审计业务,从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规范。
2.建立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制度
在向领导汇报的同时,将汇报材料同时抄送有关职能部门,使其成为监督检查、领导人员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参考。
3.建立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考核机制
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各单位应将内部审计部门纳入考核组织,使其成为考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领导人员履职审计,是对领导人员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的准确反映和评价,更应作为领导人员考核的重要参考。
(三)提高审计质量,推动审计成果利用
1.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
从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的撰写,应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内审评价系统。要突出客观性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标准,使审计成果更加规范、客观。同时审计项目安排不能过多,倘若审计项目过多,审计重点就很难突出,审计时不深入,审计结果报告肯定空洞无物,审计也就成了走过场。
2.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推动内部审计从合规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促进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守好“第三道”防线。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部门应积极引入复合型人才并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加大审计实务培训力度,召开相关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彦康.浅议内部审计的性质[J].中国内部审计,2004,(4):30.
[2]李金华.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J].中国内部审计,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