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台阶》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在这一单元还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三篇课文,全都围绕着各个时代的小人物来展开。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是我们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他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且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但同时也被时代所束缚着。
小说的主角与学生看似接近,实则有着不小的距离,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理解文中父亲的形象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意味着理解那一代人,接近那个时代的生活,感受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影响。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能跨越时代鸿沟,真正理解祖辈——他们的苦与泪、悲和喜。在新的时代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除了完成了基本的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之外,我设计了一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对父亲这一形象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有一定的思考,对关注时代变化、社会变迁。
二、案例片段描述
本次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整体把握,走近父亲——研读赏析,感受父亲——总结升华,理解父亲——贴近生活,回望父辈。其中前三个环节围绕着文本来进行,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父亲,心中能够形成一个父亲完整的形象,并且通过细致的赏析来理解父亲的行为,对那一代人有一定的认识。而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加入自己的思考,由文本到生活,真真正正感受生活中的人,自己的父辈,我们当下的人生。
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
问题: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这样做究竟值不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生1:我认为父亲会在想这一辈子真不值,我用了这么久的一段时间,可以说就是一生,换来的也只是一间房屋,台阶高一点而已,房子建成了好像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不值得啊。
生2:我觉得父亲他应该是认为值得的,他毕生的梦想就是盖一所台阶高的房子,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他看着完工的房子应该很高兴,不会觉得不值得。
生3:父亲虽然完成了盖房子的愿望,可是文中也提到了,父亲的身体也垮了,也许父亲以后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晚年会被病痛折磨。
生4:我觉得父亲应该会觉得值得,因为在他所在的农村,大家都认为房子台阶高地位就高,大家都在盖台阶高的房子,所以他的目标就是盖高台阶房子,他的人生价值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人生价值!
生5:父亲这一辈子如果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情,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师:刚刚这几位同学都说的很好,有同学认为父亲值得,有同学提到了一些疑问,都表明大家都很好地思考了,最后一个同学的发问很好,那大家觉得父亲可以有其他选择吗?
生1:应该可以吧,除了种地其他的事情有很多呀。比如做生意、打工等等其他的。
生2:我听人说以前户口政策的很严,农民是不能随便去其他地方的,父亲想干其他的是很困难的,他只能在家乡种地。
师:没错,我们理解人物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父亲那个年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除了种地他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所以一间高台阶的房子才成了当时众多农民的人生梦想之一,当他们完成了这件事,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了,所以我們要理解父亲,理解祖辈。
师:最后,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在我们这个时代,你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和父亲一样吗?
生1:我觉得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但是我觉得这样好像太普通了。
生2:当然和父亲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除了种地,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的,我想当作家。
生3:虽然不太可能,但是我想当明星!(学生反应强烈)
生4:我想学电脑,以后可以编程,设计游戏!(再次热烈回应)
师:大家的反应这么热烈,看来是有所共鸣了,可以看出大家的选择都和父亲迥然不同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条件,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虽然超越时代也是不应该变的,有同学知道吗:
生:父亲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吧,勤劳,努力,坚持不懈。
师:没错,很好,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坚守这一点,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
(结束)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学习,能够对书本提出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小说主题积极地进行多元化解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由对父亲形象分析进入更深层次的多元解读做的不够。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一学生因城乡、知识、阅历的差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应结合学生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作拓展延伸。
《台阶》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在这一单元还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三篇课文,全都围绕着各个时代的小人物来展开。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是我们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他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且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但同时也被时代所束缚着。
小说的主角与学生看似接近,实则有着不小的距离,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理解文中父亲的形象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意味着理解那一代人,接近那个时代的生活,感受时代的变迁对人的影响。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们能跨越时代鸿沟,真正理解祖辈——他们的苦与泪、悲和喜。在新的时代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除了完成了基本的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之外,我设计了一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对父亲这一形象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有一定的思考,对关注时代变化、社会变迁。
二、案例片段描述
本次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整体把握,走近父亲——研读赏析,感受父亲——总结升华,理解父亲——贴近生活,回望父辈。其中前三个环节围绕着文本来进行,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父亲,心中能够形成一个父亲完整的形象,并且通过细致的赏析来理解父亲的行为,对那一代人有一定的认识。而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加入自己的思考,由文本到生活,真真正正感受生活中的人,自己的父辈,我们当下的人生。
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
问题: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这样做究竟值不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生1:我认为父亲会在想这一辈子真不值,我用了这么久的一段时间,可以说就是一生,换来的也只是一间房屋,台阶高一点而已,房子建成了好像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不值得啊。
生2:我觉得父亲他应该是认为值得的,他毕生的梦想就是盖一所台阶高的房子,现在他的梦想实现了,他看着完工的房子应该很高兴,不会觉得不值得。
生3:父亲虽然完成了盖房子的愿望,可是文中也提到了,父亲的身体也垮了,也许父亲以后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晚年会被病痛折磨。
生4:我觉得父亲应该会觉得值得,因为在他所在的农村,大家都认为房子台阶高地位就高,大家都在盖台阶高的房子,所以他的目标就是盖高台阶房子,他的人生价值就在这里,他实现了人生价值!
生5:父亲这一辈子如果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情,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师:刚刚这几位同学都说的很好,有同学认为父亲值得,有同学提到了一些疑问,都表明大家都很好地思考了,最后一个同学的发问很好,那大家觉得父亲可以有其他选择吗?
生1:应该可以吧,除了种地其他的事情有很多呀。比如做生意、打工等等其他的。
生2:我听人说以前户口政策的很严,农民是不能随便去其他地方的,父亲想干其他的是很困难的,他只能在家乡种地。
师:没错,我们理解人物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父亲那个年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除了种地他能做的事情真的不多,所以一间高台阶的房子才成了当时众多农民的人生梦想之一,当他们完成了这件事,他们的任务也完成了,所以我們要理解父亲,理解祖辈。
师:最后,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在我们这个时代,你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和父亲一样吗?
生1:我觉得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但是我觉得这样好像太普通了。
生2:当然和父亲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除了种地,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的,我想当作家。
生3:虽然不太可能,但是我想当明星!(学生反应强烈)
生4:我想学电脑,以后可以编程,设计游戏!(再次热烈回应)
师:大家的反应这么热烈,看来是有所共鸣了,可以看出大家的选择都和父亲迥然不同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条件,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虽然超越时代也是不应该变的,有同学知道吗:
生:父亲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吧,勤劳,努力,坚持不懈。
师:没错,很好,希望大家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坚守这一点,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
(结束)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学习,能够对书本提出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小说主题积极地进行多元化解读。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由对父亲形象分析进入更深层次的多元解读做的不够。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一学生因城乡、知识、阅历的差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应结合学生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作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