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开展超常教育的几十年中,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从多维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超常儿童的早期鉴别与培养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参考指标框架。一是既注重考查儿童的智力因素,更注重好奇心、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二是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也注重考查其问题解决能力;三是要求学生能做、能说、能写,具备领导力与自信心;四是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家教家风。
关键词超常儿童;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早培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7-0036-04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早期就对某些具有特殊潜能的超常儿童进行科学的鉴别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近年来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分布在人群中的超常儿童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无疑既给超常儿童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增加了甄别真正的超常儿童与“被超常儿童”“被超前学习儿童”的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早在1978年就开始开展超常儿童的早期鉴别与培养工作,几十年来从未间断。2010年,人大附中被北京市教委挂牌列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基地”(以下简称“早培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目前许多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我们还在追踪着他们的发展。超常儿童早期有哪些共性特质,我们在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过程中会采用哪些参考指标,又有哪些独特的经验与做法?笔者仅通过对“早培班”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回应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共同关切。
总体而言,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过程是一致的,即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因材施教的过程,而培养成果又会反哺鉴别与选拔工作。中科院心理所在超常儿童鉴别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一套科学的体系,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一直和中科院心理所有着紧密合作的基础。因此在“早培班”项目成立的最初几年,双方就已经就超常儿童的筛查工作开展合作,由两边的团队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1. 智商测试所占权重并不大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主要依靠智商测试来鉴别超常儿童。不可否认,我们在早期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时,会重视其在智力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在观察、记忆、理解、空间能力、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表现。但我们通过多年的追踪测试也发现,智商测试虽然相对容易操作,结果也相对稳定便于比较,但同一个学生初次测试和多次测试差异比较大,表明确实存在同一个孩子多次进行训练后表现超常的现象。由于近年来参与选拔的学生“被超常”的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仅靠智商测试对于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纯智商测试在我们的筛查中所占权重并不大,甚至我们只是在大面积的初筛中才会用到一些。
2. 好奇心、创造力、抗逆力等非智力因素占比逐渐加大
相较孩子在智商方面的表现,我们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抗逆力等素质,如果以权重来衡量,这几方面的表现至少要占到30%,甚至更多。那么这些个性特质如何在孩子早期被有效鉴别和发现呢?通过历年来对入学一年后的“早培班”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被问到对当初参与筛查的各个环节哪个印象最深刻时,他们几乎都会提到“团队合作、动手制作”项目。笔者仅以我校2018年的一道筛查题目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测试内容】
每4人组成一个团队,任务是在30分钟内,利用(且只能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搭建一个尽可能高和长的高架吊台,包括一个能够独自站立不与桌面粘接的主体高架结构,和一个尽可能长、有创意的吊台。吊台只能由拉锁拉着,不能與高架结构进行粘接。
【活动材料】
6根吸管、4张背胶标签纸、5根橡皮筋、2个纸杯、4根回形针。
【评分细则】
1.报告完成后高架吊台独自站立,保持平衡至少10秒钟。(10分)
2.测量从桌面到吊台最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每2cm得一分。(最多30分)
3.测量成功达到平衡的吊台的总长度(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每2cm得一分。(最多30分)
4.吊台的创意性。(10分)
5.团队合作。(20分)
总分100分。
【规则事项】
1.任务完成时间为30分钟,如学生提前完成可举手向教师报告,教师进行后续测量工作。
2.学生只可以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得将桌面和高架主体进行粘接、打洞穿插等连接动作。
3.吊台不能碰到桌子,且操作结束后吊台保持平衡至少10秒钟才能得分。
回想当时的测试现场,由于任务时间短,孩子们大脑中需要有一个高架吊台的概貌才能进行搭建,于是有的孩子就现场绘制设计草图,表现得非常严谨投入;由于平衡的吊台越高、越长得分就越高,孩子们都尽量想搭得更高、更长,这不仅需要细致耐心,更需要有高度的专注力以及掌控全局的能力,对小小年纪的孩子提出了极大挑战;因为时间有限,几乎所有小组都遇到了一些不顺利,团队协作表现好的在搭建接近临界状态时会有人保护,协调工作没有做好的小组则遭遇了失败重来的窘境;而任务结束后,孩子们完成的千姿百态的创意吊台,也是对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展示。
此外,纵观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团队中每个孩子的表现明显不同,尤其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远超出常人的抗逆力,而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年针对超常儿童开展的鉴别发现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测试,也是一个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的活动。正因如此,在每年的筛查测试中,我们都会精心设计,采用多角度、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立体式的考查,以便对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全面的发现与了解。
在多年的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实践中,我们既注重考查其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也看重其问题解决能力,且后者甚至可以占到30%左右的权重。
1. 借助挑战性内容考查学生新知识的提取与应用能力
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超常儿童的思维往往不受约束,创造新知识是他们身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为此在超常儿童早期鉴别工作中,我们除了考查学生在群体协作中的表现,也会尝试安排一些更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个别考查。这些考查的内容材料往往并非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没有直接关联,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归纳创造出新知识,并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考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对于我们设定的问题,绝大多数孩子都比较感兴趣,有的甚至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表现得高度专注、思维流畅,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经验,甚至具有独创性。有时我们也会将这类问题设计成要求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这时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否愿意倾听别人的建议、吸收别人的经验等,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特质。
此外,当前很多校外培训机构针对超常儿童筛查进行的培训无疑给学校正常的筛查工作带来了极大干扰,但我们在筛查过程中也发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适当难度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好地规避由于学生“被超常”而产生的干扰,获得比较理想和稳定的结果。
2. 借助PISA测试精髓考查学生关键领域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
笔者长期执教人大附中高中超常教育实验班,曾连续十年为实验班筛查工作命题,也多年负责学校的学科竞赛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及命题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那些能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问题往往容易激发这些超常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人大附中从2015年开始参加PISA测试,2018年3月又在国家测试中心、市(区)两级教委领导下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PISA测试。通过对PISA测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该测试主要聚焦于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素养的考查,同时在题目设置上具有注重知识应用及情境化处理,突出学生发现、解释和解决现实科学问题的特点,这和笔者的发现不谋而合。
为此,我们借鉴PISA测试的精髓,将其纳入对超常儿童的鉴别测试工作中。但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是年龄更小的少年儿童,因此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意把PISA测试的要点进行本土化处理;另一方面结合实证研究成果,使筛查所使用的内容素材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如我们测试的素材可以来自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但又并非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它们和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相结合,有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真实情境。同时,这些素材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对素材的学习发现问题,并经由加工获取的信息对问题进行解释和解决。
如在某一年的鉴别测试中,学校把科学家用来估测油分子大小的方法作为一个基本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编排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套简易的测量工具,由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据此作出分析判斷和解释计算。测试中我们发现:有些年龄大或年级高些的学生成绩并不好,反倒是有些年龄偏小但善于观察和深入思考且具有较好科学素养的学生表现突出。事后通过和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原来有些高年级学生受到课上所学方法及数学课外班练习题的干扰,直接将解题方法照搬过来,但由于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理解问题的要义,因此才会在测试中表现平平。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目前很多已经参加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赴美留学。据这些学生反映,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很扎实,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写作和表达上明显处于劣势。此外,通过与几所美国顶级高中的长期交流合作和比较研究,我们也发现,科学交流是美国科学教育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中国在超常儿童的发现培养方面比较注重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推导能力,而美国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或团队去探索尝试,即使是团队合作,也更注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借此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自信心。为此,我校在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能做还要能说、能写,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领导力与自信心的考查培养,这些在测试中大概占到10%左右的权重。
早在2011年9月开始,我校就在早培班七年级的研修课程里设置了探究性小课题,从八年级开始尝试和大学及科研院所对接,让学生利用研修课时间进行真实的科研实践,同时全过程都要求学生能做、能写、能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由于研修课被列入平时的课表,因此除了周末平时也有固定时间保证,使得科研实践得以顺利进行。据统计,学生在校外实验室的次数最多可以达到每学期33次,平均每周两次左右,有的课题研究甚至要持续一年或几年时间。
课题研究期间,校内导师要同时联系学生和校外的院士/教授导师,并且按相关领域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每两周一次把各组集中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流提问,每人都要总结并做口头汇报。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安排一次正规的课题答辩,学生要写论文,做PPT汇报,期间会有由校外导师组成的专家团进行评议。正是由于参加了这样的科研实践活动,目前我校七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都有研究报告在国内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
基于对实践的反思,我们也将超常人才的培养经验引入对超常儿童的筛选过程中。如在一年一度的筛查工作中,我们会通过精心设计安排,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动脑、制作探究方面的活动。活动通常由几人配合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动手能力、快速准确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成为我们重点考查的指标。此外,由于口头表达环节时间比较紧张,我们还会安排特定的领导力考查环节,以及一定的主题班会时间,给所有孩子口头表达的机会,以便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进一步观察。
一直以来,人大附中都非常注重对超常儿童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并开设了名著阅读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看到了名著阅读给学生带来的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们身上既有外在的才气,更有一种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灵性,而学生这方面的积累会折射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中。因此,我们在超常儿童的筛查工作当中,也十分注意考查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情况。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目前这部分内容权重相对固定,占到25%以上。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家教家风会为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尤其对于超常儿童而言,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现特殊,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家庭教育不当,那么最后或者会“泯然众人矣”,或者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目前不乏这样的先例。因此,我们在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发现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其家庭教育和家风情况的考察,特别是进入后期的小范围筛查阶段时,往往会直接和学生及其家长见面,了解孩子这方面的状况。考察内容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育儿理念、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对某些问题的见解等,交谈范围很广,话题也不确定,其间还注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的个性特质和家庭教育因素往往能够比较生动地表现出来。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具有超常儿童特质的孩子往往来自家风正、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好的家庭;也有孩子尽管家庭教育条件不太好,却具有明显的超常儿童特点,而他们的家风也基本不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家教家风因素不好用分数衡量,也不在我们的鉴别中占固定权重,但却十分重要,有时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在筛查的某些环节发现孩子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再面对面了解时,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从而为最后的取舍提供可靠依据。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上述几方面考查指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就会有失偏颇;同时这些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实践中,这些方面的素质在一个超常儿童身上往往有交集,有的孩子整体表现都很突出固然令人兴奋;更多的孩子则是整体表现均衡,有两到三方面比较突出,这同样带给我们惊喜。所以,我们对超常儿童的筛查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相信经过科学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日臻完善。归根到底,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为他们未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超常儿童发现与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踏上创新人才培养新征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1).
[2] 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M].华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陶西平.超常教育琐谈[J].中小学管理,2018,(8).
[5] 刘嘉.大变革时代下,如何重新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8,(8).
[6] 褚宏启.英才教育势在必行[J].中小学管理,2018,(8).
[7] 高江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J].中国德育,2016,(11).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DHA15033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超常儿童;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人大附中早培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7-0036-04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早期就对某些具有特殊潜能的超常儿童进行科学的鉴别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近年来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分布在人群中的超常儿童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无疑既给超常儿童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增加了甄别真正的超常儿童与“被超常儿童”“被超前学习儿童”的难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早在1978年就开始开展超常儿童的早期鉴别与培养工作,几十年来从未间断。2010年,人大附中被北京市教委挂牌列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项目基地”(以下简称“早培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目前许多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我们还在追踪着他们的发展。超常儿童早期有哪些共性特质,我们在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过程中会采用哪些参考指标,又有哪些独特的经验与做法?笔者仅通过对“早培班”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回应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共同关切。
一、既注重考查儿童的智力因素,更注重好奇心、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
总体而言,人大附中对超常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养过程是一致的,即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因材施教的过程,而培养成果又会反哺鉴别与选拔工作。中科院心理所在超常儿童鉴别方面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和一套科学的体系,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一直和中科院心理所有着紧密合作的基础。因此在“早培班”项目成立的最初几年,双方就已经就超常儿童的筛查工作开展合作,由两边的团队共同完成这项工作。
1. 智商测试所占权重并不大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主要依靠智商测试来鉴别超常儿童。不可否认,我们在早期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时,会重视其在智力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在观察、记忆、理解、空间能力、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表现。但我们通过多年的追踪测试也发现,智商测试虽然相对容易操作,结果也相对稳定便于比较,但同一个学生初次测试和多次测试差异比较大,表明确实存在同一个孩子多次进行训练后表现超常的现象。由于近年来参与选拔的学生“被超常”的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仅靠智商测试对于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具有一定局限性。基于此,纯智商测试在我们的筛查中所占权重并不大,甚至我们只是在大面积的初筛中才会用到一些。
2. 好奇心、创造力、抗逆力等非智力因素占比逐渐加大
相较孩子在智商方面的表现,我们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抗逆力等素质,如果以权重来衡量,这几方面的表现至少要占到30%,甚至更多。那么这些个性特质如何在孩子早期被有效鉴别和发现呢?通过历年来对入学一年后的“早培班”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被问到对当初参与筛查的各个环节哪个印象最深刻时,他们几乎都会提到“团队合作、动手制作”项目。笔者仅以我校2018年的一道筛查题目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高架吊台
【测试内容】
每4人组成一个团队,任务是在30分钟内,利用(且只能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搭建一个尽可能高和长的高架吊台,包括一个能够独自站立不与桌面粘接的主体高架结构,和一个尽可能长、有创意的吊台。吊台只能由拉锁拉着,不能與高架结构进行粘接。
【活动材料】
6根吸管、4张背胶标签纸、5根橡皮筋、2个纸杯、4根回形针。
【评分细则】
1.报告完成后高架吊台独自站立,保持平衡至少10秒钟。(10分)
2.测量从桌面到吊台最低点位置的垂直距离,每2cm得一分。(最多30分)
3.测量成功达到平衡的吊台的总长度(两端之间的直线距离),每2cm得一分。(最多30分)
4.吊台的创意性。(10分)
5.团队合作。(20分)
总分100分。
【规则事项】
1.任务完成时间为30分钟,如学生提前完成可举手向教师报告,教师进行后续测量工作。
2.学生只可以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得将桌面和高架主体进行粘接、打洞穿插等连接动作。
3.吊台不能碰到桌子,且操作结束后吊台保持平衡至少10秒钟才能得分。
回想当时的测试现场,由于任务时间短,孩子们大脑中需要有一个高架吊台的概貌才能进行搭建,于是有的孩子就现场绘制设计草图,表现得非常严谨投入;由于平衡的吊台越高、越长得分就越高,孩子们都尽量想搭得更高、更长,这不仅需要细致耐心,更需要有高度的专注力以及掌控全局的能力,对小小年纪的孩子提出了极大挑战;因为时间有限,几乎所有小组都遇到了一些不顺利,团队协作表现好的在搭建接近临界状态时会有人保护,协调工作没有做好的小组则遭遇了失败重来的窘境;而任务结束后,孩子们完成的千姿百态的创意吊台,也是对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展示。
此外,纵观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团队中每个孩子的表现明显不同,尤其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杰出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有远超出常人的抗逆力,而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年针对超常儿童开展的鉴别发现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测试,也是一个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的活动。正因如此,在每年的筛查测试中,我们都会精心设计,采用多角度、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立体式的考查,以便对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全面的发现与了解。
二、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又注重考查其问题解决能力
在多年的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实践中,我们既注重考查其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也看重其问题解决能力,且后者甚至可以占到30%左右的权重。
1. 借助挑战性内容考查学生新知识的提取与应用能力
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超常儿童的思维往往不受约束,创造新知识是他们身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为此在超常儿童早期鉴别工作中,我们除了考查学生在群体协作中的表现,也会尝试安排一些更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个别考查。这些考查的内容材料往往并非某一学科的知识,也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没有直接关联,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学习归纳创造出新知识,并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考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对于我们设定的问题,绝大多数孩子都比较感兴趣,有的甚至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表现得高度专注、思维流畅,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经验,甚至具有独创性。有时我们也会将这类问题设计成要求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这时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否愿意倾听别人的建议、吸收别人的经验等,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特质。
此外,当前很多校外培训机构针对超常儿童筛查进行的培训无疑给学校正常的筛查工作带来了极大干扰,但我们在筛查过程中也发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适当难度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较好地规避由于学生“被超常”而产生的干扰,获得比较理想和稳定的结果。
2. 借助PISA测试精髓考查学生关键领域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
笔者长期执教人大附中高中超常教育实验班,曾连续十年为实验班筛查工作命题,也多年负责学校的学科竞赛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及命题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那些能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问题往往容易激发这些超常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人大附中从2015年开始参加PISA测试,2018年3月又在国家测试中心、市(区)两级教委领导下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PISA测试。通过对PISA测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该测试主要聚焦于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素养的考查,同时在题目设置上具有注重知识应用及情境化处理,突出学生发现、解释和解决现实科学问题的特点,这和笔者的发现不谋而合。
为此,我们借鉴PISA测试的精髓,将其纳入对超常儿童的鉴别测试工作中。但考虑到我们面对的是年龄更小的少年儿童,因此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意把PISA测试的要点进行本土化处理;另一方面结合实证研究成果,使筛查所使用的内容素材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如我们测试的素材可以来自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但又并非某一具体学科的知识,它们和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相结合,有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真实情境。同时,这些素材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素养和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通过对素材的学习发现问题,并经由加工获取的信息对问题进行解释和解决。
如在某一年的鉴别测试中,学校把科学家用来估测油分子大小的方法作为一个基本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编排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还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套简易的测量工具,由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据此作出分析判斷和解释计算。测试中我们发现:有些年龄大或年级高些的学生成绩并不好,反倒是有些年龄偏小但善于观察和深入思考且具有较好科学素养的学生表现突出。事后通过和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原来有些高年级学生受到课上所学方法及数学课外班练习题的干扰,直接将解题方法照搬过来,但由于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理解问题的要义,因此才会在测试中表现平平。
三、要求学生能做、能说、能写,具备领导力与自信心
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学生目前很多已经参加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赴美留学。据这些学生反映,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很扎实,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写作和表达上明显处于劣势。此外,通过与几所美国顶级高中的长期交流合作和比较研究,我们也发现,科学交流是美国科学教育非常看重的一部分。中国在超常儿童的发现培养方面比较注重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推导能力,而美国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或团队去探索尝试,即使是团队合作,也更注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借此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自信心。为此,我校在超常儿童鉴别与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能做还要能说、能写,并且非常注重对学生领导力与自信心的考查培养,这些在测试中大概占到10%左右的权重。
早在2011年9月开始,我校就在早培班七年级的研修课程里设置了探究性小课题,从八年级开始尝试和大学及科研院所对接,让学生利用研修课时间进行真实的科研实践,同时全过程都要求学生能做、能写、能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由于研修课被列入平时的课表,因此除了周末平时也有固定时间保证,使得科研实践得以顺利进行。据统计,学生在校外实验室的次数最多可以达到每学期33次,平均每周两次左右,有的课题研究甚至要持续一年或几年时间。
课题研究期间,校内导师要同时联系学生和校外的院士/教授导师,并且按相关领域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每两周一次把各组集中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流提问,每人都要总结并做口头汇报。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安排一次正规的课题答辩,学生要写论文,做PPT汇报,期间会有由校外导师组成的专家团进行评议。正是由于参加了这样的科研实践活动,目前我校七年级到十二年级学生都有研究报告在国内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
基于对实践的反思,我们也将超常人才的培养经验引入对超常儿童的筛选过程中。如在一年一度的筛查工作中,我们会通过精心设计安排,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动脑、制作探究方面的活动。活动通常由几人配合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动手能力、快速准确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成为我们重点考查的指标。此外,由于口头表达环节时间比较紧张,我们还会安排特定的领导力考查环节,以及一定的主题班会时间,给所有孩子口头表达的机会,以便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进一步观察。
四、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对学生家教家风的考察
一直以来,人大附中都非常注重对超常儿童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并开设了名著阅读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看到了名著阅读给学生带来的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们身上既有外在的才气,更有一种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灵性,而学生这方面的积累会折射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中。因此,我们在超常儿童的筛查工作当中,也十分注意考查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情况。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目前这部分内容权重相对固定,占到25%以上。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家教家风会为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尤其对于超常儿童而言,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现特殊,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家庭教育不当,那么最后或者会“泯然众人矣”,或者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目前不乏这样的先例。因此,我们在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发现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其家庭教育和家风情况的考察,特别是进入后期的小范围筛查阶段时,往往会直接和学生及其家长见面,了解孩子这方面的状况。考察内容包括家长的教育理念、育儿理念、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对某些问题的见解等,交谈范围很广,话题也不确定,其间还注重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孩子的个性特质和家庭教育因素往往能够比较生动地表现出来。
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具有超常儿童特质的孩子往往来自家风正、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好的家庭;也有孩子尽管家庭教育条件不太好,却具有明显的超常儿童特点,而他们的家风也基本不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家教家风因素不好用分数衡量,也不在我们的鉴别中占固定权重,但却十分重要,有时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在筛查的某些环节发现孩子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再面对面了解时,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从而为最后的取舍提供可靠依据。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上述几方面考查指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就会有失偏颇;同时这些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实践中,这些方面的素质在一个超常儿童身上往往有交集,有的孩子整体表现都很突出固然令人兴奋;更多的孩子则是整体表现均衡,有两到三方面比较突出,这同样带给我们惊喜。所以,我们对超常儿童的筛查不能求全责备,而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相信经过科学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日臻完善。归根到底,鉴别和发现超常儿童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为他们未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超常儿童发现与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踏上创新人才培养新征程[J].创新人才教育,2017,(1).
[2] 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M].华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陶西平.超常教育琐谈[J].中小学管理,2018,(8).
[5] 刘嘉.大变革时代下,如何重新定义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8,(8).
[6] 褚宏启.英才教育势在必行[J].中小学管理,2018,(8).
[7] 高江涛.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J].中国德育,2016,(11).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DHA15033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