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数列送我情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xhsh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列问题是典型的数学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20题是一道立意较高、能够有效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试题. 本文分析并拓展了这道高考数列题,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更一般的方法.
  关键词:等差数列;H数列;分析;思考
  在中学数学的教与学过程中数列问题是典型的数学问题,在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在考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对数列问题又情有独钟.
  2014年江苏高考有一道与数列有关的压轴大题.它定义一个新概念: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总存在正整数m,使得数列{an}的前n项和Sn=am,即若数列前任意项的和是此数列中的项,则称{an}是“H数列”. 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在验证前n项和为Sn=2n(n∈N*)的特殊数列{an}是“H数列”;二是已知首项a1=1,公差d<0的等差数列是“H数列”,求d值;三是推理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使得an=bn+cn(n∈N*)成立.第三问即推证任意的等差数列是两个“H数列”的和,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数学问题. 它不但符合考试评价在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时提出的“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的数学命题,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假性”的要求,更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究、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理念.
  不妨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数列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特例验证理解概念
  第一问是验证前n项和为Sn=2n (n∈N*)的特殊数列{an}是“H数列”,较容易,意在熟悉理解怎样的数列是“H数列”. 事实上当n≥2时,an=Sn-Sn-1=2n-2n-1=2n-1(当n=1时,a1=S1=2),由此可知n=1时,S1=a1,当n≥2时,Sn=an+1,即得数列{an}是“H数列”. 看似容易,但它的目的是理解“H数列”的实在内涵.
  概念理解验证特例
  第二问是在已知首项a1=1,公差d<0的等差数列是“H数列”的条件下,求d值的设问,求解较容易,但它蕴涵着为第三问的解决提供实现方法与知识铺垫.
  事实上等差数列{an}中有:Sn=na1+d=n+d=1+(m-1)d.
  根据对于任意n∈N*,存在m∈N*,使得等式n+d=1+(m-1)d成立.
  将n最特殊化,便有
  当n=1时,1=1+(m-1)d,由d<0及m∈N*可得,m=1;
  当n=2时,2+d=1+(m-1)d,由d=<0,m<2,再由m∈N*可得,m=1, d=-1.
  下面证明d=-1时{an}是“H数列”.
  此时,an=-n+2,Sn=-+=--+2+2=-+2.
  由于n2-3n+4>0,且n2-3n=n(n-3)为偶数,所以∈N*,即存在正整数m=使得Sn=am成立.
  立足特殊合理构造
  第三问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使得an=bn+cn(n∈N*)成立,它是一个关于任意的正整数n都成立的命题,构造推证不能漫无目的,往往尝试从熟悉、特殊的等差、等比数列开始入手. 而特殊的等差数列有常数列、首项与公差有特殊关系的数列等. 显然,常数列不是“H数列”,因此考虑首项与公差有特殊关系的数列. 不妨首先判断首项a1与公差d相等的特殊等差数列是否是“H数列”.
  此时,等差数列的通项为an=a1+(n-1)d=d +(n-1)d=nd,
  前n项的和为Sn=na1+d=d.
  考虑到∈N*,所以存在正整数m=,使得Sn=am,
  因此,首项与公差相等的等差数列一定是“H数列”.
  其次判断首项a1与公差d互为相反数的等差数列是否是“H数列”.
  此时,等差数列的通项为an=a1+(n-1)d=(n-2)d,
  前n项的和为Sn=na1+=-d=-2d.
  由于n2-3n+4>0,且n2-3n=n(n-3)为偶数,所以∈N*,
  即?埚m=使得Sn=am.
  因此,首项a1与公差d互为相反数的等差数列{an}也一定是“H数列”.
  根据以上判断可知,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bn}与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cn}都是“H数列”,且bn+cn=a1+(n-1)d=an,从而推证得,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使得an=bn+cn(n∈ N*)成立.
  归纳通性合理拓展
  具有首项与公差绝对值相等性质的等差数列一定是“H数列”,这是特殊情形,那么,有更一般情况吗?
  事实上,等差数列{an}为“H数列”,则有Sn=na1+,am=a1+(m-1)d,?摇
  且对于?坌n∈N*,?埚m∈N*,使得Sn=am成立,
  即有d=a1.
  当n=1时,S1=a1;
  当n=2时,d=,d=-a1,a1,a1,a1,…
  当n=3时,d=,d=-a1,-a1,-2a1,2a1,a1,a1,a1,…
  当n=4时,d=,d=-a1,-a1,-a1,-a1,-a1,-3a1,3a1,a1,a1,a1,a1,a1,…
  结论1 满足条件公差d=a1的等差数列{an}是“H数列”.
  事实上,等差数列{an}中公差d=a1,则an=a1+a1,
  Sn=na1+×a1=a1=a1+a1=a1+-1a1,
  由于n2+3n-2>0,且n2+3n=n(n+3)为偶数,所以∈N*.
  即?埚m=,使得Sn=am.
  结论2 满足条件公差d=a1(λ∈{-1}∪N*)的等差数列{an}是“H数列”.
  事实上,等差数列{an}中公差d=a1,则an=a1+(n-1)d=a1+(n-1)a1,
  Sn=na1+d=na1+×a1=a1+(n-1)a1+a1=a1+λ(n-1)++1-1.
  由于λ∈{-1}∪N*,则λ(n-1)++1∈N*,
  即?埚m=λ(n-1)++1,使得Sn=am.
  结论3 推证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使得an=bn+cn(n∈N*)成立更一般的方法.
  列表1待定表中“H数列”{bn}的首项x.
  由an=bn+cn(n∈N*)得,
  x+(a1-x)=d,即x==(λ,μ∈{-1}∪N*,λ≠μ).
  由λ,μ取值的任意性可知,任意的等差数列可以有无数种表示为两个“H数列”的和的形式. 如当λ=1,μ=-1时,等差数列{bn}的首项为,公差为,等差数列{cn}的首项为,公差为,都是“H数列”,且an=bn+cn.
  总结回味认识反思
  英国著名数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在处理数学问题时,你的结果越具体越好,而涉及方法时,则是越一般越好. 推理的基本过程是将特殊的东西一般化,将一般的东西特殊化,没有一般化就没有推理,没有具体化则毫无意义.
  利用所学知识和现有能力分析、解决一个全新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逻辑推理以及独立获取等能力. 文中分析并拓展了一道高考数列题,虽然是在新背景下研究的一道新概念题,但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不新. 还是立足于熟悉的基本数列——等差数列,立足于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的特殊关系,立足于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先猜想再证明方法. 还是常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几何证明选讲的删减并不意味着平面几何知识考查的削弱,而是更为科学地融合在以立体几何或解析几何为载体的解题活动中. 在解题活动中运用平面几何知识,体验思维空间变换,可以更大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和提升.  [关键词] 几何证明删减;解题;研究  试题呈现  题1:(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科数学第11题)已知双曲线C: -y2=1,O为坐标原点,F为C的右焦点,过F的直线与C的两条
期刊
[摘 要] 立体几何体积问题是高考的重点题型,对于该类问题可以采用特定的转化思想,例如等体积转化法,将几何体转变为较为熟悉的几何体,或者建立两者之间的体积关联,然后推理论证求解. 结合具体实例简要讲解等体积转化法求解几何体积的解法思路,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 立体几何;体积;等体积;转化  高考中的立体几何体积问题常因几何结构抽象复杂、求解条件隐含不足,造成学生思维受阻,难于直接求解
期刊
[摘 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人的要求不仅是系统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在课堂恰当地融合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1],助力教师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升要求落地.  [关键词]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为进一步推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教学应用成果,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教研室在线会
期刊
[摘 要]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问题思维的训练都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且尤其重要的环节. 学生一旦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对于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这一环节来讲也就具备了最为关键的数学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 问题意识;问题思维;培养;训练  从心理学与教学论的理论角度进行问题教学策略探究的文章已经有了很多,本文对此问题的探究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而展开的.  问题意识的培养  虽然学生提出
期刊
[摘 要] 如何更好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效益?文章从一节省级活动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以及评课等系列活动出发,剖析设计案例、感悟教育教学、深思相关理论,进而反思再教学与设计,拟提供落实核心素养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案例供同行参照.  [关键词] 教学设计;新授课;大单元教学  ■基本情况  1. 背景简介  近期江苏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在苏州顺利举行,期间在苏州某四星
期刊
[摘 要]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意图,反映当前新课标的教学成果. 文章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通过挖掘试题资源,以探索多解和变式提升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在领略高考试题魅力的同时提升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考试题;培养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随着新一轮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指出,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教授文化课知识的同时,需要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文章从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三角函数”中抽取具体教学实例,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促进高中阶段数学教学水平的进步,以向学生提供更具价值的教学思路
期刊
摘 要:基于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陕西赛区预赛试卷中一道几何证明题得分率低的情况,笔者研究这道试题,发现题目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辅助线的作法与部分简单几何性质的应用. 本文通过巧妙改变辅助线的作法,给出了八种简单证明方法,对教师竞赛培训和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联赛;几何证明;辅助线作法;一题多解  试题来源  陕西省数学竞赛委员会命制的201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陕西赛区预赛
期刊
摘 要:高考中经常出现应用题,这类题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所造成的,造成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高和我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重视数学阅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阅读;课程改革;能力;反思  题目:(20
期刊
[摘 要] 抛物线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悟和享受数学思考的乐趣.  [关键词] 抛物线;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问题提出  抛物线作为重要的圆锥曲线之一,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实用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和教师对抛物线的概念的处理相当简洁,学生未能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焦点和准线,学生不知这两个量从何而来;另外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