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组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导致机体部分或全身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目前,在AID发生发展过程中缺乏早期特异性诊断和监控病情的生物标志物,导致AID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其预后.而脂质组学通过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从机体脂质代谢途径寻找生物标志物.随着对AID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组学在AID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其将为AI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提供新途径.
其他文献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但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现代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技术日益成熟,可动态监测病理状态下某些蛋白质的细微改变,阐释疾病机制.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研究,涉及高血压动物模型、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伤、体液成分和治疗中的应用,丰富了高血压领域的机制研究.因此,分析蛋白质组学在高血压研究中的成果,有助于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以促进其向临床用药的转化.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道神经免疫系统.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神经免疫系统及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雌激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易复发等特点一直备受关注.近年国内外关于铁代谢用于雌激素相关疾病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铁调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了乳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绝经后骨质疏松、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发生发展,其中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以及表观遗传修饰.未来作用于以上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节点可能为早期治疗雌激素相关疾病提供潜在靶点.
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益生菌酵母,具有免疫、抗炎和抗毒素作用,同时还具有营养活性.布拉氏酵母菌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对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均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包括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胆固醇血症等,但相关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布拉氏酵母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相信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布拉氏酵母菌将为更多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从而实现相关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糖脂转运蛋白(GLTP)是一类能调节细胞内膜系统间和糖鞘脂膜间运输的可溶性蛋白.其家族成员包括磷脂酰肌醇-4-磷酸衔接蛋白2、人1-磷酸神经酰胺转移蛋白、人类糖脂转运结构域2蛋白等.GLTP家族成员通过影响糖鞘脂及其相关代谢物,介导细胞免疫应答、自噬、炎症、凋亡等生物学功能,参与炎症性疾病、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因此,探究GLTP家族成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可为某些鞘脂及其代谢产物导致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少量的树突状细胞(DC)即可与母胎界面其他细胞滋养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参与调控辅助性T细胞(Th细胞)1/Th2平衡、促进Treg细胞增殖、调控NK细胞等免疫耐受环节发挥重要的免疫耐受调控作用.此外,DC还可以表达一系列信号分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蜕膜化、血管生成、胎盘形成等过程.而DC的数量、分化和功能异常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各种病理性妊娠,如自然流产、先兆子痫、HELLP综合征、异位妊娠等
产褥感染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是重要的特征,是机体对感染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度炎症反应会影响机体防御能力,增加产褥感染的风险.炎症因子参与产褥感染的发展,其失衡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为致病菌侵袭生殖道创造条件.目前,关于产褥感染相关炎症因子的研究不断增多,涉及的炎症因子包括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不仅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而且可用于鉴别产褥感染.但不同炎症因子对产褥感染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需在未来增加产褥感染患者炎症因子的相关研究,以指导产褥感染的诊断、治疗、风险预测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以脂类物质在肝脏异常沉积为主要发病机制,故调节脂类代谢可以缓解NAFLD进展.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一种应激反应细胞因子,与脂类代谢的调控密切相关.GDF15在高脂环境下的表达与肝细胞内质网应激、肝细胞雌激素受体激活、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DNA甲基化修饰有关.GDF15在NAFLD中的表达促使其进一步发挥保护作用,如降低体重、促进肝脏脂肪酸β氧化、抑制肝脏肥大、调节巨噬细胞产生抗炎作用、抑制肝纤维化基因表达.GDF15在NAFLD中的作用及
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C)是结直肠癌中的一种特殊分类,在MCC发病过程中,不良生活习惯(高脂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和结直肠癌手术等是其重要影响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MCC的治疗.导致M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复杂,其中林奇综合征相关结直肠癌发生通路在M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CC的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但具体术式尚存在争议.MCC的诊断与治疗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上探索MCC的治疗靶点将有助于临床诊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缺乏有效评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指标.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标本易于获取,检测方法简单易行,其在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以及白蛋白等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等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评估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未来需要探索更多有价值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以期更好地预测胃癌的疗效及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