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小桃红]音乐研究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牌[小桃红]在历史进程和时空演变中辐射于不同地域,运用于不同乐种,派生出了一个庞大的变体集群——[小桃红]曲目家族.通过文献梳理、音乐分析,可知[小桃红]在不同乐种中属“同名异宗”音乐,其在曲词、结构、旋律、腔调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对我们分析、认知和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曲牌有着重要的个案意义.
其他文献
通过词源学、史料记载及乐器图像的考察可知:中南半岛的复簧乐器中,纺锤形为中南半岛当地先民创制,而非外来传入;锥形(肖姆类)自西向东由陆路经印度传入中南半岛,而非由海路经印尼诸群岛传入.后者自古与王室相关,而前者则经历了从“宫外”到“宫内”的过程.中南半岛的复簧乐器并非由中国传入,而中国的锥形复簧乐器可能是从中南半岛传入.与宋代陈旸《乐书》所载胡笳相类似的乐器图像,可在吴哥城遗址浮雕中找到.中南半岛的复簧乐器的形制,至少自17世纪后期延续至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调”是构建盘索里故事框架和音乐框架的基础之一,也是探讨和理解盘索里音乐旋律生成逻辑的基本前提.本文在田野考察和朝鲜族传统音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对“调”的分层解析开始,发现了盘索里唱段旋律中的“音链”现象,探讨了“音链”作为旋律生成的基本语汇,与“调”、流派风格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进而以“音链组合”为核心,阐释了盘索里唱段旋律及其生成逻辑.
文章全面论述了西方调性和声理论的早期历史,以及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最早奠定和声理论基础的是扎利诺和拉莫,他们的理论被后来的理论家完善.在梳理和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时,斯波索宾团队的《和声学教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焦点,因为该教程对中国的和声理论与教学影响最大.然而,对于该教程的内容构成及其理论体系到底有几分继承和几分原创,理论界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判.鉴于此,文章把该教程作为分析样本,对其整体理论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再把它们放在和声理论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观察,对和声理论的所有核心概念或要素的起源及其继承进行了追溯
19世纪末,“历史音乐学”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圭多·阿德勒确立.一百年来,德国历史音乐学一方面扎根于得天独厚的本国美学传统,并在解释学的理论支持下,建构了一种“音乐学作为艺术学”的学科传统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德奥音乐以其深厚的积淀,不仅给予实证性原始资料研究巨大的资源,也塑造了德国音乐编订的悠久传统,以学术性作曲家作品全集在业内傲视群雄.新世纪德国历史音乐学结合文化史、政治史和社会史,针对德国20世纪音乐史进行“历史清算”讨论.文章通过音乐文献学,纵览纳粹时期、二战后及东德音乐史研究,以揭示德国历史音乐学的传
价值取向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前行基础和中间环节,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新时代大学生形成了崇高与世俗并存、幻想与现实同在、理性与叛逆共存、个人与社会兼顾的矛盾性价值取向,并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距离疏远、审美疲劳、心理排斥等负面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应通过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拓展社会实践育人渠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等举措,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其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