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代表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中,运用了大量的后现代创作技巧,再现了在美华人的历史和生活经历。本文分析了小说中的戏仿、互文等后现代创作技巧,并揭示了其赋予文本的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汤亭亭;《孙行者》;后现代;创作技巧
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汤亭亭承前启后,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的三部主要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再现了在美华裔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历程,为华人几百年来遭受的歧视和压迫进行呐喊,重构华人“模范族裔”形象。
小说《孙行者》主要讲述了美籍华裔嬉皮士青年惠特曼·阿新的生活奇遇。在小说中,汤亭亭运用诸如戏仿、互文、反諷、拼贴等后现代创作技巧,向读者呈现了一幅亦幻亦真的在美华人生活画卷,令读者在虚幻与现实的重叠中思考文本背后的隐含含义。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戏仿、互文等后现代创作技巧,揭示了小说文本的深刻含义和独特艺术魅力。
一、戏仿
戏仿(Parody)一词,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对已有文本的差异性模仿,以实现褒贬之目的。小说《孙行者》在结构上戏仿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共三部分十八章,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斯蒂芬”、“布卢姆”、“摩莉”,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不仅以荷马长篇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的名字作为小说的书名,而且还巧妙地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与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彼此对应,充分体现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有机统一。
而《孙行者》整部小说共包括九个章节:第一章行者与问者;第二章语言学家与论争者;第三章扭曲者与呼喊者;第四章晚会胜利者;第五章长腿鲁比与泽普林的大路歌;第六章职业之歌;第七章西方梨园;第八章博恩斯与琼斯;第九章独角戏。
《孙行者》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小说第一部分,讲述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戏仿了《尤利西斯》第一部分“贴雷马科”;第三、四、五、六章组成了小说第二部分,讲述主人公在旧金山附近的游历故事,对应《尤利西斯》第二部分“尤利西斯的漂泊”;第七、八、九章组成了小说第三部分,讲述主人公实现梦想“西方梨园”,是对《尤利西斯》第三部分“回家”的戏仿。
二、互文性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提娜最早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意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后现代文学创作中,互文性是一种常用手法。不同的文化因素,原有文本和再创文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互文网络,丰富作品层次。通过互文性,小说作者汤亭亭糅合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呈现给中国读者一位似曾相识的“美国猴王”形象——小说主人公惠特曼·阿新。首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小说书名《孙行者》以及主人公阿新的叛逆抗争精神。其次,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此外,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小说书名“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中的“tripmaster”意为“幻游引路人”,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
三、拼贴
小说《孙行者》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拼贴。拼贴一词出自绘画,后被文学创作所借用:把不同作家作品的零散、碎片化、毫不相关的文本,掺杂混合使用的非理性叙述方式。
小说《孙行者》在主题上进行了拼贴式写作,把毫不相关的主题并列放置。在结构上,小说《孙行者》参照了《西游记》和《尤利西斯》,进行了大量的拼接,情节呈现了一定的无序性。
在内容上,小说《孙行者》拼贴了大量的中美文化和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作品;詹姆斯·乔伊斯、瓦尔特·惠特曼等西方作家文学经典;垮掉派、摇滚、嬉皮士等美国19世纪60年代文化。
拼贴技巧的运用,深刻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主人公的迷惘和追求,彰显了小说主题。
四、结语
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代表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打破国外文学批评界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定位,正确认识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裔美国人作为少数族裔,其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范本,有助于消除对外交流中的偏见误解,增进理解。这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获取主流话语权,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张宗宁,1982年生,男,讲师,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商务英语。
资助项目:湖南工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孙行者》中的后现代创作技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Y13016)
参考文献
[1]赵伏柱,赵文书译.汤亭亭.孙行者:他的伪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许双如.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7-75.
关键词:汤亭亭;《孙行者》;后现代;创作技巧
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汤亭亭承前启后,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的三部主要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再现了在美华裔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历程,为华人几百年来遭受的歧视和压迫进行呐喊,重构华人“模范族裔”形象。
小说《孙行者》主要讲述了美籍华裔嬉皮士青年惠特曼·阿新的生活奇遇。在小说中,汤亭亭运用诸如戏仿、互文、反諷、拼贴等后现代创作技巧,向读者呈现了一幅亦幻亦真的在美华人生活画卷,令读者在虚幻与现实的重叠中思考文本背后的隐含含义。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戏仿、互文等后现代创作技巧,揭示了小说文本的深刻含义和独特艺术魅力。
一、戏仿
戏仿(Parody)一词,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对已有文本的差异性模仿,以实现褒贬之目的。小说《孙行者》在结构上戏仿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共三部分十八章,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斯蒂芬”、“布卢姆”、“摩莉”,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不仅以荷马长篇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的名字作为小说的书名,而且还巧妙地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与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彼此对应,充分体现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有机统一。
而《孙行者》整部小说共包括九个章节:第一章行者与问者;第二章语言学家与论争者;第三章扭曲者与呼喊者;第四章晚会胜利者;第五章长腿鲁比与泽普林的大路歌;第六章职业之歌;第七章西方梨园;第八章博恩斯与琼斯;第九章独角戏。
《孙行者》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小说第一部分,讲述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戏仿了《尤利西斯》第一部分“贴雷马科”;第三、四、五、六章组成了小说第二部分,讲述主人公在旧金山附近的游历故事,对应《尤利西斯》第二部分“尤利西斯的漂泊”;第七、八、九章组成了小说第三部分,讲述主人公实现梦想“西方梨园”,是对《尤利西斯》第三部分“回家”的戏仿。
二、互文性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学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提娜最早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意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后现代文学创作中,互文性是一种常用手法。不同的文化因素,原有文本和再创文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互文网络,丰富作品层次。通过互文性,小说作者汤亭亭糅合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呈现给中国读者一位似曾相识的“美国猴王”形象——小说主人公惠特曼·阿新。首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小说书名《孙行者》以及主人公阿新的叛逆抗争精神。其次,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此外,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小说书名“Tripmaster Monkey: His Fake Book”中的“tripmaster”意为“幻游引路人”,源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
三、拼贴
小说《孙行者》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拼贴。拼贴一词出自绘画,后被文学创作所借用:把不同作家作品的零散、碎片化、毫不相关的文本,掺杂混合使用的非理性叙述方式。
小说《孙行者》在主题上进行了拼贴式写作,把毫不相关的主题并列放置。在结构上,小说《孙行者》参照了《西游记》和《尤利西斯》,进行了大量的拼接,情节呈现了一定的无序性。
在内容上,小说《孙行者》拼贴了大量的中美文化和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作品;詹姆斯·乔伊斯、瓦尔特·惠特曼等西方作家文学经典;垮掉派、摇滚、嬉皮士等美国19世纪60年代文化。
拼贴技巧的运用,深刻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主人公的迷惘和追求,彰显了小说主题。
四、结语
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代表作家汤亭亭的作品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打破国外文学批评界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定位,正确认识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裔美国人作为少数族裔,其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范本,有助于消除对外交流中的偏见误解,增进理解。这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获取主流话语权,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张宗宁,1982年生,男,讲师,硕士,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商务英语。
资助项目:湖南工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孙行者》中的后现代创作技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Y13016)
参考文献
[1]赵伏柱,赵文书译.汤亭亭.孙行者:他的伪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许双如.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狂欢化艺术实践及其诗学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