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强化,尤其是以创新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成为时下的热点。那么教师在确立了创新主题后如何使活动课程开展得更有质量,更为高效呢?笔者以《眼镜与生活之新型眼镜》一课为例,来论述研磨创新类综合实践活动应关注 “三度”。
一、课程目标:磨亮光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同于语数英课程,有其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方法目标”。教师在确立了创新主题后,首先要研磨的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否明晰关乎到该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一)目标怎么确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此,笔者在选课环节确定了“眼镜与生活”这一主题时反复斟酌教学目标定为什么?杜建群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要细细分析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来制定教学目标。
“眼镜与生活”这一主题紧扣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因此,该主题可拓展的点有很多,利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拓展中生成,在生成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此主题的亮色应该是本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的初稿中将目标设定为:
1.用视频和演示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经历以“眼镜与生活之新型眼镜”为主题提出问题、丰富问题、实现创想的过程。
2.拓宽学生对眼镜的认识渠道,教学生学会科学制作的基本方法。
3.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关注与眼镜相关的问题。
(二)目标如何修订?
教研团队仔细揣摩上述目标后认为:关注了三维目标,不难发现,目标制定过于笼统,虽围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制定,但细细琢磨“目标1”未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中的“热衷探究”相关要求,若以此目标来教学,学生会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经历一次上课过程,但在实践中探索感知却显得过于空洞。“目标2”中学生学会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明确,如何落实更是不甚明了。
实践出真知,在初次研磨试教后正如以上所分析的一样,该课的趣味性、目标的达成度均不理想。笔者反思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如下修订:
1.通过设计制作新型眼镜,让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明白小组成员要融入集体,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设计制作,尊重并愿意接纳小组间对新型眼镜的设计制作的评价。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提出创想、设计、制作新型眼镜的过程中激发出探究的兴趣和大胆创新的原动力。
3.增强学生对新型眼镜能改变人们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明白创意源于生活、创意改变生活的道理。
目标有起始的“瘦三条”变为如今的“胖三条”,增重的是方法更贴合学生,课程目标指向更明确,课堂教学少了棱角,多了生成,少了枯燥的讲解,多了有趣的制作和实效的探索。
二、课堂生成:磨出舒适度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课程性质之一,也是综合实践创新类主题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影响课堂生成的变化要素是:学生层面: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对创新主题的认知水平。教师层面:教师对创新主题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创新主题的引导。因此,追踪课堂生成的大体方向,为有效落实教学效果理应是教师予以努力的方向。
当课延展到《眼镜与生活之新型眼镜》的系列课时,导入阶段笔者播放了炫酷的谷歌眼镜和高科技眼镜宣传片,让学生观后提出自己的创想,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测谎眼镜”“对错眼镜”“娱乐眼镜”……学生的生成既有已经问世的“测谎眼镜”,也有对高新科技的无尽遐想。必须肯定学生的创意,但是带着学生去实践的过程成为课堂上最难掌控的教学环节。
教研团队在几番分析、回放,再分析回放初次上课视频后发现了问题之所在,综研课上学生的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给予引导的起点息息相关,教师给予学生高大上的科技,学生的思维就集中于高大上的创意;教师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点子,学生的思维就贴地飞行来创想。有了实践的收获,课也就分层地展开:先让学生贴地飞行,亲身实践后有所获,再适当增加难度,再亲身实践有所获,学生在真切的实践中亲手创造了一个个虽不完整却时尚前沿的新型眼镜。
有效的课堂生成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其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成为课堂教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创新能力在舒适的环境中得以增强,这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的“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这或许是笔者从事综研教学的最大收获。
三、课后指导:磨出融合度
成功的创新类主题活动课上教师一定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小试牛刀中渐次“膨胀”起来,兴致盎然是对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最佳形容。如何让一件件半成品有个好归宿?如何让学生课堂上产生的灵感不至于“昙花一现”?
韩立福博士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出版时强调“我是因为有感于‘在游泳中学游泳’才来写这本书的”。综合实践创新类主题的课后指导也应该“在学创造中学着创造”。
笔者整合学生的草图、手机视频、“四不像实物”等等,鼓励学生在尊重其他组创意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怎样取他组之长,弥补本组之短?给予学生讨论的自由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分析交流中融合了各自的创意想法,互为借鉴方能抱团取暖,这不仅消除了学生各自为阵的想法,更是在探讨中增强了实现新创意的集体冲动。
最终学生在此方法下将创意设想聚焦在“感应眼镜”的设计上,学生的集体融合式探讨认为:现在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如何让戴眼镜的同学眼镜度数不至于因为坐姿不良而加深?如何通过感应器提醒他们?……一系列集中式的探讨,让“感应眼镜”最终在园区科技大赛中夺魁,并走在申报专利的路上。
这印证了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 无论最后能否申报成功,融合学生观点的课后指导总给人满满的幸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类主题研磨要关注光洁度、舒适度和融合度,在研磨“三度”的润泽下,创新类综合实践活动就多了一次敲门而入的雅致,少了一份从天而降的冒失。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
一、课程目标:磨亮光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同于语数英课程,有其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方法目标”。教师在确立了创新主题后,首先要研磨的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否明晰关乎到该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一)目标怎么确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此,笔者在选课环节确定了“眼镜与生活”这一主题时反复斟酌教学目标定为什么?杜建群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要细细分析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来制定教学目标。
“眼镜与生活”这一主题紧扣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因此,该主题可拓展的点有很多,利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拓展中生成,在生成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此主题的亮色应该是本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的初稿中将目标设定为:
1.用视频和演示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经历以“眼镜与生活之新型眼镜”为主题提出问题、丰富问题、实现创想的过程。
2.拓宽学生对眼镜的认识渠道,教学生学会科学制作的基本方法。
3.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关注与眼镜相关的问题。
(二)目标如何修订?
教研团队仔细揣摩上述目标后认为:关注了三维目标,不难发现,目标制定过于笼统,虽围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来制定,但细细琢磨“目标1”未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中的“热衷探究”相关要求,若以此目标来教学,学生会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经历一次上课过程,但在实践中探索感知却显得过于空洞。“目标2”中学生学会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明确,如何落实更是不甚明了。
实践出真知,在初次研磨试教后正如以上所分析的一样,该课的趣味性、目标的达成度均不理想。笔者反思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如下修订:
1.通过设计制作新型眼镜,让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明白小组成员要融入集体,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设计制作,尊重并愿意接纳小组间对新型眼镜的设计制作的评价。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提出创想、设计、制作新型眼镜的过程中激发出探究的兴趣和大胆创新的原动力。
3.增强学生对新型眼镜能改变人们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明白创意源于生活、创意改变生活的道理。
目标有起始的“瘦三条”变为如今的“胖三条”,增重的是方法更贴合学生,课程目标指向更明确,课堂教学少了棱角,多了生成,少了枯燥的讲解,多了有趣的制作和实效的探索。
二、课堂生成:磨出舒适度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课程性质之一,也是综合实践创新类主题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影响课堂生成的变化要素是:学生层面: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对创新主题的认知水平。教师层面:教师对创新主题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创新主题的引导。因此,追踪课堂生成的大体方向,为有效落实教学效果理应是教师予以努力的方向。
当课延展到《眼镜与生活之新型眼镜》的系列课时,导入阶段笔者播放了炫酷的谷歌眼镜和高科技眼镜宣传片,让学生观后提出自己的创想,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测谎眼镜”“对错眼镜”“娱乐眼镜”……学生的生成既有已经问世的“测谎眼镜”,也有对高新科技的无尽遐想。必须肯定学生的创意,但是带着学生去实践的过程成为课堂上最难掌控的教学环节。
教研团队在几番分析、回放,再分析回放初次上课视频后发现了问题之所在,综研课上学生的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给予引导的起点息息相关,教师给予学生高大上的科技,学生的思维就集中于高大上的创意;教师给予学生贴近生活的点子,学生的思维就贴地飞行来创想。有了实践的收获,课也就分层地展开:先让学生贴地飞行,亲身实践后有所获,再适当增加难度,再亲身实践有所获,学生在真切的实践中亲手创造了一个个虽不完整却时尚前沿的新型眼镜。
有效的课堂生成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其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成为课堂教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创新能力在舒适的环境中得以增强,这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的“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这或许是笔者从事综研教学的最大收获。
三、课后指导:磨出融合度
成功的创新类主题活动课上教师一定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小试牛刀中渐次“膨胀”起来,兴致盎然是对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最佳形容。如何让一件件半成品有个好归宿?如何让学生课堂上产生的灵感不至于“昙花一现”?
韩立福博士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出版时强调“我是因为有感于‘在游泳中学游泳’才来写这本书的”。综合实践创新类主题的课后指导也应该“在学创造中学着创造”。
笔者整合学生的草图、手机视频、“四不像实物”等等,鼓励学生在尊重其他组创意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怎样取他组之长,弥补本组之短?给予学生讨论的自由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分析交流中融合了各自的创意想法,互为借鉴方能抱团取暖,这不仅消除了学生各自为阵的想法,更是在探讨中增强了实现新创意的集体冲动。
最终学生在此方法下将创意设想聚焦在“感应眼镜”的设计上,学生的集体融合式探讨认为:现在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如何让戴眼镜的同学眼镜度数不至于因为坐姿不良而加深?如何通过感应器提醒他们?……一系列集中式的探讨,让“感应眼镜”最终在园区科技大赛中夺魁,并走在申报专利的路上。
这印证了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变得简单。” 无论最后能否申报成功,融合学生观点的课后指导总给人满满的幸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类主题研磨要关注光洁度、舒适度和融合度,在研磨“三度”的润泽下,创新类综合实践活动就多了一次敲门而入的雅致,少了一份从天而降的冒失。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