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英语的发展呈现世界化趋势,英语已不再单单属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少数国家。本文简单回顾了三十年来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及界定,重点分析了中国英语的特征在词汇等层面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启发。
关键词: 中国英语 成因 特征 英语教学启示
1.引言
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英语的强烈冲击,英语正在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要大。”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国式英语贡献了5%到20%的外来语词汇,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本是英国人的本族语言,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世界化。随之,其本土化也迅猛发展,各种变体层出不穷。世界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则不可避免地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正如Kachru(1985)[1]提出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他把全世界的英语变体以同心圈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内圈(inner circle)是英、美等传统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指印度、新加坡等英语为官方或强势语言的国家;发展圈(expanding circle)则是中国、日本等英语作为外语在学习使用的国家。他认为,发展圈的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变体。
2.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及界定
至今学术界并未给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一个完整而公认的定义。中国英语于1980年首次出现在葛传椝的文章中[2],但在其后近十年里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英语界的注意,直至1989年孙骊的《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3]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中国英语的关注和研究。汪榕培(1991)[4]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5]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5)[6]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7]进一步指出它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金惠康(2003)[8]更进一步认为:“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世界,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不难看出,要给中国英语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存在一定难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以规范或标准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本土化的表现。当然,它有别于“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它是一种洋泾浜语言,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英语母语者接受。
例:My stomach is hungry.我的肚子饿了。
My age is very young.我的年龄很轻。
而你是否也见过这样的搞笑方式呢?
How are you?怎么是你?(本意:你怎么样?)
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本意:你多大了?)
3.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
3.1受汉语及中国人自身生理条件、说话者所操的方言的影响,中国英语带有独特的“中国味”。汉语是声调语言,即汉语通过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分意义,英语则是由语调和重音来区别,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常有所不同。但对中国学习者来说,要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把握语调有一定难度。至于南腔北调的方言的影响也是多见,如,部分省市在汉语中将nǎli(哪里)读作lǎli,自然英语中也没能区分night和light而统一读作[lait]。
3.2中国英语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而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这些事物在标准英语中尚未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述形式,如:“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等。
3.3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种学习必然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国英语则是英语学习者的最高表现。汉语的干扰可以在以下经典的中式英语表达中得到体现:“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s people seas.(人山人海)”,“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毫无疑问,这些表达都不合乎英语语法。
而部分中式英语,由于国人长期广泛地使用,已被英美人士所认同。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从语法上讲,更准确的表达是“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4.中国英语的主要表现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然而,英语在跟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漫长接触中,不断扩散与发展,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异分化。
4.1语音。
(1)汉语里没有把舌头伸出牙齿摩擦后发出的清辅音[θ]及浊辅音[e],因此中国人易将它们发作[s]和[z];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地方[r]、[n]、[l]均发[l],如now错发作[lau],risk发作[lisk]。
(2)中国人说英语时倾向于突出功能词,缺少口语中的同化、省读、连读。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英语节目为例,他们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这些大家公认的英语水平很高的人士也是经常重读冠词、介词、连词,缺少同化和连读等。如英语母语者听到中国英语中的to时以为是two或too,原因是中国人没有弱读to。
(3)中国原则是采用英国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进行教学,但近年来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美式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及英语爱好者的追捧,结果是,多数人所学到的英语发音是英式与美式的混杂体甚至“四不像”。尽管大家都追求地道纯正的英式或美式发音,但中国英语发音方面的“中国特色”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杜瑞清,2001)[9]。
4.2词汇。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具体表现是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的例子。
(1)文化词汇
“阴阳理论”(Yin-Yang),“功夫”(gongfu),“濡学”(Confucianism),“普通话”(putonghua),“二胡”(erhu),“饺子”(jiaozi),“福娃”(fuwa)。
(2)经济词汇
“铁饭碗”(iron rice bowl),“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小康水平”(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火炬计划”(torch program)。
(3)政治词汇
“三好学生”(three good student),“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毛泽东思想”(Maoism),“两会”(Liang hui)。
(4)度量单位
“元”(yuan),“角”(jiao),“分”(fen),“亩”(mu),“里”(li),“两”(liang),“斤”(jin)。
4.3句式篇章。
Bolinger(1993)[10]认为:语法是语言组成部分中最保守的一部分,其随时空的变化是极不明显的。但句式语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它是这种思维模式与语言形式结合的产物。尽管语篇层面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面,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诸如China Daily,CCTV International及国内外一流翻译家的译作中总结一些特点及规律。 汉语表达含蓄委婉,英语则直观明快;汉语中多主动句,英语则多被动句。中国英语还倾向于将修饰成分前置,这促成了中国英语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的现象。“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就是其中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英语的表达形式。
5.给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英语的成因、特点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得到一些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让师生及英语爱好者少走一些弯路。
5.1主动说中国英语,语音上不苛求。
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一种变体。既然是变体,它在运用中所产生的变异亦在情理中,就无对错或优劣之分。汪榕培(2003)[11]就说过,在中国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他鼓励大家大胆地说英语,认为“主动地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并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教一些“中国英语”,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会有帮助。因而我们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能说出伦敦腔或纽约腔,能到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
5.2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引入语言学习。
中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利用外语弘扬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人民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学习一门语言时,不能只注重其语音、词汇等层面,更要深入到目标语的历史文化诸领域,真正从技能学习发展到内容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到语言的真谛。
5.3加快对中国英语的研究进程。
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有30年历史,早年只有零星作品见世,近年来开始步入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且进展较缓慢。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许多大学生或许听说过中式英语,但基本对中国英语无所了解,何谈两者的区别。因此,对英语学者和教师们来说,及早确认中国英语的定位以及对其特征、应用等领域作更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论尤其是实证性研究,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中国英语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读懂中华文明,因而它的存在有很大意义。目前中国英语正作为一种使用人数最多的使用型国别变体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笔者期望以上的分析和总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英语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行列。
参考文献:
[1]Kachru,B.B.Standards,codification,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In R.Quirk
关键词: 中国英语 成因 特征 英语教学启示
1.引言
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帕亚克曾对媒体表示:“由于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英语的强烈冲击,英语正在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要大。”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国式英语贡献了5%到20%的外来语词汇,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英语本是英国人的本族语言,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世界化。随之,其本土化也迅猛发展,各种变体层出不穷。世界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则不可避免地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正如Kachru(1985)[1]提出的“三个同心圈”理论(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他把全世界的英语变体以同心圈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内圈(inner circle)是英、美等传统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指印度、新加坡等英语为官方或强势语言的国家;发展圈(expanding circle)则是中国、日本等英语作为外语在学习使用的国家。他认为,发展圈的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变体。
2.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及界定
至今学术界并未给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一个完整而公认的定义。中国英语于1980年首次出现在葛传椝的文章中[2],但在其后近十年里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英语界的注意,直至1989年孙骊的《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3]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中国英语的关注和研究。汪榕培(1991)[4]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5]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5)[6]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7]进一步指出它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金惠康(2003)[8]更进一步认为:“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世界,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不难看出,要给中国英语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存在一定难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以规范或标准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本土化的表现。当然,它有别于“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它是一种洋泾浜语言,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英语母语者接受。
例:My stomach is hungry.我的肚子饿了。
My age is very young.我的年龄很轻。
而你是否也见过这样的搞笑方式呢?
How are you?怎么是你?(本意:你怎么样?)
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本意:你多大了?)
3.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
3.1受汉语及中国人自身生理条件、说话者所操的方言的影响,中国英语带有独特的“中国味”。汉语是声调语言,即汉语通过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分意义,英语则是由语调和重音来区别,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常有所不同。但对中国学习者来说,要根据不同情况准确把握语调有一定难度。至于南腔北调的方言的影响也是多见,如,部分省市在汉语中将nǎli(哪里)读作lǎli,自然英语中也没能区分night和light而统一读作[lait]。
3.2中国英语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而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这些事物在标准英语中尚未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述形式,如:“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文化大革命”(the Cultural Revolution)等。
3.3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种学习必然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国英语则是英语学习者的最高表现。汉语的干扰可以在以下经典的中式英语表达中得到体现:“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s people seas.(人山人海)”,“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毫无疑问,这些表达都不合乎英语语法。
而部分中式英语,由于国人长期广泛地使用,已被英美人士所认同。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从语法上讲,更准确的表达是“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4.中国英语的主要表现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然而,英语在跟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漫长接触中,不断扩散与发展,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语言层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异分化。
4.1语音。
(1)汉语里没有把舌头伸出牙齿摩擦后发出的清辅音[θ]及浊辅音[e],因此中国人易将它们发作[s]和[z];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地方[r]、[n]、[l]均发[l],如now错发作[lau],risk发作[lisk]。
(2)中国人说英语时倾向于突出功能词,缺少口语中的同化、省读、连读。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英语节目为例,他们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这些大家公认的英语水平很高的人士也是经常重读冠词、介词、连词,缺少同化和连读等。如英语母语者听到中国英语中的to时以为是two或too,原因是中国人没有弱读to。
(3)中国原则是采用英国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进行教学,但近年来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美式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及英语爱好者的追捧,结果是,多数人所学到的英语发音是英式与美式的混杂体甚至“四不像”。尽管大家都追求地道纯正的英式或美式发音,但中国英语发音方面的“中国特色”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杜瑞清,2001)[9]。
4.2词汇。
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具体表现是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英语的例子。
(1)文化词汇
“阴阳理论”(Yin-Yang),“功夫”(gongfu),“濡学”(Confucianism),“普通话”(putonghua),“二胡”(erhu),“饺子”(jiaozi),“福娃”(fuwa)。
(2)经济词汇
“铁饭碗”(iron rice bowl),“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小康水平”(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火炬计划”(torch program)。
(3)政治词汇
“三好学生”(three good student),“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毛泽东思想”(Maoism),“两会”(Liang hui)。
(4)度量单位
“元”(yuan),“角”(jiao),“分”(fen),“亩”(mu),“里”(li),“两”(liang),“斤”(jin)。
4.3句式篇章。
Bolinger(1993)[10]认为:语法是语言组成部分中最保守的一部分,其随时空的变化是极不明显的。但句式语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它是这种思维模式与语言形式结合的产物。尽管语篇层面是中国英语研究最为薄弱的一面,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诸如China Daily,CCTV International及国内外一流翻译家的译作中总结一些特点及规律。 汉语表达含蓄委婉,英语则直观明快;汉语中多主动句,英语则多被动句。中国英语还倾向于将修饰成分前置,这促成了中国英语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的现象。“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就是其中有中国特色的规范英语的表达形式。
5.给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英语的成因、特点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得到一些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让师生及英语爱好者少走一些弯路。
5.1主动说中国英语,语音上不苛求。
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一种变体。既然是变体,它在运用中所产生的变异亦在情理中,就无对错或优劣之分。汪榕培(2003)[11]就说过,在中国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他鼓励大家大胆地说英语,认为“主动地说点‘中国英语’也无妨”,并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教一些“中国英语”,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会有帮助。因而我们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能说出伦敦腔或纽约腔,能到交际的目的就可以了。
5.2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引入语言学习。
中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利用外语弘扬中国文化、表达中国人民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学习一门语言时,不能只注重其语音、词汇等层面,更要深入到目标语的历史文化诸领域,真正从技能学习发展到内容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到语言的真谛。
5.3加快对中国英语的研究进程。
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有30年历史,早年只有零星作品见世,近年来开始步入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期阶段,且进展较缓慢。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许多大学生或许听说过中式英语,但基本对中国英语无所了解,何谈两者的区别。因此,对英语学者和教师们来说,及早确认中国英语的定位以及对其特征、应用等领域作更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论尤其是实证性研究,对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中国英语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读懂中华文明,因而它的存在有很大意义。目前中国英语正作为一种使用人数最多的使用型国别变体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笔者期望以上的分析和总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中国英语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行列。
参考文献:
[1]Kachru,B.B.Standards,codification,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In R.Qui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