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指出了错误的原因与后果,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工程师不仅需要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密切与各专业协调,而且要和建筑师在设计中创造性地相互配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为每一个崭新的工程奠定基础,把结构设计推向主流。建筑结构是满足建筑空间环境及功能的力学体系,而结构设计理论又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优化设计决策将推动结构工程师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用实用优化设计技术,推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和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也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时,纵向框梁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不符合框架的构造要求。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2 悬挑粱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粱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加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据笔者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粱过大的挠度引起梁上部墙体在粱支座附近出现裂缝。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3 连续粱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得的重视。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跨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4 地基与基础方面
高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能设计,仅凭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许值取得小一些就认为成无一失了。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粱、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不完全准确。
5 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圄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 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2 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矩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出现裂缝,将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6 承重柱截面高度設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因一些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当梁柱的线刚度比大于4时,计算简图中梁柱节点可简化为铰支)。把粱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接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框架梁的约束弯矩,加之柱截面和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和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理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粱”的设计原则。
7 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给其周围的墙或梁上,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有的还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顶紧上部分的楼、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得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8 结束语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得以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建筑结构,2009(06).
[2] 史建华.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5).
[3] 徐培福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徐良贤.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技术性探究[J].中华民居;2011(10).
[5] 付国军.探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抗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2012(01).
[6] 刘俊民.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结构设计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工程师不仅需要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密切与各专业协调,而且要和建筑师在设计中创造性地相互配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为每一个崭新的工程奠定基础,把结构设计推向主流。建筑结构是满足建筑空间环境及功能的力学体系,而结构设计理论又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优化设计决策将推动结构工程师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用实用优化设计技术,推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和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也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时,纵向框梁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不符合框架的构造要求。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2 悬挑粱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粱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加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据笔者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粱过大的挠度引起梁上部墙体在粱支座附近出现裂缝。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3 连续粱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得的重视。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跨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4 地基与基础方面
高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能设计,仅凭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许值取得小一些就认为成无一失了。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粱、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不完全准确。
5 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圄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 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2 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矩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出现裂缝,将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6 承重柱截面高度設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因一些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当梁柱的线刚度比大于4时,计算简图中梁柱节点可简化为铰支)。把粱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接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框架梁的约束弯矩,加之柱截面和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和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理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粱”的设计原则。
7 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给其周围的墙或梁上,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有的还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顶紧上部分的楼、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得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8 结束语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得以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建筑结构,2009(06).
[2] 史建华.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5).
[3] 徐培福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徐良贤.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技术性探究[J].中华民居;2011(10).
[5] 付国军.探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抗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2012(01).
[6] 刘俊民.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