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了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在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质量评价、实习就业等方面,探索了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利益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学校是人才供给方,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校企合作就是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融合教学过程,把学校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战中锤炼成才,从而均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简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近年来,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和企业由“两家”的“合作”走向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基本实现了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实践情况
2.1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按照“校企合作双赢,以企业赢为先”、“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原则,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规定学院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学院发挥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不可替代的适用人才,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手段,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充分发挥在行业搭桥牵线的地位,积极为学院拓展培养人才渠道,推进工学结合,同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吸纳毕业生就业。
2.2 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
学院与企业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共同体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并结合不定期联络、走访等形式,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双方坦诚交换合作意见,共享信息,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深入探讨,适时调整,努力达到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最佳结合点。校企合作在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下,二级学院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同时中锐配备项目经理,派驻企业教师常驻教学点,具体负责合作工作的实施,保持双方密切沟通,协调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汽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双方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通过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努力健全校企共管的决策管理机制。一是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成员。由校企双方不同层次的领导或员工构成管理机构;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会议制度。每个学年校企双方至少会年会,对校企合作共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三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制订《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
2.4 健全校企合作的运作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各种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范性文件,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规程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成及达到预期实训效果。
①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中锐教学部的定期电话会议制度,制定旬报反馈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
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修订了《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办法》、《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员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等,进一步规范汽车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明确职责,为工学结合规范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2.5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华汽教育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华汽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华汽教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华汽教育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師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2.6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
本院进入华汽合作培养项目的汽车班学生,一入校就将与企业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确保中锐就业承诺如实兑现。针对毕业生,本院和中锐集团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执行方案》、《就业工作细则》、《学生就业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企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完备的就业管理措施。
3 校企合作实施后的进一步反思
3.1 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必须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与企业共同寻找利益的结合点,之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实现获益最大化。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学籍、学工、财务、人事等方面管理进行全面制度性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股份制办学培养模式的需要。
3.2 作为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是学校的唯一目标,不能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资企业不能完全引进而被竞争对手签约的情况,此时企业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利用其股东地位干涉学生就业,企业可以与学生约定,学生须保守其在实习期间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如违反约定,学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学校应当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
3.4 企业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规划。企业要有主动合作的愿望。这是校企股份制合作朝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合作不能建立在“支持教育”、“热心公益”的基点之上,而是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应该意识到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赔本的买卖”,今天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明天学生都会成倍地返还到企业中去,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 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3]王有存,陈万强.依托基地协调并进 开创办学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继红(1971-),女,重庆人,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利益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学校是人才供给方,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校企合作就是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融合教学过程,把学校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战中锤炼成才,从而均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简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近年来,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和企业由“两家”的“合作”走向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基本实现了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实践情况
2.1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按照“校企合作双赢,以企业赢为先”、“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原则,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规定学院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学院发挥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不可替代的适用人才,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手段,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充分发挥在行业搭桥牵线的地位,积极为学院拓展培养人才渠道,推进工学结合,同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吸纳毕业生就业。
2.2 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
学院与企业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共同体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并结合不定期联络、走访等形式,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双方坦诚交换合作意见,共享信息,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深入探讨,适时调整,努力达到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最佳结合点。校企合作在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下,二级学院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同时中锐配备项目经理,派驻企业教师常驻教学点,具体负责合作工作的实施,保持双方密切沟通,协调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汽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双方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通过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努力健全校企共管的决策管理机制。一是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成员。由校企双方不同层次的领导或员工构成管理机构;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会议制度。每个学年校企双方至少会年会,对校企合作共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三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制订《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
2.4 健全校企合作的运作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各种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范性文件,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规程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成及达到预期实训效果。
①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中锐教学部的定期电话会议制度,制定旬报反馈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
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修订了《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办法》、《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员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等,进一步规范汽车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明确职责,为工学结合规范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2.5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华汽教育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华汽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华汽教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华汽教育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師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2.6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
本院进入华汽合作培养项目的汽车班学生,一入校就将与企业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确保中锐就业承诺如实兑现。针对毕业生,本院和中锐集团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执行方案》、《就业工作细则》、《学生就业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企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完备的就业管理措施。
3 校企合作实施后的进一步反思
3.1 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必须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与企业共同寻找利益的结合点,之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实现获益最大化。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学籍、学工、财务、人事等方面管理进行全面制度性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股份制办学培养模式的需要。
3.2 作为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是学校的唯一目标,不能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资企业不能完全引进而被竞争对手签约的情况,此时企业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利用其股东地位干涉学生就业,企业可以与学生约定,学生须保守其在实习期间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如违反约定,学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学校应当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
3.4 企业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规划。企业要有主动合作的愿望。这是校企股份制合作朝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合作不能建立在“支持教育”、“热心公益”的基点之上,而是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应该意识到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赔本的买卖”,今天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明天学生都会成倍地返还到企业中去,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 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3]王有存,陈万强.依托基地协调并进 开创办学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继红(1971-),女,重庆人,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