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高校辅导员原有的“双肩挑”等体制已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因此应当着手进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作者通过对“职业化”一词内涵的分析和解读,认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应从专业化和内涵建设,以及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我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初步思路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功能、作用及其它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术界还是媒体舆论,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现状的反思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研究与探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便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之中,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后时代的要求,更是基于一种对集人类文化传递和创生于一体的教育所具有的深邃、宽广的功能与意义的认知,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前景。而大学作为一种在本质上由师生组成的自治社团,不仅具有人类文化遗产活宝库的功能,而且是创造性发展知识和在最高层次上传播知识的基础。[1]
大学的关键性作用之一便是为国家、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个专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以保证和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正是这一作用的直观体现。概括而言,一名合格甚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基本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前者含义明确,指的是大学生在各自所学专业上应培养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主要通过学校“学术事务”的运行予以实现;而后者相对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看来,至少应包括道德品质、政治理念、心理健康、职业倾向等各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修养,而这一系列成果的实现不仅仅需要通过集中教学授课的环节进行教育,更需要一支从事“学生事务”的专业队伍予以系统的指导和培养,而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也最先了解学生各种思想状况的辅导员便是这支队伍中一系列目标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描述的那样: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这个意义来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关心和培养,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和建设,便不仅是国家重视教育而应有的题中之意,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和刻不容缓的战略性投入。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体制的现况及职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是由清华大学在1953年首创的,此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目前以“双肩挑”模式为主的辅导员制度。“双肩挑”,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由青年业务教师兼职,既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承担有教学任务的业务工作的一种辅导员制度。正如众多制度的诞生一样,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的产物,对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双肩挑”模式便是在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而管理人才却奇缺的情况下产生的,几十年来对培养和造就教学与思政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整体素质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2]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环境、条件、目标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变得难以为继。[3]概括说来主要凸显出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特殊的角色设置下,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辅导员身份介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之间,模糊不清,不仅给人以“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的直观错误印象,从而忽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和系统培养,而且使得辅导员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在相对较低的福利待遇下,只把辅导员岗位当作未来发展的跳板,出现了“流水兵”的现象。二是因为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专业规划,使得辅导员职责不明、分工不当,事务繁重,需要承担一系列、多角色的任务,诸如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党团建设、公寓管理、心理辅导、学风监督、社团指导等,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教务管理等任务,这使得绝大多数辅导员被日常事务缠身,整天忙于应付,被形象地称为“高级保姆”,[4]且工作流于形式,求大求全,而既无暇深入具体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研究,又全无精力做深做精某一项工作,以致对大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后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双肩挑”模式的主要政策依据源于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因此至今在众多公办院校中此模式仍然极其普遍和流行。那么对于历史包袱不重、办学方式灵活的民办高校,情况又如何呢?结合我所了解和观察到的现况来看,诚然他们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在辅导员体制上并没有沿袭“双肩挑”的模式,而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但是这一不同并不是对“学生事务”工作深入研究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结果,相反的却因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学校各项制度之一的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制度便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行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也往往是因为学生相对公办院校的特殊性而设置的,在工作任务上较之公办院校甚至更为繁复冗杂,同时受到学生素质、教育理念、资金投入、硬件支持等各方面的制约和束缚,使得目前国内民办院校辅导员体制离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正是以上所描述的种种情况,现行辅导员体制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事务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新情况、新要求,于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各种讨论和研究,许多高校和教育部门纷纷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专题研讨,而最终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几近一致,那便是在吸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和具有我国特色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初步思路
谈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我们首先应该探讨“职业化”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对“职业化”概念的基本了解有助于我们弄清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
所谓“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权威性解释,但正是这种权威解释的缺失,恰恰丰富了“职业化”的内涵,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能,不过可以发现各种解释的基本关注点仍然是一致的。现在权且用我所看到的一种解释加以分析,“从职业化素质的角度看,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简单地理解为将职业人的职责中所需求的事情做到位,并不断追求做到更好”。[5]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基本内容,即“职业要求”、“素质能力”和“追求历程”,用概念本身的补充说明对此三者加以概括,那就是两个词:“到位”和“更好”。简而言之,职业化的含义在于两点:一是要了解、弄清职业本身的内容、特点、内涵和要求,并能够通过这种了解进行针对性地学习研究,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以圆满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将职业作为一种终身追求,努力培养以诚信、敬业、专业、负责和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职业化精神,从而不断完善和超越职业自我。
联系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来看,我们正可以从“职业化”含义的上述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内涵建设
正如前文分析的,“职业化”首先要求对职业本身的内容、特点、内涵和要求等有一个全面、深刻且科学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据此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一过程便可以称之为“专业化”。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定职业来说,最终进行职业化的建设,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对职业本身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内涵建设方面显然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整理和积极深刻的探索研究,专业化的程度很低,以致无法对辅导员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权力权限、方法理念等作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使得辅导员工作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前文描述的那种繁复冗杂、一味求全、效率低下的情况。
当然任何一项职业的专业化和内涵建设都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求的动态发展过程。说到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情况。1891年哈佛大学任命了布里格斯(LeBaron Russell Briggs)为学监,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专职学生事务人员,标志着独立意义上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诞生。自此之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开始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学生事务”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学生人事”到“学生服务”再到“学生发展”的变迁过程。而作为直接从事学生事务的人事工作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包揽一切的“保姆”,他们运用“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理论”、“人与自然互动理论”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充分重视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学业;重视学生的个体性,以“完整的个体”、“独特的个体”、“经验的个体”、“负责的个体”为基本信条,最终实现以服务促发展,把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具体而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包括招生、新生入学指导、住宿服务、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指导、学术指导、咨询服务和就业指导等八个方面内容。应该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变得日益专业化,成为了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性的专业领域。[6]
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给我国的辅导员体制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历史相异、观念有别,我们需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明确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内涵。根据工作经验和思考,结合目前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具体要求,以及借鉴该领域一些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我认为可以初步尝试在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学术指导、集中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专业化辅导员的配备,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社区辅导员。
随着大学后勤社会化,各高校学生宿舍的规划建设、社区环境、功能设施、服务管理等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公寓变得更像邻里社区,凸显了其生活化功能。如此一来我们便拥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把这里塑造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社区辅导员应当常驻学生宿舍,并以此为主要工作区域,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不仅与宿舍管理员一起做好宿舍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细化、实施和对应的管理与奖惩,而且要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思想交流、生活指导、健康服务、学习督促和文化营造等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都迫切需要一支专门队伍进行全面、快速、高效的实施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便是承担这一职责的专门工作队伍,他们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社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介入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在学生社区内设置的咨询室工作,按一定人数比例配备,在上岗前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交流技巧并获得正规的资格证书。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将来的成长、就业、成才起到关键性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当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用于实践,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咨询,帮助和指导他们认清自我、确定目标,为专业学习和人格塑造打下基础;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就业心态、公关礼仪等,帮助大学生摆正位置、扬长避短,顺利走上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也必须接收系统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7]
4.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
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但是职责分工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具体,易于将相关事务做精做深。主要从事学生的党团建设、活动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可从原本担任辅导员,工作经验丰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8]
5.学风学术辅导员。
吸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最新流行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tion for student affairs)理论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重视学生学业的优良传统,建议设置学风学术辅导员。他们主要以学风建设和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辅导与咨询,联系任课老师反馈教学两个方面情况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可由学生所在院系相关专业的年轻任课老师兼任。
6.课程教学辅导员。
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以针对个人为主的一系列日常服务、教育和管理,而且需要在一些重要专项内容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例如大学期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入学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这些便可以由课程教学辅导员担纲,可从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拔。
以上六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应当说是对当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内涵的具体体现。当然要想迅速从现行的各种辅导员模式一步到位,转变过来是不现实的,同时随着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可能还会赋予其许多新的甚至是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一定是在其专业化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着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
前文论及职业化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职业人能够将职业作为一种终身追求,并通过对各种素质的培养实现“更高、更好”的目标。而将这层含义落实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上来看,可以提出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更新理念,全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辅导员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直接体现和实际运用,与专业教育共同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对辅导员工作还不够重视的观念,坚持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发展道路。同时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作为一种组织,一种特殊的公共组织,应努力遵循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组织设计的方法,合理配置职能部门和岗位,以拓展和细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范围,明确辅导员的归口和管理,进行符合“管理职能专门化、服务职能咨询化、德育功能日常化”的结构设置,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重视人才培养,促进每一个人的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必须要求每一位辅导员的职业化。这就要求在辅导员的引进、培养、评价和地位待遇上进行严格把关和全力改善。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分类的辅导员设置,应选聘专业对口、相关或经验丰富同时能力强、素质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人员承担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与工作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努力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不断加深对本岗工作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以激发他们各种有益职业发展的能力、意识和素质。而在工作业绩的评价上可以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加以监督和考核。最后对于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应积极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的实际需求,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事务管理也是一门学科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使得辅导员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荣誉感,真正将辅导员职业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成长、不断完善。[9]
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这既是一种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但任务又很艰巨,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扎实改进,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3][7][8][9]赵厚钧,刘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1):31-34.
[4]董玉玲.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5):102-105.
[5]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63-69.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初步思路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功能、作用及其它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术界还是媒体舆论,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现状的反思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研究与探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便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之中,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后时代的要求,更是基于一种对集人类文化传递和创生于一体的教育所具有的深邃、宽广的功能与意义的认知,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人、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前景。而大学作为一种在本质上由师生组成的自治社团,不仅具有人类文化遗产活宝库的功能,而且是创造性发展知识和在最高层次上传播知识的基础。[1]
大学的关键性作用之一便是为国家、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个专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以保证和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正是这一作用的直观体现。概括而言,一名合格甚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基本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前者含义明确,指的是大学生在各自所学专业上应培养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主要通过学校“学术事务”的运行予以实现;而后者相对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看来,至少应包括道德品质、政治理念、心理健康、职业倾向等各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修养,而这一系列成果的实现不仅仅需要通过集中教学授课的环节进行教育,更需要一支从事“学生事务”的专业队伍予以系统的指导和培养,而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也最先了解学生各种思想状况的辅导员便是这支队伍中一系列目标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描述的那样: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这个意义来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关心和培养,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和建设,便不仅是国家重视教育而应有的题中之意,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和刻不容缓的战略性投入。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体制的现况及职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是由清华大学在1953年首创的,此后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目前以“双肩挑”模式为主的辅导员制度。“双肩挑”,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由青年业务教师兼职,既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承担有教学任务的业务工作的一种辅导员制度。正如众多制度的诞生一样,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的产物,对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双肩挑”模式便是在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而管理人才却奇缺的情况下产生的,几十年来对培养和造就教学与思政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整体素质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2]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环境、条件、目标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今天,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变得难以为继。[3]概括说来主要凸显出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特殊的角色设置下,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化”状态,辅导员身份介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之间,模糊不清,不仅给人以“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的直观错误印象,从而忽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和系统培养,而且使得辅导员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在相对较低的福利待遇下,只把辅导员岗位当作未来发展的跳板,出现了“流水兵”的现象。二是因为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专业规划,使得辅导员职责不明、分工不当,事务繁重,需要承担一系列、多角色的任务,诸如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党团建设、公寓管理、心理辅导、学风监督、社团指导等,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教务管理等任务,这使得绝大多数辅导员被日常事务缠身,整天忙于应付,被形象地称为“高级保姆”,[4]且工作流于形式,求大求全,而既无暇深入具体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研究,又全无精力做深做精某一项工作,以致对大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不利的后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双肩挑”模式的主要政策依据源于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因此至今在众多公办院校中此模式仍然极其普遍和流行。那么对于历史包袱不重、办学方式灵活的民办高校,情况又如何呢?结合我所了解和观察到的现况来看,诚然他们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在辅导员体制上并没有沿袭“双肩挑”的模式,而是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但是这一不同并不是对“学生事务”工作深入研究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结果,相反的却因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本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学校各项制度之一的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制度便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行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也往往是因为学生相对公办院校的特殊性而设置的,在工作任务上较之公办院校甚至更为繁复冗杂,同时受到学生素质、教育理念、资金投入、硬件支持等各方面的制约和束缚,使得目前国内民办院校辅导员体制离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同样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正是以上所描述的种种情况,现行辅导员体制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事务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新情况、新要求,于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各种讨论和研究,许多高校和教育部门纷纷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专题研讨,而最终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几近一致,那便是在吸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和具有我国特色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初步思路
谈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我们首先应该探讨“职业化”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对“职业化”概念的基本了解有助于我们弄清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
所谓“职业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权威性解释,但正是这种权威解释的缺失,恰恰丰富了“职业化”的内涵,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可能,不过可以发现各种解释的基本关注点仍然是一致的。现在权且用我所看到的一种解释加以分析,“从职业化素质的角度看,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简单地理解为将职业人的职责中所需求的事情做到位,并不断追求做到更好”。[5]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基本内容,即“职业要求”、“素质能力”和“追求历程”,用概念本身的补充说明对此三者加以概括,那就是两个词:“到位”和“更好”。简而言之,职业化的含义在于两点:一是要了解、弄清职业本身的内容、特点、内涵和要求,并能够通过这种了解进行针对性地学习研究,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以圆满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和任务;二是将职业作为一种终身追求,努力培养以诚信、敬业、专业、负责和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职业化精神,从而不断完善和超越职业自我。
联系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来看,我们正可以从“职业化”含义的上述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内涵建设
正如前文分析的,“职业化”首先要求对职业本身的内容、特点、内涵和要求等有一个全面、深刻且科学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据此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这一过程便可以称之为“专业化”。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定职业来说,最终进行职业化的建设,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对职业本身专业化的探索和研究,而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内涵建设方面显然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整理和积极深刻的探索研究,专业化的程度很低,以致无法对辅导员的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权力权限、方法理念等作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和指导,使得辅导员工作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前文描述的那种繁复冗杂、一味求全、效率低下的情况。
当然任何一项职业的专业化和内涵建设都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求的动态发展过程。说到这,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情况。1891年哈佛大学任命了布里格斯(LeBaron Russell Briggs)为学监,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专职学生事务人员,标志着独立意义上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诞生。自此之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开始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学生事务”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学生人事”到“学生服务”再到“学生发展”的变迁过程。而作为直接从事学生事务的人事工作人员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包揽一切的“保姆”,他们运用“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理论”、“人与自然互动理论”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充分重视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学业;重视学生的个体性,以“完整的个体”、“独特的个体”、“经验的个体”、“负责的个体”为基本信条,最终实现以服务促发展,把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具体而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包括招生、新生入学指导、住宿服务、健康教育、社团活动指导、学术指导、咨询服务和就业指导等八个方面内容。应该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变得日益专业化,成为了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性的专业领域。[6]
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给我国的辅导员体制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历史相异、观念有别,我们需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明确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内涵。根据工作经验和思考,结合目前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具体要求,以及借鉴该领域一些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我认为可以初步尝试在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风学术指导、集中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专业化辅导员的配备,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社区辅导员。
随着大学后勤社会化,各高校学生宿舍的规划建设、社区环境、功能设施、服务管理等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公寓变得更像邻里社区,凸显了其生活化功能。如此一来我们便拥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把这里塑造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社区辅导员应当常驻学生宿舍,并以此为主要工作区域,做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不仅与宿舍管理员一起做好宿舍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细化、实施和对应的管理与奖惩,而且要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思想交流、生活指导、健康服务、学习督促和文化营造等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都迫切需要一支专门队伍进行全面、快速、高效的实施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便是承担这一职责的专门工作队伍,他们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社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介入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在学生社区内设置的咨询室工作,按一定人数比例配备,在上岗前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交流技巧并获得正规的资格证书。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将来的成长、就业、成才起到关键性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当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用于实践,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咨询,帮助和指导他们认清自我、确定目标,为专业学习和人格塑造打下基础;同时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例如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就业心态、公关礼仪等,帮助大学生摆正位置、扬长避短,顺利走上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也必须接收系统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并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7]
4.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
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但是职责分工更明确,工作内容更具体,易于将相关事务做精做深。主要从事学生的党团建设、活动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可从原本担任辅导员,工作经验丰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8]
5.学风学术辅导员。
吸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最新流行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tion for student affairs)理论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重视学生学业的优良传统,建议设置学风学术辅导员。他们主要以学风建设和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辅导与咨询,联系任课老师反馈教学两个方面情况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可由学生所在院系相关专业的年轻任课老师兼任。
6.课程教学辅导员。
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以针对个人为主的一系列日常服务、教育和管理,而且需要在一些重要专项内容上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培养,例如大学期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入学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这些便可以由课程教学辅导员担纲,可从相关专业毕业生中选拔。
以上六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应当说是对当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内涵的具体体现。当然要想迅速从现行的各种辅导员模式一步到位,转变过来是不现实的,同时随着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可能还会赋予其许多新的甚至是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一定是在其专业化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着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
前文论及职业化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职业人能够将职业作为一种终身追求,并通过对各种素质的培养实现“更高、更好”的目标。而将这层含义落实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上来看,可以提出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更新理念,全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辅导员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直接体现和实际运用,与专业教育共同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对辅导员工作还不够重视的观念,坚持走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发展道路。同时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作为一种组织,一种特殊的公共组织,应努力遵循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组织设计的方法,合理配置职能部门和岗位,以拓展和细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范围,明确辅导员的归口和管理,进行符合“管理职能专门化、服务职能咨询化、德育功能日常化”的结构设置,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重视人才培养,促进每一个人的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必须要求每一位辅导员的职业化。这就要求在辅导员的引进、培养、评价和地位待遇上进行严格把关和全力改善。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分类的辅导员设置,应选聘专业对口、相关或经验丰富同时能力强、素质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人员承担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与工作相关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努力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不断加深对本岗工作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以激发他们各种有益职业发展的能力、意识和素质。而在工作业绩的评价上可以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加以监督和考核。最后对于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应积极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的实际需求,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事务管理也是一门学科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使得辅导员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荣誉感,真正将辅导员职业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成长、不断完善。[9]
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这既是一种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但任务又很艰巨,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对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扎实改进,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3][7][8][9]赵厚钧,刘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路[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1):31-34.
[4]董玉玲.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5):102-105.
[5]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马健生,滕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