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写出妙文章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搭乘着生命的航船,一路呼啸着,奔向目的地,却常常忘记了活着的意义并不在于那个终点,而在乎细节和过程。我们对本就属于自己、随时可供打捞的心灵宝库不屑一顾,而是一心一意地去打捞那些不是十分有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微留一点儿时间,哪怕是用一个晚上或茶余饭后的空当,去探访一下自己的心灵呢?试着给自己放一小会儿假,去那片深蓝色的水域,打捞一小朵闲适、一小盏韵味、一小滴智慧……
  请以“打捞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把题目補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范例作文★
  幽幽竹林,抛却了城市喧闹;一盏清茶,散发出缕缕芬芳;轻抚琵琶,弹尽了忧愁烦恼……
  ——题记
  小院的竹林虽不大,却常伴我身旁,身处其中,让人乐而忘返。
  刚从考场“浴血奋战”归来的我,还没等喘几口气,就被爸爸带到竹林中。“开始练习吧!”爸爸将一把琵琶硬塞到我怀里,可是,考试失利已经够让我心烦气躁了,此时练琴,自然不能心平气和。于是,本应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咚乐曲,在我手中,却宛然在弹棉花,而且还是一堆“烂棉花”。这不,一曲未了,“嘣”——弦断了。
  “是不是累了,快过来喝口茶吧!”爸爸将一盏清茶推到我面前。我端起茶杯轻轻晃动,只见那淡绿色的茶叶忽上忽下,沉沉浮浮,像极了我的人生……抿一口,甘美润喉,思绪如缕缕茶香,随烟轻扬,我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练琴不是负担,是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别急,我们慢慢来。”耳边传来了爸爸温和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抬起头,发现爸爸正微笑着将换好琴弦的琵琶递给我。重新抚琴,我的心平静了许多,牢记于心的音律在指尖缓缓流淌……
  正值黄昏,夕阳的余晖洒进竹林,透过竹叶,如闪烁的星光般落在我的身上。竹叶随风舞动,应着琴声一唱一和,像是在云雾缭绕的竹林中嬉戏欢闹,又像是在互相倾诉风雨过后的患难真情……世间有几人能如竹林七贤般这样悠然自得?人生有几回能享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清净淡泊?喧闹的生活让我们错过了身旁多少风景,无尽的烦躁又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内心的宁静。
  若无宁静,何以致远?
  在宁静闲适中找寻音韵之灵魂,方能抚出绕梁余音。
  让我们去打捞一片宁静吧,然后自信着,憧憬着,坚定地迈向人生路上的那片竹林。
  ——河南沁阳市常青藤作文学校 李怡潼 《打捞宁静》
  ★众说纷纭★
  李佳轩:李怡潼的这篇作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美好,读后仿佛身临其境,真的好神奇呀!
  老师:是啊!我和李佳轩有着相同的感受。
  李怡潼的这篇作文,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很是自然,语言也颇有意境,作为初一的学生能有如此的语言功力,值得表扬。
  李秒:老师,我在读这篇作文时,感觉很真实。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好像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可我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挖掘出这些素材,真是遗憾啊。今天看了这篇作文后,深受启发,看来,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件,也能挖掘出不少真意啊!
  老师:是啊!李秒说得没错。习作从生活入手,对一次练琴的经历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将自己从浮躁到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当小作者真正静下心后,居然发现了无数的美好,而这些美好恰恰就是每个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甚至无视的。而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其实最害怕的就是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别提有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主题了。
  蒋佳媛:老师,这是不是说,只要选择生活中的某些感人的小事来写,表达到位就不失为佳作?
  老师:是的,大家无论写什么主题的作文,都可以从小切口入手,自然而然地呈现出较为深刻或宏大的主题,这种技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小见大”。
  ★经验总结★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这里的“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大主题”则可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也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情感、一种思考……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情、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揭示大主题的好作文来。“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同学们应记住,“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自然指的就是作文的主题了。实际上,“以小见大”就是以某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件来反映一个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写出深邃隽永的意义。然而,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并不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多是平凡小事;但我们要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在使用以小见大法写作时,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3.联系实际,挖掘出材料的闪光点。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5.放开眼界,提升到时代的高度。6.合理想象,提升材料层次。
  ★小编插话★
  实际上,古人早就对“以小见大法”有所认识,《晋书·王献之传》中有言:“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明代大画家、文学家徐渭有云:“云隐蛟龙,得其一鳞一爪,正是所想,不必观其全身”均是如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但凡古今中外的作家在创作中,都会尽所能地抓住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即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或自然界中展开,并深入开拓、挖掘,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
其他文献
“老爸,我回来了!”我抱着一盆杜鹃花兴冲冲地跑进家门。  这盆杜鹃花是爷爷送给我的,还是小苗呢,甚至都没长出嫩芽。“你自己养吗?”父亲看着我,又指了指那盆杜鹃,有些不确定地笑了笑。我自信地应答,没等他再次提出质疑,我就抱着杜鹃一溜烟地跑去阳台了。  自从种下这株杜鹃后,我每天一有空就往阳台上跑,有时给它松松土,有时给它浇浇水,甚至还捉了条小蚯蚓放进花盆里呢!  日复一日,在我的照料下,杜鹃渐渐长大
期刊
“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在1974年的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词上,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样说。时过境迁,书里描写的世界可能已经改变,但人们对阅读的爱却鲜活如初。  在这样节奏轻快的时代,不少人忧心国民平均阅读量的下降,也产生了读屏与读纸孰优孰劣的介质之争。但实际上,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无论是凿壁借光的清苦还是坐榻品读的享受,阅读从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无关时代,
期刊
从四岁起,小年就在附近的医学院体育馆学习打羽毛球。  我家通往体育馆的那条路,先前就是普通小路,突然推土机开来,走过去一步一个脚印。南方多雨,我打伞,伞离小年太高她会淋到;她打伞,我又怕伞针撞我眼睛,只好给她裹上雨衣。我只好把伞正正地、低低地覆她头顶上三寸,自己半个身子却湿个透。  推土机的消失和它的出现一样突然,眼前多了一条敞亮的六车道大路,人行道上铺了砖。而小年,已经九岁多了。我说:“小年,路
期刊
生命是最有价值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生命个体去战胜生存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就像沙漠中的小虫,尽管它们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但它们也顽强地活着,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就是对生命最佳的诠释者。  鲁滨孙虽是平民,却热爱冒险,自幼便立下了遨游四海的壮志。不甘平庸的他,不顾父亲的命令,不听母亲的恳求和友人的劝告,带着自己的梦想
期刊
热点聚集  前些时候,英国影星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有一张留言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6年11月15日上午八点半,为了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发起了中国版“地铁丢书”活动。除黄晓明外,不少演艺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地铁上开展“丢书大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间在微信朋
期刊
一个车站,十几条铁轨交错地延伸到远方。在站台,我看到铁轨中间怡然生长的野草。野草长在灰色混凝土的枕木中间,它们在累累碎石中长出来,让不自然的铁路添了一些自然的气息。  此后。我常站在火车车厢的门口。朝外看铁轨间的草。行驶中。若遇相临的铁轨,低头看,当然看不到草,路轨白花花地从我眼前掠过。  草,甚至长在城里楼顶水泥的裂缝中。我还见过木制电线杆裂缝中长出的草,它们像顽皮的儿童正做着捉迷藏的游戏。说你
期刊
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小绿叶。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可是又没有别的衣服穿,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想想看,一个奇瘦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
期刊
2017年5月7日晚,微博网友@机智的狍子先生分享了一张图片,网友看完称赞道: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北京地铁8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一队军人笔直地站在车门两侧等车,而一个小朋友则学着他们的样子,双腿并拢、双手垂直地站在队伍最后面。  看到这一幕的网友们纷纷为军人和小朋友点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而針对近日发生在某网络直播平台的“女主播藏身故宫直播”事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
期刊
对他来说,夏天很讨厌,不仅是因为如火如荼的艳阳。  他松了松领带,神色疲惫地走进一家小酒馆。他窝在店里最里边的座位上。喝着服务员递上的一杯冰水,站在前台的收银员不满地看着他,他却一点儿也没注意,满脑子都是烦心事,他所属的公司面临破产,而他即将失业,他也向多家公司投出了简历,但都如石沉大海般杳无音讯了。他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女儿。又想到自己的家庭,心里像是装了团乱麻,怎么解也解不开。他抬起头。隔着玻璃看
期刊
郑昌泓,1955年生,中国南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当过知青、做过工人,也曾经干过技术,郑昌泓的人生阅历可谓丰富多彩。他自称是“一个造火车的人”。他对改善国人“出门难”有系统的思考。他带领着中国南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曾经“坐地日行万里”的梦想变成现实。  在中国南车工作30多年,郑昌泓深知自主化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线和灵魂。为此,他带领中国南车抢抓机遇,提出了“超前谋划、自主创新、系统集成、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