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闻宣传部门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责无旁贷。新闻报道怎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加油站、拉拉队,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十分重要。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的落脚点在于创新报道思路,创新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
1.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报道思路就是要彻底改变原有“三农”报道的思维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这几十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三农”报道,尤其是市地媒体,但这种关注多少年没有较大的突破,春种秋收、夏储冬藏、三夏大忙、冬修水利、金融信贷、机收机割、踊跃售粮、防汛抗旱等等,农业“四季歌”充斥报纸版面和电台、电视台栏目,就是一些“三农”报道的好新闻也难摆脱大局化、概念化的旧框框,读来味同嚼蜡。有很多稿子不外乎数字加背景、数字加事例,这类稿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就事实而论的“被动性”报道,这种报道思路严重束缚了采编人员的手脚,成为惯性,成为采编人员得心应手的写作范式。这种报道思路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宣传的要求是不争的事实。要创新新农村报道的思路就要摒弃不适应的思路。要确立新的观念,创新思维,这就是变“四季歌”式的被动报道为创新型的主动出击,变“过去式”为现在式、为发展式、为将来式。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增加思辨色彩,体现新的观念。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从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中,用高纬度的望远镜洞察问题、发现问题,用自己的笔从描述的新闻事实中体现出独到见解,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急需提供的新典型,给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新闻信息。使新农村建设报道真正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维的源泉,成为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成为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成为揭露问题的镜鉴。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开动脑筋,善于从大量看似平凡的新农村建设事件中挖掘一般人所不能见、所没有报道的新闻信息,把大量新农村建设的新闻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使平常的变为不平常,就是要求记者锻炼出一种能力,即不要试图发现什么重要新闻,要千方百计使新闻重要起来的沙里淘金的能力,千方百计增加报道的含金量。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思路还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学会面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比如大量民工外出后在家留守妇女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富裕后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九年义务制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保险封顶标准仍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表面化文章和实质内涵问题,农村公益事业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问题,这都要求我们以新的报道理念去探讨。
2.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首先在拓宽报道题材上下工夫。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波澜壮阔,千姿百态,有富裕典型,也有贫困现实;既有小康村,又有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既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又有在家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既有科技富村的事例,又有上不起小学的孩子等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真正扑下身子,和广大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涉猎,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在既报道农业生产,又报道农民生活;既报道农村经济,又报道农村存在的问题;既报道农民精英,又报道普通农民;既报道农民新的精神风貌,又报道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笔,多题材、多侧面、多角度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新典型、新创新、新发明、新经验、新问题,描绘新农村建设万紫千红的绚丽画卷。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的落脚点不仅要开拓报道题材,还要在政策性、信息性、服务性上下工夫。报道的领域不能局限在就事论事的写作,要延伸到用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政策解读,解疑释惑,指明方向,用新闻事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市场价格等各种信息,用新闻事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服务。真正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成为为农民群众政策指导、信息传播、生产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3.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形式,就是从报道写作的层面上开动脑筋,打破老八股的写作模式。面对到手的新闻事实,用创新的思维来精雕细刻,把稿件写成精品。对形式标准没有规定的要求,但我们的每一个记者都要力求在写作形式上你无我有,你有我活,你活我新,你新我转,你转我精。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学会用不同形式表现内容。新农村建设中大量鲜活的新闻事实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才华,去描述去刻画,有人说,用消息最好写。我认为不是这样,最难写的是消息,尤其是短消息,记者要在几百字里反映新闻事实,体现新闻价值,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就要求记者对这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大胆创新,用叙述式、设问式、结论式等各种形式的导语,都可尝试;没有导语,也未尝不可,不但用消息、用特写、小故事、侧记、对话、通讯等不同形式来表现。但这各种形式决不是玩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要为内容服务,要量体裁衣,适合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创新形式的落脚点,一是使群众读来、听来、看来兴趣盎然,愿意接受;二是在特有形式和篇幅中体现最大新闻价值信息,便于受众二次传播;三是受众通过你写的报道感受到作者的精、气、神,这对影响别的受众,培养受众群体作用不可低估;四是创新报道形式使记者培养创新创优意识,会自觉磨炼自己、自觉创作大批新农村建设报道精品力作,增加记者的成就感;五是报道形式创新创优氛围的形成,将会极大地提升媒体的报道质量和社会形象,何乐而不为!所以媒体要建立一种鼓励、奖励创新创优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落实。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牢记宗旨意识,常怀一颗为民之心,切实增强搞好新农村建设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开拓,务实、勤奋,创新、创优。我用一首小诗做结尾:
深入采访抓活鱼,创新创优多努力。
巧手精心著文章,真实反映民情意。
(作者单位:濮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的落脚点在于创新报道思路,创新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
1.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报道思路就是要彻底改变原有“三农”报道的思维模式。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这几十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三农”报道,尤其是市地媒体,但这种关注多少年没有较大的突破,春种秋收、夏储冬藏、三夏大忙、冬修水利、金融信贷、机收机割、踊跃售粮、防汛抗旱等等,农业“四季歌”充斥报纸版面和电台、电视台栏目,就是一些“三农”报道的好新闻也难摆脱大局化、概念化的旧框框,读来味同嚼蜡。有很多稿子不外乎数字加背景、数字加事例,这类稿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就事实而论的“被动性”报道,这种报道思路严重束缚了采编人员的手脚,成为惯性,成为采编人员得心应手的写作范式。这种报道思路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宣传的要求是不争的事实。要创新新农村报道的思路就要摒弃不适应的思路。要确立新的观念,创新思维,这就是变“四季歌”式的被动报道为创新型的主动出击,变“过去式”为现在式、为发展式、为将来式。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增加思辨色彩,体现新的观念。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从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中,用高纬度的望远镜洞察问题、发现问题,用自己的笔从描述的新闻事实中体现出独到见解,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急需提供的新典型,给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新闻信息。使新农村建设报道真正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维的源泉,成为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成为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成为揭露问题的镜鉴。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开动脑筋,善于从大量看似平凡的新农村建设事件中挖掘一般人所不能见、所没有报道的新闻信息,把大量新农村建设的新闻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使平常的变为不平常,就是要求记者锻炼出一种能力,即不要试图发现什么重要新闻,要千方百计使新闻重要起来的沙里淘金的能力,千方百计增加报道的含金量。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思路还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学会面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比如大量民工外出后在家留守妇女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富裕后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九年义务制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中的保险封顶标准仍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表面化文章和实质内涵问题,农村公益事业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问题,这都要求我们以新的报道理念去探讨。
2.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首先在拓宽报道题材上下工夫。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波澜壮阔,千姿百态,有富裕典型,也有贫困现实;既有小康村,又有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既有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又有在家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既有科技富村的事例,又有上不起小学的孩子等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真正扑下身子,和广大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涉猎,把报道的着力点放在既报道农业生产,又报道农民生活;既报道农村经济,又报道农村存在的问题;既报道农民精英,又报道普通农民;既报道农民新的精神风貌,又报道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笔,多题材、多侧面、多角度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新典型、新创新、新发明、新经验、新问题,描绘新农村建设万紫千红的绚丽画卷。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领域的落脚点不仅要开拓报道题材,还要在政策性、信息性、服务性上下工夫。报道的领域不能局限在就事论事的写作,要延伸到用新闻事实为农民提供政策解读,解疑释惑,指明方向,用新闻事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市场价格等各种信息,用新闻事实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服务。真正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成为为农民群众政策指导、信息传播、生产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3.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形式,就是从报道写作的层面上开动脑筋,打破老八股的写作模式。面对到手的新闻事实,用创新的思维来精雕细刻,把稿件写成精品。对形式标准没有规定的要求,但我们的每一个记者都要力求在写作形式上你无我有,你有我活,你活我新,你新我转,你转我精。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学会用不同形式表现内容。新农村建设中大量鲜活的新闻事实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才华,去描述去刻画,有人说,用消息最好写。我认为不是这样,最难写的是消息,尤其是短消息,记者要在几百字里反映新闻事实,体现新闻价值,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就要求记者对这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大胆创新,用叙述式、设问式、结论式等各种形式的导语,都可尝试;没有导语,也未尝不可,不但用消息、用特写、小故事、侧记、对话、通讯等不同形式来表现。但这各种形式决不是玩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要为内容服务,要量体裁衣,适合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创新形式的落脚点,一是使群众读来、听来、看来兴趣盎然,愿意接受;二是在特有形式和篇幅中体现最大新闻价值信息,便于受众二次传播;三是受众通过你写的报道感受到作者的精、气、神,这对影响别的受众,培养受众群体作用不可低估;四是创新报道形式使记者培养创新创优意识,会自觉磨炼自己、自觉创作大批新农村建设报道精品力作,增加记者的成就感;五是报道形式创新创优氛围的形成,将会极大地提升媒体的报道质量和社会形象,何乐而不为!所以媒体要建立一种鼓励、奖励创新创优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落实。
创新新农村建设报道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牢记宗旨意识,常怀一颗为民之心,切实增强搞好新农村建设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去工作、去开拓,务实、勤奋,创新、创优。我用一首小诗做结尾:
深入采访抓活鱼,创新创优多努力。
巧手精心著文章,真实反映民情意。
(作者单位:濮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