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随着自身意识的提高及社会的形势要求,外来工人员越来越重视教育,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接孩子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就读,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便出现了外来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与本地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思想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结合本片区实际,选择“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培养的措施”的主题进行研究,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透过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农村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农村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进一步更新小学教学理念,增强农村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达到小学德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措施
本人本次研究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最终是为了整体提高外来工子女的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次研究在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3年一线体育教师、3年德育副校长、7年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指导中心分管德育、思政)的基础上,从环境外因和个体内因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具体如下:
一、优化社会环境,合力培养外来工子女的幸福感
(一)优化外来工子女教育环境
当提及教育环境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应该是入学问题,也就是解决入学难、上学难的问题。自从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积分入学”相关政策出台并执行以来,本地区外来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解决。这一政策使外来工子女与本地的孩子在入学的问题上不再存在分歧,“中小学积分入学”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更是从深层次上较好地解决了社会阶级分层的问题。但“积分入学”只解决了一部分孩子及学校的问题,如果要做到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孩子不再有区域之分的目标,政府还应该从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方面多层面入手。鉴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应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不管本地还是外地孩子都一视同仁,按照同一辦法同一要求入读学校;第二,目前我地区虽然已经不再存在单独分班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学校还会在校内的一些活动尤其是评优评先活动将学生划分区域,限制外来工子女的参与资格。因此,政府要进一步确保在校所有学生在校活动参与方面的公平性,从而提高外来工子女在班级、学校、社区的参与度。
(二)优化外来工子女在本地的生活环境
不难发现,外来工子女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大多都来自于家乡,在家乡长大,到了6岁左右才跟着父母随迁。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幸福感难免有所下降。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优化本地的生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完善这种生活环境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政府要在出行、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出台有利政策。第二,政府利用地方文化机构多组织外来工子女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也有利于他们幸福感的提高。其三,政府应该多与本地区的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等单位联系,创造平台让孩子们参与活动,扩大视野。
(三)借助社会力量培养外来工子女的综合素质
番禺区是广州市南拓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汽车产业与教育的重点区域。本地区有着高度集中的外来工,据人口统计外来工的人口早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不管是在企业的高管还是在一线的生产工人都有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已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相应的与本土市民一样的各种权利。但本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不管是外来工还是他们的子女在社会生活当中都或多或少地被歧视被排挤。特别是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总会受到本地孩子的偏见与排斥。要改善以上的情况,在社会社区的层面要集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此外,还要尽可能使各种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外来工子女融入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专业的辅导。
二、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拓宽培养外来工子女幸福感的途径
(一)拓展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鑒于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与本地人接触少、两者的工种工资收入悬殊、子女所读的年级不同等问题,学校可以专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立家长学校,帮他们联系社工,让他们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科学的角度,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子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外来务工的家长会、讲座,为他们传授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外来务工家长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此外,多让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城区家长与外来务工得到了互相认识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课堂学习情况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健康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显著,他们越来越需要开展心理辅导这门课程。所以2012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规定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咨询室,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纲要明确要求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建设;全体教师都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集中,这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显。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有助于解决外来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和谐班级,融洽同学关系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幸福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集体就是“班级”,“班级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公共幸福”,班级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同时,判断班级是否和谐,就要看班级是否具有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所以班级凝聚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和谐,也自然有助于学生幸福感的提高。同学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师生之间关系是否亲密,班风是否良好……这些关系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班级生活、个人幸福生活。 三、推动家庭参与,激发外来工子女提升主观幸福感的自觉性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推进家庭教育参与培养外来工子女的幸福感,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其中正确对待学业成绩是关键。人们对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只着眼于分数的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根深蒂固,这种评价观念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表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再把眼光局限在学生的分数上了,建立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从源头——学校方面改变这种看法,家长、社会才会改变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习惯。为此,我们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可以改变按分站队的评价方式为星级评价和密封反馈等灵活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模式到考试、考核、考评相结合模式,努力做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开发各种领域,从多方面着手。除了分数以外,其他如体现个人素质方面表现优越者也可以纳入表扬范围,特别是在班级中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有集体意识的学生。不过,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公平性原则和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為孩子提供良好有序的生活小天地
创设整洁有序、顺应时代变迁的小天地对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据了解,外来工的生活居住环境总体来说还不算很理想,他们多数居住在本地的廉价出租屋。整洁有序、宽敞明亮的住房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活动自由的小天地,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个小天地里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在良好有序的前提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提高外来工子女培养主观幸福感的自觉性
外来工子女幸福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从外部合力推进,另一方面更在于以上三者从内部帮助发挥外来工子女个体自主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督促纠正外来工子女自身不良习惯。大部分外来工子女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穿着打扮方面,也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方面。比如吃饭前要先洗手,炎炎夏日要勤洗澡,注意个人卫生,等等。
第二,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家长、学校应该多让我们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特别是体育方面的社团活动。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同时,除了校内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外,孩子也应当就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释放郁闷情绪,同时还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尤其是群体的体育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第三,借助兴趣爱好提高生活愉悦感。外来工子女应当多交朋友,建立广阔、良好的人际网络。但是要注意的是,他们不单要与自己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同时也要与自己的同乡、自己父母身边的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有广阔的人际网络才有广阔的话题与爱好。家长在平時的聚会中可以多组织家庭乐,从而让孩子之间多交往,从而获取快乐。另一方面,外来工子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提高自己的生活愉悦感。
参考文献:
[1]白洲红,土海玲.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方式对其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陈亮,张丽锦,沈杰.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编辑 司 楠
关键词:小学生;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措施
本人本次研究小学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最终是为了整体提高外来工子女的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本次研究在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3年一线体育教师、3年德育副校长、7年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指导中心分管德育、思政)的基础上,从环境外因和个体内因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外来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具体如下:
一、优化社会环境,合力培养外来工子女的幸福感
(一)优化外来工子女教育环境
当提及教育环境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应该是入学问题,也就是解决入学难、上学难的问题。自从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积分入学”相关政策出台并执行以来,本地区外来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解决。这一政策使外来工子女与本地的孩子在入学的问题上不再存在分歧,“中小学积分入学”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更是从深层次上较好地解决了社会阶级分层的问题。但“积分入学”只解决了一部分孩子及学校的问题,如果要做到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孩子不再有区域之分的目标,政府还应该从体制、政策、文化和个人等方面多层面入手。鉴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应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不管本地还是外地孩子都一视同仁,按照同一辦法同一要求入读学校;第二,目前我地区虽然已经不再存在单独分班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学校还会在校内的一些活动尤其是评优评先活动将学生划分区域,限制外来工子女的参与资格。因此,政府要进一步确保在校所有学生在校活动参与方面的公平性,从而提高外来工子女在班级、学校、社区的参与度。
(二)优化外来工子女在本地的生活环境
不难发现,外来工子女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大多都来自于家乡,在家乡长大,到了6岁左右才跟着父母随迁。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幸福感难免有所下降。所以,要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优化本地的生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完善这种生活环境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政府要在出行、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出台有利政策。第二,政府利用地方文化机构多组织外来工子女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环境,这也有利于他们幸福感的提高。其三,政府应该多与本地区的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等单位联系,创造平台让孩子们参与活动,扩大视野。
(三)借助社会力量培养外来工子女的综合素质
番禺区是广州市南拓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汽车产业与教育的重点区域。本地区有着高度集中的外来工,据人口统计外来工的人口早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不管是在企业的高管还是在一线的生产工人都有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他们已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享受相应的与本土市民一样的各种权利。但本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不管是外来工还是他们的子女在社会生活当中都或多或少地被歧视被排挤。特别是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总会受到本地孩子的偏见与排斥。要改善以上的情况,在社会社区的层面要集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此外,还要尽可能使各种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外来工子女融入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专业的辅导。
二、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拓宽培养外来工子女幸福感的途径
(一)拓展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鑒于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与本地人接触少、两者的工种工资收入悬殊、子女所读的年级不同等问题,学校可以专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立家长学校,帮他们联系社工,让他们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科学的角度,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解子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外来务工的家长会、讲座,为他们传授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外来务工家长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此外,多让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城区家长与外来务工得到了互相认识的机会,同时也加深了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课堂学习情况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健康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显著,他们越来越需要开展心理辅导这门课程。所以2012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规定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咨询室,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纲要明确要求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建设;全体教师都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集中,这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显。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有助于解决外来工子女心理问题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和谐班级,融洽同学关系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幸福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集体就是“班级”,“班级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公共幸福”,班级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同时,判断班级是否和谐,就要看班级是否具有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所以班级凝聚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和谐,也自然有助于学生幸福感的提高。同学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师生之间关系是否亲密,班风是否良好……这些关系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班级生活、个人幸福生活。 三、推动家庭参与,激发外来工子女提升主观幸福感的自觉性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推进家庭教育参与培养外来工子女的幸福感,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其中正确对待学业成绩是关键。人们对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只着眼于分数的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根深蒂固,这种评价观念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表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再把眼光局限在学生的分数上了,建立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从源头——学校方面改变这种看法,家长、社会才会改变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习惯。为此,我们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可以改变按分站队的评价方式为星级评价和密封反馈等灵活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模式到考试、考核、考评相结合模式,努力做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开发各种领域,从多方面着手。除了分数以外,其他如体现个人素质方面表现优越者也可以纳入表扬范围,特别是在班级中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有集体意识的学生。不过,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公平性原则和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為孩子提供良好有序的生活小天地
创设整洁有序、顺应时代变迁的小天地对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据了解,外来工的生活居住环境总体来说还不算很理想,他们多数居住在本地的廉价出租屋。整洁有序、宽敞明亮的住房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活动自由的小天地,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个小天地里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在良好有序的前提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提高外来工子女培养主观幸福感的自觉性
外来工子女幸福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从外部合力推进,另一方面更在于以上三者从内部帮助发挥外来工子女个体自主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督促纠正外来工子女自身不良习惯。大部分外来工子女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穿着打扮方面,也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方面。比如吃饭前要先洗手,炎炎夏日要勤洗澡,注意个人卫生,等等。
第二,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家长、学校应该多让我们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特别是体育方面的社团活动。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同时,除了校内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外,孩子也应当就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释放郁闷情绪,同时还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尤其是群体的体育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第三,借助兴趣爱好提高生活愉悦感。外来工子女应当多交朋友,建立广阔、良好的人际网络。但是要注意的是,他们不单要与自己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同时也要与自己的同乡、自己父母身边的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有广阔的人际网络才有广阔的话题与爱好。家长在平時的聚会中可以多组织家庭乐,从而让孩子之间多交往,从而获取快乐。另一方面,外来工子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唱歌、绘画、手工制作等,提高自己的生活愉悦感。
参考文献:
[1]白洲红,土海玲.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方式对其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陈亮,张丽锦,沈杰.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