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说鸿门宴上刘邦、项羽两大阵营明里暗里的针锋相对,似乎已经预示了结局;那么在之后的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项二人由于性格不同,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则让项羽所率领的楚军由最初的明显优势被刘邦的汉军一步步削弱最后乃至一败涂地。
【关键词】鸿门宴性格楚汉相争
鸿门宴,今天引用这一典故,常常比喻地方危险、暗藏杀机,或者比喻人的机智,狡猾。探究历史,鸿门宴上,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让他从危险的环境中逃脱;而项羽则错失了杀掉刘邦最重要的机会之一,导致在楚汉相争中他的失败。
司马迁在事实的基础上,特地选择了鸿门宴这一历史,而且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如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例如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候”,“欲王关中”。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向张良求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说是“鲰生说我……”,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再用甜言蜜语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并非敌人;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此乃意料之外的事,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又为项羽解脱所谓“无端责人”之过。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取得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他就可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再如,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 ( 刘邦 ) ”,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列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说的全是对的,自己却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身而逃。
秦灭诸侯纷争之初,刘邦实力最为弱小,项羽实力最为强大,可却得到了不同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我们可以从刘项二人的性格分别找出答案。
刘邦曾说“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可见他对自己任人唯才的能力是引以为豪的。这也是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因为他能洞察人心。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屡战屡败,对刘邦军队的士气有一定负面的影响。如果再让项羽以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人质尝到了甜头,岂不是在鼓励项羽继续以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的父母、妻子儿女为人质,刘邦的士气岂不是雪上加霜,刘邦这仗还怎么打?
一方面,刘邦利用了项羽直肠子的性格,使项羽意识到利用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人质是不道德的行为,防止项羽扩大人质的范围;另一方面,汉王刘邦以身作则,警告手下的文臣、武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忠。因为只要我刘邦没有被项羽彻底打败,那么你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父母、妻子儿女就不会有生命之虞;反之,一旦我刘邦被项羽彻底打败,不仅你们自己的生命可能不保,得势后的项羽肯定会报复,首当其冲的就是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
同样,当刘邦被项羽的箭射中胸脯,却谎称射到脚;受重伤的刘邦强打精神巡视军营,同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挺住正在下滑的士气。
易中天教授就指出:曹操手下的谋士成功的原因在于,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同样道理,刘邦成功的原因也应该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
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出身一般,甚至就是一个无赖之人,这也楚汉之争中有体现。但在关涉民生问题及大是大非上他从不无赖。所以王立群教授才说,东方朔是大隐,那么刘邦就应该是大赖。
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进入秦朝首都咸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咸阳百姓与秦国遗老的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在太平盛世他能晓民疾苦,减赋税,给耕地,
李易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最精妙的概括。诚然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更是一个悲情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与他的性格缺点所致。
一是缺乏政治头脑,项羽是地地道道的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兮。但是作为一名领袖,他缺乏的是力量与智慧的结合,气度与雅量的统一,威信与尊严的融合,甚至称了王以后依然缺乏号召力,甚至埋怨诸侯背叛了他。
二是缺乏驭才艺术,既没有识人选人之慧眼。当初,韩信、张良均是先投靠项羽,没有受到重用而改投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也是最成功的间谍,他几次成功地化解了刘邦的危险,他却毫不怀疑。而项羽却屡次怀疑范增,刘邦采取最低级的离间术,用不同的待遇招待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的使客,项羽居然相信,竟然怀疑范增与汉有私,并夺之权。所以他败了。
三是缺乏决策之智,既听不进有识之言,在关键时刻决断又缺乏果断决择。不能吸取不同意见。项羽在屠毁咸阳后,心欲东归,要富贵还乡,准备定都彭城,别人劝阻他,他立即烹杀了劝谏者。又如他在垓下之战时,听到四面楚歌,居然不派人进行调查,盲目怀疑汉军已经包围了楚军,自己断送了突围的可能。
四是主观性格缺失,既缺乏重头再来的韧性,又多一个莽汉之气。垓下一战之前,霸王竟然悲歌而慨,带领大家一起哭泣,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鼓舞士气,反而意气用事,这样的战前动员,哪有取胜的欲望。他作为军队的决策者,缺乏直面失败,重头再来的勇气。当他带领残兵来渡乌江时,乌江亭长希望他回到江东从头再来,可他却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过乌江,这实际上就是不肯面对失败。
【关键词】鸿门宴性格楚汉相争
鸿门宴,今天引用这一典故,常常比喻地方危险、暗藏杀机,或者比喻人的机智,狡猾。探究历史,鸿门宴上,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让他从危险的环境中逃脱;而项羽则错失了杀掉刘邦最重要的机会之一,导致在楚汉相争中他的失败。
司马迁在事实的基础上,特地选择了鸿门宴这一历史,而且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如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例如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勿纳诸候”,“欲王关中”。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向张良求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说是“鲰生说我……”,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再用甜言蜜语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并非敌人;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此乃意料之外的事,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又为项羽解脱所谓“无端责人”之过。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取得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他就可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再如,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 ( 刘邦 ) ”,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列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说的全是对的,自己却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身而逃。
秦灭诸侯纷争之初,刘邦实力最为弱小,项羽实力最为强大,可却得到了不同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我们可以从刘项二人的性格分别找出答案。
刘邦曾说“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可见他对自己任人唯才的能力是引以为豪的。这也是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因为他能洞察人心。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屡战屡败,对刘邦军队的士气有一定负面的影响。如果再让项羽以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人质尝到了甜头,岂不是在鼓励项羽继续以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的父母、妻子儿女为人质,刘邦的士气岂不是雪上加霜,刘邦这仗还怎么打?
一方面,刘邦利用了项羽直肠子的性格,使项羽意识到利用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人质是不道德的行为,防止项羽扩大人质的范围;另一方面,汉王刘邦以身作则,警告手下的文臣、武将,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忠。因为只要我刘邦没有被项羽彻底打败,那么你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父母、妻子儿女就不会有生命之虞;反之,一旦我刘邦被项羽彻底打败,不仅你们自己的生命可能不保,得势后的项羽肯定会报复,首当其冲的就是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
同样,当刘邦被项羽的箭射中胸脯,却谎称射到脚;受重伤的刘邦强打精神巡视军营,同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挺住正在下滑的士气。
易中天教授就指出:曹操手下的谋士成功的原因在于,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同样道理,刘邦成功的原因也应该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
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出身一般,甚至就是一个无赖之人,这也楚汉之争中有体现。但在关涉民生问题及大是大非上他从不无赖。所以王立群教授才说,东方朔是大隐,那么刘邦就应该是大赖。
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进入秦朝首都咸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咸阳百姓与秦国遗老的支持:“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在太平盛世他能晓民疾苦,减赋税,给耕地,
李易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最精妙的概括。诚然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更是一个悲情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与他的性格缺点所致。
一是缺乏政治头脑,项羽是地地道道的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兮。但是作为一名领袖,他缺乏的是力量与智慧的结合,气度与雅量的统一,威信与尊严的融合,甚至称了王以后依然缺乏号召力,甚至埋怨诸侯背叛了他。
二是缺乏驭才艺术,既没有识人选人之慧眼。当初,韩信、张良均是先投靠项羽,没有受到重用而改投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也是最成功的间谍,他几次成功地化解了刘邦的危险,他却毫不怀疑。而项羽却屡次怀疑范增,刘邦采取最低级的离间术,用不同的待遇招待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的使客,项羽居然相信,竟然怀疑范增与汉有私,并夺之权。所以他败了。
三是缺乏决策之智,既听不进有识之言,在关键时刻决断又缺乏果断决择。不能吸取不同意见。项羽在屠毁咸阳后,心欲东归,要富贵还乡,准备定都彭城,别人劝阻他,他立即烹杀了劝谏者。又如他在垓下之战时,听到四面楚歌,居然不派人进行调查,盲目怀疑汉军已经包围了楚军,自己断送了突围的可能。
四是主观性格缺失,既缺乏重头再来的韧性,又多一个莽汉之气。垓下一战之前,霸王竟然悲歌而慨,带领大家一起哭泣,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鼓舞士气,反而意气用事,这样的战前动员,哪有取胜的欲望。他作为军队的决策者,缺乏直面失败,重头再来的勇气。当他带领残兵来渡乌江时,乌江亭长希望他回到江东从头再来,可他却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过乌江,这实际上就是不肯面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