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数学学科内容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课程形态。
关键字:高中;数学;活动;课程;实践
数学活动课程是一种融合课程,它既可以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入大量活动,也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融入学科内容。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课程的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及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20世纪中叶后,数学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公民必需的基本文化素养,这一切构成了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现在,世界各国纷纷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我国的数学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中关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领域也有了新的规定,但其内容主要限于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介于数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之间的活动并没有明确说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这方面的论著更为鲜见。找准数学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最佳综合点(本文称之为数学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高中数学内容为基础,从数学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数学活动课程的本质及特征,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数学活动课程的价值、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数学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作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尽点微薄之力。
二、研究数学活动课程意义
1、数学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及数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一规定体现了数学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比数学学科课程更容易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体性。这在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数学能力的培养,、广泛兴趣的培养、丰富情感的陶冶等方面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2、从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设置传统来看,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一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并且基本是为升学和应试服务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单一的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的认识日趋深化:①难以满足同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②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实践经验;③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各科教材,很难提供给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④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僵化的单一课程模式,突出课程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民展和学学生的个性的形成,这不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应有所不同,而且要求即使同级同类学校的课程也应该有多种选择。
3、强化和确立多元活动方式观,为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将数活动学课程中所倡导的许多活动方式,同样运用于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以改变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4、大力加强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要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 的加快,单靠青少年阶段在学校里学习的数学知识将难于应付一生,人必须学会不断地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而数学活动课程无论从其课程目标还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讲,将会越来越占有优势。
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即定方向。然而,在许多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在活动课中朝气蓬勃,到学科课程上却死气沉沉。基础教育如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不能只有一名口号性要求,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载体。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只有把它落到学科课程,落实到教材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落实到学业评价中去和能得到真正实施。
最近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选准了这一切入点,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课程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科课程融合,它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二是活动类課程融合,它将以前的活动类课程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作为必须课开设,这种融合无疑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吻合的。
但是,我认为仅仅抓住课程内的融合是不够的,也是不彻底的。学科课程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法学,重课堂轻外堂;而活动课程又存在知识传授难系统,活动条件难保证,教师素质难适应,组织管理难严谨,教材编写难规范,教学质量难测量的弊端,两大课程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因此,构建学科活动课程,对促进两类课程的融合渗透、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整理法和实验法。以实验的方法对现行的各项数学活动课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关高考中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
关键字:高中;数学;活动;课程;实践
数学活动课程是一种融合课程,它既可以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入大量活动,也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融入学科内容。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课程的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及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20世纪中叶后,数学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公民必需的基本文化素养,这一切构成了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现在,世界各国纷纷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我国的数学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中关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领域也有了新的规定,但其内容主要限于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介于数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之间的活动并没有明确说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这方面的论著更为鲜见。找准数学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最佳综合点(本文称之为数学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高中数学内容为基础,从数学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数学活动课程的本质及特征,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数学活动课程的价值、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数学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作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尽点微薄之力。
二、研究数学活动课程意义
1、数学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及数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一规定体现了数学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比数学学科课程更容易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体性。这在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数学能力的培养,、广泛兴趣的培养、丰富情感的陶冶等方面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2、从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设置传统来看,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一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并且基本是为升学和应试服务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单一的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的认识日趋深化:①难以满足同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②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实践经验;③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各科教材,很难提供给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④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僵化的单一课程模式,突出课程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民展和学学生的个性的形成,这不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应有所不同,而且要求即使同级同类学校的课程也应该有多种选择。
3、强化和确立多元活动方式观,为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将数活动学课程中所倡导的许多活动方式,同样运用于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以改变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4、大力加强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要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 的加快,单靠青少年阶段在学校里学习的数学知识将难于应付一生,人必须学会不断地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而数学活动课程无论从其课程目标还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讲,将会越来越占有优势。
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即定方向。然而,在许多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在活动课中朝气蓬勃,到学科课程上却死气沉沉。基础教育如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不能只有一名口号性要求,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载体。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只有把它落到学科课程,落实到教材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落实到学业评价中去和能得到真正实施。
最近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选准了这一切入点,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课程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科课程融合,它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二是活动类課程融合,它将以前的活动类课程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作为必须课开设,这种融合无疑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吻合的。
但是,我认为仅仅抓住课程内的融合是不够的,也是不彻底的。学科课程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法学,重课堂轻外堂;而活动课程又存在知识传授难系统,活动条件难保证,教师素质难适应,组织管理难严谨,教材编写难规范,教学质量难测量的弊端,两大课程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因此,构建学科活动课程,对促进两类课程的融合渗透、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整理法和实验法。以实验的方法对现行的各项数学活动课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关高考中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