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28日,和谐中国·2006年度影响力人物颁奖盛典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位列首席,各大传媒的争相报道,让不事张扬的袁隆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因为有了他,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
今年77岁高龄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水稻“精灵”。曾有人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的,拥有世界7%土地的中国人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不可没。
少年胸中有大志
小平头,身材瘦小,颧骨微突,脊背微驼,古铜色的脸庞爬满了岁月的印记,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幽默,这是大多数人见过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这样沧桑而又神采奕奕的面容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充满磨难,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他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国破山河碎的残酷现实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由于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母又都是知识分子,虽然生活颠沛流离,但袁隆平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了他英文。正如袁隆平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亲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生活稍稍安定之后,袁隆平进入一所中学读书,在书本中,袁隆平读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接触了他的理论。那时,他特别崇拜爱因斯坦超乎寻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胆创新的胆略。毫无疑问,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对袁隆平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父亲劝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做官出人头地,而袁隆平和那个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倔强地选择学农来“曲线报国”。1949年,他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专业。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也使他的人生丰富而传奇,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这一呆就是19年。谈到从事农业科研的最初缘由,袁隆平回忆说:“我亲眼看见过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那一刻,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那时是1960年,大饥荒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目睹这场灾难的袁隆平决意投身农作物高产育种研究 。
袁隆平的选择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意味着离经叛道,但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闯进了农作物高产育种研究这片禁区。
最初,袁隆平在学校外面的一块试验田里研究“无性杂交”的红薯,他把一种叫“月光花”野草嫁接到红薯苗上,希望上面结籽,下面长红薯。可第二年他把嫁接的“月光花”种子种下去,地里根本不长红薯。当时,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
袁隆平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正确性。“最震惊我的是1958年西方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DNA螺旋结构出来了,得了诺贝尔奖。我还在研究什么无性杂交,真是糟糕。我是迷途的羔羊啊!”袁隆平决定改变方向研究水稻杂交。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
有一年盛夏的一天,袁隆平在稻田间溜达,突然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看着这株异于其他的稻穗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做好标记。收获时,他单独将这株稻穗储存起来准备来年育种,结果,第二年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根本没有什么收获。
“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就那么一瞬间,很突然地,我想到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当来年水稻扬花之际将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 ”但迅即,袁隆平又作了自我否定:但单凭人力,怎么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
随后的日子里,袁隆平苦苦思索,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又是一次灵感闪现。袁隆平为自己的设想兴奋不已。“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走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凉。”说起当初的柳暗花明,袁隆平依然是满脸欣喜。
接下来几个夏天,每到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袁隆平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经过试验,雄性不育株的种子完全符合他的“杂交”构想。
正当他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袭来,造反派把他的试验田搅和得一片狼藉。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在路上,他们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可做了3000多个实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焦灼和苦闷中,袁隆平步入了不惑之年,他的“稻子长成高粱一样,坐在水稻田里乘凉”的梦依旧没有实现。
1971年11月23日,海南岛晴空万里,在茫茫野生稻丛里,袁隆平和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随后,袁隆平开始对“野败”进行嫁接研究和试验。两年后,袁隆平和助手终于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将水稻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消息传出,举世轰动。西方国家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认为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则是“杂交水稻之父”。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亲自挂帅进行了9年艰苦攻关并取得成功,将水稻亩产提高到600公斤。1997年,袁隆平又开始对“中国超级杂交水稻”进行研究,并于2005年以每亩800公斤的产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6年面向全国推广种植。“我国将因此每年多养活3000万人。”袁隆平自豪地说。
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道德观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06年9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他的科学道德观。袁隆平还寄语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应该首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对祖国的热爱!
从国家发明特等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再到美国世界粮食奖,闻名海内外的袁隆平可谓集荣耀于一身。“这么多荣誉,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哪呢?”记者问道。
“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给我个人的。”这位“农民”学者诚恳地说道,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这种荣誉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断进取。我现在得到的荣誉太多,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什么“国家特等发明奖”等等都来了,还有人说我是“杂交水稻之父”,这个我是不敢当的。我是这样想的:越是出名越要谦虚谨慎,越不能翘尾巴,越要谨慎地做人,夹着尾巴做人,不能翘辫子。科学家有了名,就更要做道德的表率和楷模。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院士已历经40余年的不懈探索,取得的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粮食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年逾古稀的他仍壮心不已:“我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实验田亩产900公斤,现在每亩提高100公斤难度是相当大的,但这是温总理对我的要求,到那时,我正好80岁,腿脚还能动,我想我能够完成。第二个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世界的每个角落不再有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