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之国。诗歌闪耀着时代的精神,透露出审美的力量,感动一批批读者,影响一代代学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对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下面本人谈谈中学诗歌教学的体会。
一、要让学生充分品味诗歌之美
诗学是美学,诗歌就是运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一种艺术。诗歌的美表现在诸多方面,它包括形象、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
形象是诗歌的躯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沙丘连绵,横向展开。燧烟点燃,袅袅升腾,纵向直立,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画面景色活跃。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纵一横,画面开阔。教学时让学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出来,展示画得好的作品,并适当地点评,这样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诗歌的形象美。
语言是诗歌的肌肤。如果没有美的语言,形象就像一幅干瘪的骨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言深层意蕴,我们就能获得美的感悟。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含蓄而富有跳跃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品味到诗歌中不同风格的语言美。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反复朗读这首诗,品味诗歌中绚丽的语言,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诵,品味诗歌中清新秀丽的语言。诗歌舒缓有致的声调,轻柔委婉的节奏,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用独特的方式,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进了另一个时代。每一句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在教学中解读诗歌的情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情韵。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欣赏邓丽君所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词的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悟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那豁达的胸怀,真挚的祝愿让此诗在千年之后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跨越时空,直达每个读者的心里。
诗歌作为抒情性很强的文字,要讲究意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成的艺术形象,与真挚、深厚的情感高度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在教学时让学生慢慢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秋思》,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枯藤缠老树,树上落昏鸦。第二组小桥、流水、水边住人家。第三组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这些自然景象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景物的叠加,这些词语寄托着诗人的千万思绪的惆怅,寄托着漂泊者的坎坎坷坷。这样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关于意象的真正含义了。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古画,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勾勒出带着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诗人对事物极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在诗中追求一个“美”字。诗人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真实的情、美的意境高度统于一体,目的就是要力求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中的“美”,是教育的重点和要旨。认识不足,方向不明,重点就难以突出,深度难以体现。这样,势必影响教诗的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诗歌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主题角度、时代角度、风格角度等方面来比较阅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抒情性,解读诗歌的意境创造,解读诗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解读诗歌的结构形式……
把诗人同主题的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诗歌而表现一样的情感,相同的表现技巧。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寄宿学校,与妈妈通信;长大后赴美留学,坐轮船回台;后来母亲去世,永远失去了母爱;最后诗人把感情升华到思念大陆母亲。诗人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诗人愁思之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诗人的《乡愁四韵》,这首诗也是选用四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的乡愁情结。这两首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引导学生从这两首诗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让学生体味诗人在历经半个世纪,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让学生感悟诗人心中那颗真的“爱中华之心”。
把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诗人,而有着共同主题的诗作。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起来学习。《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凝结着诗人泪水与热血的诗句深沉而凝重,催人泪下。在《七子之歌》中,诗人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这三首诗抒发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情深意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从题材、语言、意蕴等方面学习这三首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把不同创作风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品味诗歌的魅力。如学习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以把杜甫的《春望》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诗风豪放、浪漫。《渡荆门送别》描写了诗人在荆门所见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得逼真如画。而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人民疾苦和忧国悯时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春望》描写战乱中山河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意境悲凉,诗风沉郁,感人至深。
还可以教学生把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比较阅读,把现代诗与古代诗比较阅读,把国内诗与国外诗比较阅读等多种形式比较学习。可以作“纵向”比较,也可作“横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诗歌、品味诗歌。
诗歌是美的语言艺术。诗歌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诗歌,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汲取诗歌的营养,品味诗歌的芬芳。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第二中学)
一、要让学生充分品味诗歌之美
诗学是美学,诗歌就是运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一种艺术。诗歌的美表现在诸多方面,它包括形象、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
形象是诗歌的躯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好画,相辅相成,给人以一种清新恬淡的美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无垠,沙丘连绵,横向展开。燧烟点燃,袅袅升腾,纵向直立,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生机,画面景色活跃。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纵一横,画面开阔。教学时让学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出来,展示画得好的作品,并适当地点评,这样学生能深深地感悟到诗歌的形象美。
语言是诗歌的肌肤。如果没有美的语言,形象就像一幅干瘪的骨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言深层意蕴,我们就能获得美的感悟。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含蓄而富有跳跃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诵诗歌,品味到诗歌中不同风格的语言美。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让学生伴随着音乐反复朗读这首诗,品味诗歌中绚丽的语言,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诵,品味诗歌中清新秀丽的语言。诗歌舒缓有致的声调,轻柔委婉的节奏,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而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轻音乐,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用独特的方式,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进了另一个时代。每一句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在教学中解读诗歌的情感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情韵。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欣赏邓丽君所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词的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悟与希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那豁达的胸怀,真挚的祝愿让此诗在千年之后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跨越时空,直达每个读者的心里。
诗歌作为抒情性很强的文字,要讲究意境。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成的艺术形象,与真挚、深厚的情感高度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在教学时让学生慢慢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秋思》,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枯藤缠老树,树上落昏鸦。第二组小桥、流水、水边住人家。第三组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这些自然景象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景物的叠加,这些词语寄托着诗人的千万思绪的惆怅,寄托着漂泊者的坎坎坷坷。这样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关于意象的真正含义了。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古画,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勾勒出带着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诗人对事物极其简练的描写勾勒,创造出一个旨趣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在诗中追求一个“美”字。诗人用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真实的情、美的意境高度统于一体,目的就是要力求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中的“美”,是教育的重点和要旨。认识不足,方向不明,重点就难以突出,深度难以体现。这样,势必影响教诗的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诗歌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主题角度、时代角度、风格角度等方面来比较阅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抒情性,解读诗歌的意境创造,解读诗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歌的语言风格,解读诗歌的结构形式……
把诗人同主题的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诗歌而表现一样的情感,相同的表现技巧。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寄宿学校,与妈妈通信;长大后赴美留学,坐轮船回台;后来母亲去世,永远失去了母爱;最后诗人把感情升华到思念大陆母亲。诗人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诗人愁思之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诗人的《乡愁四韵》,这首诗也是选用四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的乡愁情结。这两首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引导学生从这两首诗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让学生体味诗人在历经半个世纪,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让学生感悟诗人心中那颗真的“爱中华之心”。
把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诗人,而有着共同主题的诗作。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把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起来学习。《我爱这土地》中的“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凝结着诗人泪水与热血的诗句深沉而凝重,催人泪下。在《七子之歌》中,诗人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这三首诗抒发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情深意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从题材、语言、意蕴等方面学习这三首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把不同创作风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品味诗歌的魅力。如学习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可以把杜甫的《春望》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诗风豪放、浪漫。《渡荆门送别》描写了诗人在荆门所见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山随平原尽,江入大荒流”,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得逼真如画。而杜甫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大多是反映人民疾苦和忧国悯时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春望》描写战乱中山河残破荒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意境悲凉,诗风沉郁,感人至深。
还可以教学生把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比较阅读,把现代诗与古代诗比较阅读,把国内诗与国外诗比较阅读等多种形式比较学习。可以作“纵向”比较,也可作“横向”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诗歌、品味诗歌。
诗歌是美的语言艺术。诗歌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诗歌,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汲取诗歌的营养,品味诗歌的芬芳。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