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的研究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道德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有的与时俱进了,也有的扭曲变坏了。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们是否意识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家庭的熏陶中,我们整天面对的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也在悄然变化呢?如果你还是像以往那样将自认为绝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具体做法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久而久之,德育工作就会变成最没有生命活力的,最缺乏影响力的一种工作。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自己被教育对象的态度上,应当承认学生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同成年人一样,他们也有进行思维并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我们必须改进、优化德育工作的形式与途径,使我们的教育有效、成功地进行。在此情形下品德与社会学科就成为一条合适的主渠道。二期课改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也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呼之欲出的。新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他们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从理论到实践——扭转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
  作为一名小学生,尤其是入校不久的学生,许多观念、想法都是大人们对他们的灌输,他们只是机械地接受,并不是从道理上明白。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但不知如何珍惜;他们有许多好朋友,但不知何谓真正的好朋友;他们明白家人对自己的爱,但不懂回报……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加以行为指导。其实由于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不同,对于一件事情连带产生的反应往往也不同,甚至还会出现不正确的反应,这些都是正常的,是由个体差异性决定的。比如我在教学《一年之计在于春》时,我在第一个班级教学,要求学生讨论“一分钟有多重要”,没想到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说重要,有人说不重要。面对他们的正反两方,我有些始料未及。因为我总以为他们都会认为一分钟是多么重要。在我的一番道理宣传后,那些认为一分钟不太重要的学生只能暂时表面服气了。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又出现了类似情况。那次我特地安排了“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一分钟里或拍球,或做口算,或写字,或剥豆。然后进行数字统计,并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经过动手体验后,学生们都觉得一分钟其实能做许多事情,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分秒必争。
  又如教学《我的好朋友》一课时,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好朋友?于是,学生们有的说,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有的说,和自己一块嬉戏玩耍的;可有的却说,如果自己受到别人的欺负,他会为自己出头;自己犯了错误,他会为自己掩盖
  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想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也许并没有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谊。他们只是看到了很表面的东西,这样的友谊观着实令人担心,如果少时不纠正,发展下去学生会走坏道误入歧途。
  为此,我在教学时安排了“情景辨析”:当你发现好朋友干了坏事,你该怎么做?当你的好朋友参加班级中队长竞选,你该怎么做等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出的辨析题思考结果,排演小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大组分析、评议以及教师的参与、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朋友间要以诚相待。
  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因为教师不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体验的机会留给他们,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保护他们好奇心和创造意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行为要求,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教育的自主意识。
  二、从实践到理论——完善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从理论到实践,认识到检验,学生在初步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体验,形成浅显的感性认识;再将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深化所形成的正确观念,不断完善个性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一年之计在于春》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每天的作息安排。有些方面基本相同:如早上八点进校,八点二十分做早操,下午四点放学……但其它事情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早上起床有六点的、有六点半的、甚至还有七点四十分的;放学写作业有五点的、有七点的、还有九点的;睡觉早的人八点,最晚睡的人要到十点半。接着,我让他们找找原因,看看造成时间差异、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有的学生写字速度比较慢,作业拖拖拉拉,做作业的时间就相对长了。有的学生晚上和大人一起看电视,打电脑,常常玩到很晚,这样早晨就自然起不来要睡懒觉了。然后再来看看哪些同学的作息安排较科学、较合理,大家都来学一学。然后,我让作息时间不科学的同学向他人学习,改变作息时间的交流体会。他们都认为新的作息安排学习、游戏两不误了,睡觉早了,第二天精力充沛了……
  其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些实际情况:怎样使学习和游戏不冲突;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问题、困惑、不足,从而加以正确引导。当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加以分析、总结。在总结中,学生更加明白了从小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也明白了要遵守时间,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这不仅对目前的学习是有利的,而且对今后的人的一生成长、发展更是意义重大。
  又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一课后,学生会有意识地开始为长辈、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拿报纸、洗袜子、放碗筷……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家庭成员互相关爱,其乐融融。有一学生还在“三八”妇女节发起为妈妈洗脚的倡议。事后,在交流体会时,有的说,洗着妈妈的脚才发现她的脚与自己的是那么不同:脚跟的皮肤很粗糙,脚底有厚厚的茧……有的说,为妈妈洗脚时想到,在自己的成长中妈妈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回报;还有的说,为妈妈洗完脚后,自己与妈妈深情相拥。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我想这方面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目的,感恩之心,关爱之情已牢牢占据学生的心。   这些课堂、课后的体验学习要求学生完完全全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产生一种渴望体验学习的冲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觉指导行为的个人思想道德观念体系。
  三、从教材到生活——细化基本的道德观念
  如果说,上完了一堂课就使学生完全明白了正确的时间观、友谊观、家庭观……这是不客观的。短短的三十五分钟(下转第22页)(上接第54页)只不过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及一些简单的行为。教师应该有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继续渗透细化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大都为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进行类似教育。比如,二年级教材中的《送小蚂蚁回家》,要求学生在理解朋友们是怎样送小蚂蚁回家基础上明白朋友间的真诚互助。小蜻蜓给小蚂蚁当“飞机”,萤火虫为他们照亮,大家各尽所能地帮助着有困难伙伴。最终,他们把小蚂蚁安全地送回了家。低年级教材以学生喜欢的童话体裁,将正确的观念融于文章、渗入课堂。五年级教材中的《妈妈,我们要活下去》,通过学习感受洛迪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顽强地承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学习他努力自强自救的勇敢精神。这篇文章的道德教育包含很多,有生命教育,毅力培养、亲情感受……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受到了母子的深情厚谊,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教师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并细化教育,可谓一举两得。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在自己的诵读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它的课程也可以进行类似教育。如:数学简单应用题中的通过计算选择路程、合理安排时间到达目的地;音乐课上老师教唱《可爱的家》《找朋友》;美术课让学生画画自己的家人、朋友……这都是教育的好途径。其实,德育是渗透到各种科目里的课程,只要教师有心,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其次,育德在课堂,育德在生活,育德在细节。我们要把德育融入校园、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如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四册《为小区服务的人》后,我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试着利用课余时间为小区出力。结果他们有的送报纸、有的打扫卫生、还有的出黑板报……在体验之后,学生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光将心比心体会到了他人劳动的辛苦,而且还领悟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懂得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再有,平时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广播、动画片、寓言故事也是生动直观的教材。教师(家长)要格外关注学生对外界媒体信息的接受,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有益的,及时阻止有害信息对学生的侵蚀、毒害。比如可以让学生看看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方面的动画片;还有动画片《葫芦娃》、《三个和尚》、《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些都是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的好作品,对小学生来说可谓寓教于乐。
  总之,要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千万不能将教材与生活硬生生地隔断,必须全方位结合起来。同时,在引导中教师也要注意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凡事不可千篇一律,这样才行之有效。(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传统作文教学非常信奉“作文是教出来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因此,学生每做一次作文,作前老师都要费尽心思、悉心指导,作后教师还得精批细改,大到立意谋篇,小到标点错字。改完后学生还得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这样一次作文下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厌烦透顶,耗时最多,收
期刊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射好每支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也列为基本技术之内。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适宜的心态?“清静无为”的心态是射箭运动员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事射箭训练的人都努力追求一一射箭比赛的最高境界一一不射乏箭。古代有这样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第二》:春秋战国时期,伯昏瞀人与当时的射箭好手列御寇相约,比试射箭本领。列御寇自以为跟随老师关尹子学射多年,得到了真传,
期刊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EP小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本课是整个单元的第4课时,主要学习5种颜色,通过Let's do的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言。通过游戏,活动,唱歌等,让学生逐步达到交际性运用所学5种颜色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能听、说、认读black, brown,ora
期刊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由以前的三科学习转入到了五、六科的学习,学生的作业量一下就提高了很多。特别是,学生随着个体的差异,成绩的好坏不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质量也越来越差。所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我们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以我现在所教班级为例,学生到了初三,将近约20%的同学已感到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了,再加上临进中考,各学科的练习铺天盖地。我们如果只是将作业进行简单的布置,然后再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那
期刊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因此,我国规范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教
期刊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创新是素质教育
期刊
第一、不要把作文看得太玄妙。不少同学是背着包袱作文的,觉得作文非同一般,詞要用得美,法要用得巧,恨不能所道知道的词语和学到的方法全用上,结果反倒什么也写不出来。其实,作文是同说话一样平常的事,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要说什么就写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写,万不可摆出“作文”的架式“硬作”。词是要选择使用的,但美不美,好不好,首先要看是否用得恰当、准确,能否把意思确切地表达出来。词的本身并没有美丑高下之分,全
期刊
1、传统的作业是教学中的强化训练。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被教者认为是“课堂的补充练习”,作业的内容仅局限于每一个学科的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生活。作业的技术、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只重视作业的规范统一,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训练,作业的批改、评价忽视了对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功能,作业成了教育工作者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负担。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在应试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突出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
期刊
老师们用惯了老教材,拿着教科版的教材就觉得不好教,不会教了,难教了,为什么呢?文字少,觉得没有什么讲的;但内容多,设计的活动多,全都进行,一节课又讲不完;课本中设计了这么多的讨论、探究、参考书上没有答案,不知如何处理;理论少,概括性语言少,老师不知板书什么,考试不知让学生背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分别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处理建议:  一、文字少,没什么讲的  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