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级教师朱红甫老师教学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正如辛弃疾的这首词一样,清新洒脱,朴实无华,意蕴悠长。倍受辛弃疾崇敬的陶渊明也以清新简约而流芳千古。三者有隔代之缘,借用陶的诗句来谈这堂课的认识。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 清晰简约 阅读兴趣
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找准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说语文承担的任务是多元庞杂的,但一堂课并不是目标越多越好。根据课标,从学情出发找准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二次开发,精选最适合学生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朱老师清晰简约地选取了三个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村居》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所以朱老师在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对比古诗,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把握诗意积累记诵。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重点考察记诵积累,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
再次,想象诗境体会情感。利用想象体会情感、领悟意境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要求。第三点更多地指向言语表达。
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猜想村居,激发阅读兴趣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说人人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孔子心中的家园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辛弃疾与孔子是高度一致的,你看“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不就是“老者安之”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不就是父母对他最好的关怀吗?
新课伊始,老师让学生根据“村居”,想象看到的景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孩子们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欢乐的孩子在自由自在地奔跑”,这不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吗?有的说“路边有各色各样的小花,有蜜蜂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不就是“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吗?有的说“大树上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不就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吗?有的说“我看到小溪静静地流过,连绵起伏的青山伸向远方”不就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吗?
孩子的理想家园就是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能自由奔跑的地方。这样富有诗意的图景,不就是孔子和辛弃疾所描绘的理想国吗?诗意话语的产生是要有舞台的,舞台就是轻轻一句“看到村居两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简单的话语,开放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反复诵读,落实课标要求
古诗词在朗读与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牵引得多,使课堂显得生硬无味。朱老师打破这一“樊笼”,返璞归真,利用反复地诵读,落实了课标对古诗词在语调、节奏、韵律方面的要求。
1.语调。朱老师在学生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这样读词更美、更有味道。
2.节奏。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对比平台上,发现词是长短句,与诗的排列形式不同。老师还关注到了词中四六句的停顿方式。这种句子源自《诗经》,《诗经》是可以唱的,词也是可以唱的,读好四六句的节奏对学习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韵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发现了词有韵脚的秘密,孩子们读非常有韵味。老师又让学生由“清平乐”猜想词的曲调。孩子由“清”想到了清净,由“平”想到了平缓,由“乐”想到轻快舒服的音乐。在老师的启发下,课上呈现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景,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一起总结了“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轻松实现了从读书质疑到合作探究的过程。看似不经意,收获却很大,这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简的教学境界。
1.利用插图猜一猜。老师请同学对照插图猜一猜“翁媪”的意思,由“翁”想到了老年男子,“媪”是“女”字旁,推想“媪”是老婆婆,“翁媪”就是年老的夫妻。
2.联系下文想一想。学生联系“喜”字感觉到“无赖”是写小儿天真烂漫的,只有民主的课堂才会有这样自由的思考。
3.师生之间议一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议一议:还有哪儿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烂漫?孩子们想到“卧剥”,想象小儿卧剥时的所做所想,最后又与大儿中儿进行对比,深入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句子,朱老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特别是对“无赖”一句的理解过程,一咏三叹,边诵读边欣赏,共同领略了其精妙的表达效果。也让我们领略了朱老师精湛简约的教学技艺。
五、“欢言酌春酒,不乐复何如”:想象补白,创想有声有色
古诗词是高度精炼的语言,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朱老师由“相媚好”,引导学生想一想他们对话的场景,让词由静态的画面变成鲜活的“动画片”,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追问下,谈的很全面,既谈到了夫妻幸福恩爱,也谈到了大儿、中儿的勤劳,小儿的天真可爱,还谈到青山绿水、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归宿。一个“相媚好”的补白过程,让人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梦想是一致的,那就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也让人感受到这样开放的课堂,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欢言酌春酒,不乐复何如?”有这样的图景,词中人是快乐的;有这样的学习过程,课中人当然也是快乐的。
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首尾照应,想象余音绕梁
在课的结尾,朱老师在学生对词熟练诵读和对词的意思、意境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想象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眼中的幸福图景更加具体生动。孩子们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词中的画面,人、景、物都活了起来,人人相亲,草木有情,俨然一幅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幸福田园图景。使师生和听课者都沉浸在这清新幸福的温情画卷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 清晰简约 阅读兴趣
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找准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说语文承担的任务是多元庞杂的,但一堂课并不是目标越多越好。根据课标,从学情出发找准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二次开发,精选最适合学生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朱老师清晰简约地选取了三个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村居》是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所以朱老师在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对比古诗,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把握诗意积累记诵。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重点考察记诵积累,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
再次,想象诗境体会情感。利用想象体会情感、领悟意境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要求。第三点更多地指向言语表达。
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猜想村居,激发阅读兴趣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说人人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孔子心中的家园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辛弃疾与孔子是高度一致的,你看“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不就是“老者安之”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不就是父母对他最好的关怀吗?
新课伊始,老师让学生根据“村居”,想象看到的景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孩子们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欢乐的孩子在自由自在地奔跑”,这不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吗?有的说“路边有各色各样的小花,有蜜蜂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不就是“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吗?有的说“大树上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唱歌”。不就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吗?有的说“我看到小溪静静地流过,连绵起伏的青山伸向远方”不就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吗?
孩子的理想家园就是有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能自由奔跑的地方。这样富有诗意的图景,不就是孔子和辛弃疾所描绘的理想国吗?诗意话语的产生是要有舞台的,舞台就是轻轻一句“看到村居两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简单的话语,开放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反复诵读,落实课标要求
古诗词在朗读与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牵引得多,使课堂显得生硬无味。朱老师打破这一“樊笼”,返璞归真,利用反复地诵读,落实了课标对古诗词在语调、节奏、韵律方面的要求。
1.语调。朱老师在学生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这样读词更美、更有味道。
2.节奏。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对比平台上,发现词是长短句,与诗的排列形式不同。老师还关注到了词中四六句的停顿方式。这种句子源自《诗经》,《诗经》是可以唱的,词也是可以唱的,读好四六句的节奏对学习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韵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发现了词有韵脚的秘密,孩子们读非常有韵味。老师又让学生由“清平乐”猜想词的曲调。孩子由“清”想到了清净,由“平”想到了平缓,由“乐”想到轻快舒服的音乐。在老师的启发下,课上呈现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景,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一起总结了“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轻松实现了从读书质疑到合作探究的过程。看似不经意,收获却很大,这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简的教学境界。
1.利用插图猜一猜。老师请同学对照插图猜一猜“翁媪”的意思,由“翁”想到了老年男子,“媪”是“女”字旁,推想“媪”是老婆婆,“翁媪”就是年老的夫妻。
2.联系下文想一想。学生联系“喜”字感觉到“无赖”是写小儿天真烂漫的,只有民主的课堂才会有这样自由的思考。
3.师生之间议一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议一议:还有哪儿能看出小儿子的天真烂漫?孩子们想到“卧剥”,想象小儿卧剥时的所做所想,最后又与大儿中儿进行对比,深入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句子,朱老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特别是对“无赖”一句的理解过程,一咏三叹,边诵读边欣赏,共同领略了其精妙的表达效果。也让我们领略了朱老师精湛简约的教学技艺。
五、“欢言酌春酒,不乐复何如”:想象补白,创想有声有色
古诗词是高度精炼的语言,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朱老师由“相媚好”,引导学生想一想他们对话的场景,让词由静态的画面变成鲜活的“动画片”,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追问下,谈的很全面,既谈到了夫妻幸福恩爱,也谈到了大儿、中儿的勤劳,小儿的天真可爱,还谈到青山绿水、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归宿。一个“相媚好”的补白过程,让人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梦想是一致的,那就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也让人感受到这样开放的课堂,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欢言酌春酒,不乐复何如?”有这样的图景,词中人是快乐的;有这样的学习过程,课中人当然也是快乐的。
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首尾照应,想象余音绕梁
在课的结尾,朱老师在学生对词熟练诵读和对词的意思、意境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想象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眼中的幸福图景更加具体生动。孩子们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词中的画面,人、景、物都活了起来,人人相亲,草木有情,俨然一幅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幸福田园图景。使师生和听课者都沉浸在这清新幸福的温情画卷之中,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