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是特级教师崔琪几十年来人生阅历以及教学经历的浓缩,它用简练、精到的语言,将崔琪老师几十年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在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描绘得煞是精彩。黄华、王永红两位作者对崔老师的研究很是真实而深刻,把生活、工作中的崔老师鲜活而生动地呈现了出来。那些散落在文中的经历与思想,相信对每一个立志要在语文教学舞台上舞出精彩的人来说,都会大有裨益。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都市的都市人,崔琪老师穿戴时尚、得体而整洁,课堂语言精练、简洁。说她质朴,似乎会遭到她的学生以及认识她的人的一致否定,但是,我还是要说,她真的是质朴的,她的教育充满智慧!
她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的教育思想多么超凡脱俗,她只是老老实实地说“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她在教学中也谈教育教学理论,但更多的是发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努力把具体的问题说清楚,而不是急着给这些具体问题戴帽子,甚至不在乎能否体现“理论的高度”。她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也总充满了生活气息,她甚至不在乎是否具有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只是总能智慧地对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完美地处理这些问题。
质朴之外,她还有着让学生甚是喜欢的活泼的一面。尽管在讲台上崔老师很沉稳,但她的语言大抵总有些俏皮的,语言的俏皮与思想的活泼结合在一起,于是,她的课便总是欢声笑语,学生们总是情绪高昂。
书中对崔老师语言的描述尤其精彩。这些语言是活泼的,也是质朴的,有灵动的美感,有真挚的感情,质朴之中蕴藏着睿智的教育思想:
崔老师曾经做过警察,而后又上大学。到中学教书了。开学与学生自我介绍时,崔老师说:
“被人说我太爱笑,不像个警察,所以我就来当语文教师了!”
这个自我介绍相信崔老师的许多学生都终身难忘。崔老师实话实说,这语调,是诙谐自豪的,也是活泼灵动的。教师的个性通过这句话传达了出来,那“笑”,自然而有亲和力,—下子便感染了学生。接下去的语文课堂,自是师生共乐,其乐融融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崔老师作为特级教师的特质之一—能够和学生的心灵共愉悦。
课堂上,崔老师的语言还会有动作相伴,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讲到一位同学写的《我的一位……的老师》,那位同学写的正是崔老师:
崔老师忽然收起脸上的笑容,板着脸,很严肃地对台下有些茫然的同学说:“有的同学把‘崔琪’的‘琪’写错了,这让我实在很生气!”同时,崔老师还“义愤填膺”地举起双臂挥动着,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台下的同学乐得是前仰后合。
读完这段文字,我不禁感慨:“让语言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不正是崔老师语文课的又一特质吗?”试想,如果只是干瘪的解说,相信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定是索然的:而如此的“现身说法”,语言文字的讲解配上教师的动作与表情,相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会端正起来,他们将来不仅不会把“崔琪”的“琪”写错,而且还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错别字带给他人的感受,进而更加注重自己的书写规范。
对于新课标和新课改,崔老师也敢于发表意见,阐述她对新课标的一些思考。她不仅认真算老师备课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账,还有许多生动的类比说理。这些说法形象生动,深刻细腻:
曾几何时,北京市规定禁放烟花爆竹,禁放后虽严加看管却屡禁不止,于是改为“限放”。为什么会走回头路?因为人们理念难改。理念来自哪里?来自对现实的体认。如果高考先行改为“人格修养”“文化素养”“动手动脑能力”“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内容的分类评价,而不是一次考试“定终身”,那么人们的认识和做法就会发生变化!真心希望教改不要重蹈“禁放”的覆辙!
“禁放”与教育改革,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经崔老师这么一说,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这段话的确是直白的大实话,但是,却是有责任心、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实话——它再朴实不过,却也再深刻不过。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崔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是严肃的、认真的、负责任的、睿智的。这段话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情来形象地揭示教育问题,朴实;这段话与看来不相干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给人灵感,活泼;这段话充满思想,切中肯綮,蕴藏着教育思想的大智慧,睿智。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能够进行清晰而明朗的分析,也是崔琪老师作为特级教师的特质之一。
而诸如此类的充满智慧的分析,在《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中,随处可见。它们与崔老师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交相辉映,生动地展示了崔老师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立体地呈现了一位睿智而质朴的特级教师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作者找到了汩汨的源头活水——崔老师丰富真实的人生经历,有关崔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翔实而独特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才会有这般精彩的描绘,那散落在崔老师生活成长经历史中的智慧正是这“源头活水”最激越动听的浪花。
细细品味,相信这质朴而活泼的文字会是你我语文教育征程中的一盏启明灯。
作为一位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学习工作在都市的都市人,崔琪老师穿戴时尚、得体而整洁,课堂语言精练、简洁。说她质朴,似乎会遭到她的学生以及认识她的人的一致否定,但是,我还是要说,她真的是质朴的,她的教育充满智慧!
她从来没有标榜过自己的教育思想多么超凡脱俗,她只是老老实实地说“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她在教学中也谈教育教学理论,但更多的是发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努力把具体的问题说清楚,而不是急着给这些具体问题戴帽子,甚至不在乎能否体现“理论的高度”。她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也总充满了生活气息,她甚至不在乎是否具有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只是总能智慧地对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完美地处理这些问题。
质朴之外,她还有着让学生甚是喜欢的活泼的一面。尽管在讲台上崔老师很沉稳,但她的语言大抵总有些俏皮的,语言的俏皮与思想的活泼结合在一起,于是,她的课便总是欢声笑语,学生们总是情绪高昂。
书中对崔老师语言的描述尤其精彩。这些语言是活泼的,也是质朴的,有灵动的美感,有真挚的感情,质朴之中蕴藏着睿智的教育思想:
崔老师曾经做过警察,而后又上大学。到中学教书了。开学与学生自我介绍时,崔老师说:
“被人说我太爱笑,不像个警察,所以我就来当语文教师了!”
这个自我介绍相信崔老师的许多学生都终身难忘。崔老师实话实说,这语调,是诙谐自豪的,也是活泼灵动的。教师的个性通过这句话传达了出来,那“笑”,自然而有亲和力,—下子便感染了学生。接下去的语文课堂,自是师生共乐,其乐融融了。我想,这大概就是崔老师作为特级教师的特质之一—能够和学生的心灵共愉悦。
课堂上,崔老师的语言还会有动作相伴,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讲到一位同学写的《我的一位……的老师》,那位同学写的正是崔老师:
崔老师忽然收起脸上的笑容,板着脸,很严肃地对台下有些茫然的同学说:“有的同学把‘崔琪’的‘琪’写错了,这让我实在很生气!”同时,崔老师还“义愤填膺”地举起双臂挥动着,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台下的同学乐得是前仰后合。
读完这段文字,我不禁感慨:“让语言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不正是崔老师语文课的又一特质吗?”试想,如果只是干瘪的解说,相信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定是索然的:而如此的“现身说法”,语言文字的讲解配上教师的动作与表情,相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会端正起来,他们将来不仅不会把“崔琪”的“琪”写错,而且还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错别字带给他人的感受,进而更加注重自己的书写规范。
对于新课标和新课改,崔老师也敢于发表意见,阐述她对新课标的一些思考。她不仅认真算老师备课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账,还有许多生动的类比说理。这些说法形象生动,深刻细腻:
曾几何时,北京市规定禁放烟花爆竹,禁放后虽严加看管却屡禁不止,于是改为“限放”。为什么会走回头路?因为人们理念难改。理念来自哪里?来自对现实的体认。如果高考先行改为“人格修养”“文化素养”“动手动脑能力”“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内容的分类评价,而不是一次考试“定终身”,那么人们的认识和做法就会发生变化!真心希望教改不要重蹈“禁放”的覆辙!
“禁放”与教育改革,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经崔老师这么一说,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这段话的确是直白的大实话,但是,却是有责任心、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实话——它再朴实不过,却也再深刻不过。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崔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是严肃的、认真的、负责任的、睿智的。这段话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情来形象地揭示教育问题,朴实;这段话与看来不相干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给人灵感,活泼;这段话充满思想,切中肯綮,蕴藏着教育思想的大智慧,睿智。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能够进行清晰而明朗的分析,也是崔琪老师作为特级教师的特质之一。
而诸如此类的充满智慧的分析,在《用语文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一书中,随处可见。它们与崔老师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交相辉映,生动地展示了崔老师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立体地呈现了一位睿智而质朴的特级教师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作者找到了汩汨的源头活水——崔老师丰富真实的人生经历,有关崔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翔实而独特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才会有这般精彩的描绘,那散落在崔老师生活成长经历史中的智慧正是这“源头活水”最激越动听的浪花。
细细品味,相信这质朴而活泼的文字会是你我语文教育征程中的一盏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