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数学学科内容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课程形态。
   关键字:高中;数学;活动;课程;实践
   数学活动课程是一种融合课程,它既可以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入大量活动,也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融入学科内容。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课程的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及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20世纪中叶后,数学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公民必需的基本文化素养,这一切构成了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础。现在,世界各国纷纷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我国的数学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中关于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领域也有了新的规定,但其内容主要限于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介于数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之间的活动并没有明确说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这方面的论著更为鲜见。找准数学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最佳综合点(本文称之为数学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本文以高中数学内容为基础,从数学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数学活动课程的本质及特征,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数学活动课程的价值、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数学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作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尽点微薄之力。
   二、研究数学活动课程意义
   1、数学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及数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一规定体现了数学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比数学学科课程更容易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体性。这在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数学能力的培养,、广泛兴趣的培养、丰富情感的陶冶等方面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2、从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设置传统来看,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一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并且基本是为升学和应试服务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单一的学科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的认识日趋深化:①难以满足同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②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实践经验;③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各科教材,很难提供给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④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僵化的单一课程模式,突出课程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民展和学学生的个性的形成,这不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应有所不同,而且要求即使同级同类学校的课程也应该有多种选择。
   3、强化和确立多元活动方式观,为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将数活动学课程中所倡导的许多活动方式,同样运用于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以改变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原有单纯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
   4、大力加强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要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 的加快,单靠青少年阶段在学校里学习的数学知识将难于应付一生,人必须学会不断地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而数学活动课程无论从其课程目标还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讲,将会越来越占有优势。
   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即定方向。然而,在许多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在活动课中朝气蓬勃,到学科课程上却死气沉沉。基础教育如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不能只有一名口号性要求,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载体。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只有把它落到学科课程,落实到教材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落实到学业评价中去和能得到真正实施。
   最近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选准了这一切入点,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课程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科课程融合,它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性课程。二是活动类課程融合,它将以前的活动类课程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到高中作为必须课开设,这种融合无疑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是吻合的。
   但是,我认为仅仅抓住课程内的融合是不够的,也是不彻底的。学科课程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法学,重课堂轻外堂;而活动课程又存在知识传授难系统,活动条件难保证,教师素质难适应,组织管理难严谨,教材编写难规范,教学质量难测量的弊端,两大课程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因此,构建学科活动课程,对促进两类课程的融合渗透、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整理法和实验法。以实验的方法对现行的各项数学活动课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有关高考中数学活动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
其他文献
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有的种子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有的种子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有的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即便是一棵小草的种子,它也会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一丝绿意。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呵护,被善待。现在的我,感觉每天都在培育一粒又一粒的种子,生活充满了生命力。  一、让爱永驻心間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不论怎样宣教,也仅仅是毫无感情的教条而已。一直记得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真挚的感情和热切的期盼,能够赋予雕
期刊
一、身边的数感  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想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感觉,也离不开身边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代入到身边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消化它。对于数感,不是通过书本上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了解和消化的,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探索和亲身体验。在数学课堂中,和数感相关联的属估算,可以用作检测计算结果的对错,也可以用来估计最终的数量和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估算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期刊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换句话说,高考作文段层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的准则。高考作文如果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高考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一:优化内容
期刊
内容摘要: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和可持续发展而教。让学生在有趣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理念,创新意识的培养蕴含其中。  关键词:趣味 益智 开放课堂 数学素养 可持续发展  郭思乐教授所著一书《教育走向生本》指出:“
期刊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效率高或较高的课堂。高效课堂的真谛,不是肤浅的演绎,也不是哗众取宠的嬉闹,更不是对答如流的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从而使课堂教学得以深度推进。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既取决于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深度沉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也取决于学生的深度预习。在此,笔者就从文化素养、文本解读、学生预习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文化素养的深度沉淀  语文教
期刊
摘要:英语复习课该怎么上,如何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复习课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发现如果在复习课中创设一条立意新颖的“storyline”,各项任务围绕该“storyline”开展,就能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鲜活起来。  关键词:复习课 创设 storyline 鲜活 交融  英语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一片几近荒芜的土地,没有受到足够
期刊
摘要:有声语言和无声的肢体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表达思想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在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分析并总结自己实习期的教学经验,着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的内涵、特点、具体运用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功能和使用原则,使教师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效
期刊
一、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已成为了教师的共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往往是各施各法。  一开始,我和许多教师存在着一种误解,就是认为讲读课是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要讲深讲透。甚至害怕因为自己没有讲到某些点而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在备课方面力求详尽。在教学中也往往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像《落花生》《最后一课》这些
期刊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想有效开展分层教学法,便要利用它的教学优势,应用在教学课堂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首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初中阶段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然后对其划分等级。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中,每个英语老师所教两个平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第一项对于学生的了解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将所有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等级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安排。教师在进行英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2006年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