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智慧的诠释

来源 :悦读悦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_h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阎连科:学习写作有电梯可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阎连科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在谈到写作时他说:
  “很多老作家写创作谈,说你要体验生活,你要记日记,你要到大街上看到什么写下什么,练习你的描写,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今天看来特别笨。但我们这一代确实是这样做的。确实一加一等于二,但是不需要我们去证明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只要记住一加一等于二就可以了。”
  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作。写作通常被认为是非常神秘的事情,让很多爱好写作的人难以开始用写作表达自己。而写作是因为你想要用文字表达内心、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初步写作、成为作家都是有方法的,像是楼房里的电梯,但是到了楼顶想要登上天空是没有方法的。大作家的写作恰恰是没有方法的,要建立自己独有的方法,和所有的人不同,这才能够成为一名大作家。
  
  2.徐则臣:写作有规律、有方法
  
  曾获春天文学奖、中国新锐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个奖项的青年作家徐则臣说:
  “写作不仅可教,而且有很大的规律性。比如土耳其的帕慕克,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文学的科学化。在帕慕克那里,下一步要写什么,好像坐公交车,每一站怎么走都规划好了。创意写作就是这样。就好像好莱坞的编剧,谁擅长哪个部分就负责哪个部分。写作就是可教的,它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他说:“有一个学生问我,他的小说怎么写不长,我提了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如果有5个人物,让任何两个人物间都产生关系,尽量不重复,这样可写的东西就非常多。”
  
  3.福楼拜:教莫泊桑锻炼观察力
  
  莫泊桑刚露头角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福楼拜,给他讲了几个故事。福楼拜听后,不主张他写这些故事,而希望他作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终于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点心》。
  
  4.福楼拜:语言表达靠修辞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作品,语言特别精雅,这是同他极端重视修辞分不开的。关于作品的修辞,他有这样一段名言:“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5.莫泊桑:作家必须拥有非凡的观察力
  
  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地观察事物时,这样说道:“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6.屠格涅夫: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
  
  屠格涅夫在向青年作家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用歌德的话来勉励他们:
  “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吧!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熟悉生活,只要你能抓住它,它就会饶有趣味。”屠格涅夫接着说:“唯独才气磅礴的人,才具有这种‘抓住’生活、‘把握’生活的能力,而才气并不是人力所能获得的;可是单单有才气还不够。必须经常接触你要描写的环境;在你自己的感受方面,需要诚实,需要看到活生生的事实……最后,还需要文化,需要知识!”
  
  7.左拉:真实的力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
  
  左拉是19世纪法国一位既多产而又成绩卓著的小说作家,他对文学创作也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左拉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想在创作上取得成就,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感情上的主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和强烈的个性表现”。左拉认为,他的同时代人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都德等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作家写的作品把“自己的个性”与“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因而热情感人”,在于他们“在对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作个性的描绘时构成独创性的方法”。
  他说:“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觉”,有些人因为“眼睛有毛病,联结这些眼睛与大脑中枢的神经害了某种疾病”,“瞧着生活日日地在周围运动”,于是他们虽然努力,文字也很流畅、华丽,但“却永远也不能精确地再现它的一个场景”。这样,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雄伟的还是凡俗的,都不免流产……注定要很快被人遗忘”。在文學创作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真实感和个性表现。如果作家缺少这两种特质,那么与其写小说还不知去卖蜡烛”。
其他文献
挨 骂  孔子也曾被骂得灰头土脸,落荒而逃。  《庄子·盗跖》篇中,孔子找到横行天下危害四方的盗跖,想劝说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结果被盗跖一顿臭罵。盗跖说,我用刀剑祸害天下,人们都叫我盗跖,而你呢?你摇唇鼓舌,用言论来盗取功名,人们该叫你盗丘才是。  说实在的,我读完盗跖那气势如虹的辩论后,也哑口无言。   坚 守  管宁和华歆,是三国时人。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他俩在园中锄地,锄出了一块
期刊
揽镜自照,有时会有种恍惚之感。面前之人,莫非就是自己?熟悉得如此陌生,亲近得如此邈远。不由一笑,若有所思。  “花间一壺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朦胧的花,浓烈的酒,皎洁的月,浅淡的夜。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有三二知己多妙,偏偏人不在,茶已冷。李白选择了邀月对影。那份难遣的孤独,豪气盖不住,仙气隐不住,千年之后,我依旧能够感受得到诗人那份无奈的孤寂心境。  世间,谁人不曾遭遇过孤
期刊
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父亲在女儿高考当天不幸去世,但他对女儿的爱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2010年6月7日,是我幺儿参加高考的日子。   重庆的六月,天醒的格外的早。爸爸妈妈早早准备好了你爱吃的海带排骨汤、咸鸭蛋、粽子和夹心馒头。爸爸将你送进考场时,约好考完后来接你,中午为你包饺子。   幺儿,在去菜场为你买饺子皮和你最爱吃的麻辣黄辣丁的路上,路边施工楼上的一根钢管猝然落下,砸碎了爸爸
期刊
灯花生长的土地是一只小小的墨水瓶,煤油或柴油是他的养料。  父亲不知从何处寻来的墨水瓶,又在老屋的雀户眼里摸出一枚铜钱,铜钱的方孔恰好可穿插一节小铁筒,一条棉线条束身从那个小铁筒钻过,便成了灯芯,小小的油灯就这么诞生了。黑夜里,窗口就有了打探外边世界的眼睛。  乡村的寒夜漫长,迟迟不肯与冷被窝为伍的我,就坐在灯下,看着奶奶做针线,听奶奶讲故事,俗话说:有钱别置被,置被活受罪,清早焐棉袄,晚上焐棉被
期刊
井,一口,或一眼,人们通常如此称谓。我觉得井以口论,仅指事其外形,而用眼相类,方画出它的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井默默地蹲在一处,悄无声息,可它无时无刻不在打量着这个世界。它把雨揽入怀,为雪擦拭泪;它抚慰着千年霜露,清洗着旅人的疲惫;它经历着、海纳着、交汇着、融合着、沉淀着、升华着,春夏之晨,秋冬之夕,袅娜的水雾便在它胸中舒缓吞吐,渐渐散漫,似乎恣意挥写着什么?示意着什么?  井口,总有人砌石垒台
期刊
周云蓬是中国新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著名歌手、诗人。新近出版的诗集《春天责备》,是他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梦想的表白,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命,为自己在奋斗与流浪中度过的难忘岁月做出的命名与见证。  9岁时,周云蓬就失明了,从此他在黑暗中,承受了他童年之后所有岁月的重压。他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以一颗平常心,冷静地正视自己面临的现实。接受了这种无奈的人生缺憾。  渐渐地,他学会了拄着棍子在大街小巷里行走,他
期刊
你是一株静树,  馨荡着我的仰慕,  朦胧在城隅的踟蹰,  是爱的萌动起伏。    彤管上的炜光如你传神的眉目,  细软的荑草也切入甜蜜的情愫。  献出,是爱的本色元素;  简单,是情的天然纯朴。    我愿是静树上的一片叶子,  摇曳着相依的幸福。  ——选自《诗解语文》华师大出版社    【思想链接】   一端是我,一端是你。沏壶清茶,点支香烛,捧一本《诗经》陪伴着窗外皎皎的月光,心已随着不羁
期刊
原诗欣赏    村 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代诗人、散文家。在政治上,他历任左司谏、直史馆、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生性耿直,对朝政直言敢谏,曾三次被贬官。《宋史》记载其“遇
期刊
登上两级台阶,你会老得更快——每世纪快一千亿分之一秒!这是用高精度原子钟测得的结果。  1915年,爱因斯坦天才地扩展了等效原理。他指出,无论是在保持加速度飞行的飞行器中,还是在引力场内处于静止状态的飞行器中,用弹簧和天平所得到的实验结果都是一致的。以火箭为例。让我们在舱壁上开几个舷窗,来观察光线是如何穿过舱室的。想象一下光线通过舷窗“水平”射入的情景。在加速飞行的火箭内,舱室在光线穿越期间发生了
期刊
父亲扶着犁  犁帮父亲洒下了种子  父亲笑了    犁拖着父亲  父亲看着开花的土地  犁哭了    父亲老了  眼睛死死地盯着犁  犁死死地盯着那片开裂的土地    ——选自《风流一代(青春)》2010年4月(上) 总第498期    赏析    诗歌中的父亲、犁、土地,加上没点明的“耕牛”,就构成了一幅辛勤劳作的动态画面。父亲是这幅画面的主人公,他从年轻到年老,一直和“犁”相依为伴。由此不禁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