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失语变成失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y85633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学生发言是重要教学行为,但有些发言失真,言不由衷,或“复制粘贴”教辅资料的话,缺乏个性观点。造成学生发言失真的原因,有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因素,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发言的轰轰烈烈,采取“行政手段”,强行让学生发言,或对学情和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设计的问题不恰当,或对发言的评价标准失当,于是学生发言失真;学生对学习内容缺少预习、不感兴趣,或过分依赖教辅资料,或没有养成合作、探究、讨论的学习习惯,也会造成发言失真的现象。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发言失真 现象分析 解决对策
  课堂学生发言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也可以说没有了学生的发言就没有了师生的对话与沟通、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降低身份,“猥自枉屈”,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的不多,相反,教师以行政手段,“强买强卖”的情况却较多,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课堂发言说假话、失真。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教师抛出问题后,紧接着就下了行政命令,要求学生“可以乱说,但不能不说”,于是学生在严师的干预下,发言要么偏离问题,要么“复制、链接”别人的东西。总之,言不由衷,失去自我两个字——“失真”。
  造成学生发言失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我觉得教师是关键的因素。
  (一)不平等待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恪守“师道尊严”的古训,把自己置于学生之上。特别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答案的唯一性更确立了教师的独尊地位,教师手里握有“标准答案”,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成为“标准答案”的化身。课堂上“说”的权利被教师独霸,学生只有“听”的权力而没有“说”的自由。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也就被剥夺了说真话的权力,“真我的风采”怎么唱得出,那颗“驿动的心”还怎么跳动,更何谈与教师平等对话?
  解决办法:教师去掉行政手段,少“行政命令”,多“为民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的一节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节课让我来配合大家学习这篇文章”,一个“配合”,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得十分准确:是主导、配合,而不是指挥、命令。只有教师首先“洗脑”,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二者都充当一定的角色,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那么师生之间才能敞开各自的内心世界,平等的对话才不失真;才能再现《论语》中所提到的“侍坐”氛围,才能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各言其志”。
  (二)不结合学情
  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水平,以及这种能力和水平能否达到学生年龄段生理及心理特征……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这些情况是否了解,或者了解的程度有多深,了解的面有多宽。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眼中无生,或不了解学情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所讲的,不是学生所需求的;学生所讲的,不是老师所期待的。于是学生为了迎合教师,只好讲些违心的假话。
  解决办法:教师应经常“下基层”,走进学生,了解“民情”,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询问学生是否预习学习内容,预习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等等。这些情况教师即使不能亲自过问,也可以安排科代表调查一下,以便掌握学生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课,不但要讲考试要考的内容,也要讲学生需求的东西,这样,学生也就会与教师真心沟通。当然讲学生需求的东西,也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而不是迎合学生。另外,教师还应该学习教育心理学,特别是要掌握所教对象心理、生理特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调控课堂教学,倾听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心里话、真话。
  (三)不结合材情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的泛化和矮化。“泛化”是指目标过大无法实现,“矮化”是指目标过低,“地球人都知道”,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发言的失真:目标无法实现于是就会乱说,不着边际;一看就会无需再说,于是说也等于白说——“乱说”和“白说”都是假话,失真的发言。
  2.讨论问题的失真。学生讨论发言所围绕的问题的设计脱离教学目标,或问题指向性不明确,随意性很强。一些教师热衷于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而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深奥,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从张嘴,即使张嘴又不知所云,同样得不到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只有获得真实有效地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只有有效地发言才是真实的。
  解决办法: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制定符合教材、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讨论问题应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层次性,不同的问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发言时都有话说、说真话。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还应把注意力多投入到生成性问题上,这些问题一旦被突然抛出,就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顿然生起波澜,学生的思想之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就会灿然开放,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发言往往更精彩,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这些都是真实的,作为教师更应该呵护这些真实的心灵,更要启发和配合学生展开讨论和发言,配合默契启发对路,学生的发言往往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四)评价标准失真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落后于新课程的改革,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落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仍然还有些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把“不吭不响”等同于“诚实老实”,把“能说会道”等同于“花言巧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往往是这样的,课本以教参为标准,考试以答案为标准,思想行为以教师为标准,唯独没有以学生为标准。这种“唯教参”“唯答案”“唯老师”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的发言不敢也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只有去迎合教参、答案、老师,才能赢得考试的高分,博得教师的欢心。
  解决办法: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广大语文教师确立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觉得“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学生敢说、能说并且会说自己的真心话,这也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否则就是假“语文素养”,就是打折扣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发言上,培养他们敢说真话、能说真话、会说真话。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应摒弃传统守旧落后的教学思想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的“不吭不响”绝不等同于“诚实老实”,“能说会道”绝不等同于“花言巧语”,其实“能言善辩”恰恰是聪明睿智的表现,它可以反映学生思维敏捷,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敢说真话、能说真话、会说真话恰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二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既然“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凡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都是可行的,凡是能够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发言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绝不能只“唯教参”“唯答案”“唯老师”,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总之要“唯真”“唯实”。
  造成学生发言失真的原因除了教师的因素外,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因素。
  (一)言不由衷失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发言随便应付,回答没有针对问题,词不达意;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东拉西扯。学生课堂上本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但有的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在“祷告”老师千万不要提问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熟悉或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一旦被提问,要么三缄其口“无可奉告”,要么言不由衷胡编乱造,以应付老师。
  解决办法:学生课前应认真预习所学内容,通过预习,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课上认真听讲,全身心投入;课堂发言积极踊跃,并且能够“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二)复制粘贴失真
  有的学生在发言中参考教辅资料,有的直接“复制粘贴”教辅资料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发言也是一种失真。现在大多数学生手里各科都有一本教辅资料,于是学生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有的学生缺少教辅资料就无法学习。不错,教辅资料的产生和蓬勃兴起,无论是对语文教学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其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一味地依赖、迷信教辅资料,学生就会迷失自我,迷失真我。
  解决办法:当前教辅资料泛滥,鱼目混珠。笔者认为对教辅资料的使用,应坚持适时、适可的原则。“适时”就是在适当的时间使用,比如可以在预习时参考,而不是课堂上临时抱佛脚,发言时“复制粘贴”。“适可”就是应有自己的化合、分解和过滤,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过分迷信教辅资料作用,忽视了课堂学习的自主性。所以说教辅资料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恰当使用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有个性化的理解,在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基础上的发言才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才是真的。
  (三)各说各话失真
  各说各话,就是学生的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于是课堂上有些发言明显失真,但由于缺少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及时质疑、讨论或批驳,就容易传达错误的信号:发言失真的学生会沾沾自喜,其他同学就会纷纷效仿,该复制的复制,该粘贴的粘贴,前仆后继,无所忌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说假话的学风。
  解决办法:形成讨论机制,让学生从“独白”走向“对话”,让发言“失真”的学生能受到来自教师或同学的质疑甚至辩驳,及时矫正失真的发言,在质疑、讨论和辩驳中锻炼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在课堂上形成说真话、会说话的磁场。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才有独特体验、独到见解;合作探究,才能取长补短,有更深发现,把“独到见解”发展为“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的发言才更真实。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言,应努力摒弃自己的行政手段,在矫正学生“失语症”时,不能矫枉过正,造成学生发言的“失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育人观念;精心钻研教科书,树立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同时要为学生的课堂发言“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的真情告白在课堂上自然流露,让学生的精彩发言在课堂上飞扬,让敢说、想说而且会说真话,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把学生培养为求真之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开发《论语》“班本”教材,在文化寻根中,积淀文化基因,濡养中学生精神品格,将《论语》原文进行重构,并采取文本阅读对接“百家讲坛”式教学方式,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求真、向善、为美,踏上探寻人生大美之路。  【关键词】《论语》 乡土教材 中学生 精神品格 濡养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针对我校教学实际,笔者及部分同仁试图开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论语》乡土教材。实践中,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
“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警察队伍给予深切关怀、寄予殷切期望。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  这是一份特殊的荣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只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同时,语文阅读教学又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
一次学生的写作课,我是在教了胡适《我的母亲》后,布置的一个写作练习,写写自己的母亲,要求真实地写出母亲的形象,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作文交上来后,我仔细地阅读了学生的每一篇作文,看了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令我惊讶不已。因为学生的作文不是虚情假意,就是矫揉造作,为了写出母亲的爱,不是自己生病就是母亲死了。我到课堂上,对学生说,你们要死了爹娘后,才知道父爱、母爱吗?你们这样写作文,难道不会伤透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匮乏,他们不知怎样质疑,或无疑可质,或不敢质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进入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笔者就告诉学生:上数学课是轻松愉快的,有什么想法可随时提出,老师喜欢那些能提出问题,甚至指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内容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
解题教学构成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该教学满足了应试和素质教育两方面的要求。从实践中来看,诸多同行在实施解题教学时,都很好的将解题思路传递给了学生。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解题思路的传递往往遵循单向信息反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  探究式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已大量被同行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该教学法所蕴涵的问题导向和探究意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师生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怎么建立?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时间前移,营造和谐;二、尊重见解,推动和谐;三、外援帮助,促进和谐;四、师生平等,共创和谐。  【关键词】师生和谐 时间前移 尊重见解 外援帮助 师生平等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感到要贯彻这一理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课程。不少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要想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就应该让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更加简单、精炼。让每节语文课都能真正地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提高自己。而我市“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提高与发展,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助了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储蓄存款、利息的含义以及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储蓄存款分类、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特点。  (2)理解商业银行的含义、主要业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  能概括出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