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命题,中国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在大陆地区,这一命题被广泛关注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实这项工程的实践从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延安评剧改革、上海越剧改良等实质上已经在进行戏曲表演现代化的过渡。人们将西方戏剧一百年来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短时期内吸纳进中国戏剧的表演,更是有杰出艺术家发现并指出中国话剧表演和戏曲表演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即话剧表演的长期非审美化和戏曲的长期非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现代化的命题虽未正式提出,却已经清楚地存在于戏剧界。
一、上海淮剧现代化的探索
中国古典戏曲是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农业社会文明的必然结果。农业社会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社会生产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诸多特征。首先农业文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诸多影响,这对戏曲有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地域产生的戏曲特征就不同,安徽地区多雨,故此有黄梅戏;陕西地区高山高原,地域辽阔,故此有秦腔一说。可以说,农业文明是对自然的初步改造,古典戏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外在体现。其次,农业文明所辐射出的价值体系和文明框架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制度、教育等,因此古典戏曲当中也蕴含了这一类文明所涵盖的功能,如许多古典戏曲中就有劝人向善、要求人遵守制度等。总之,古典戏曲从一开始就和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分不开。因此,在做现代化的探索时,人们不能忽略这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都市文明逐步取代农业文明,有人把现代文明生态下的古典戏曲称之为“都市戏曲”,其实反映了古典戏曲的当代困境。
众所周知,“都市戏曲”并不意味着戏曲不愿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其实,农民和都市观众一样不喜欢粗糙简陋的艺术,大量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传统戏曲剧目内容已然落后于当代的农村,最基层的民众其实内心也需要获得艺术的精神满足。人们可以这样理解“都市戏曲”,它是以都市文明为主导的文明生态环境下的一种戏曲存在方式或者状态。
“都市戏曲”引领的戏曲现代化变革主张戏曲表演要敢于突破,敢于运用先进的观念和手段,概而言之就是需要从业者有现代意识,真正发现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和需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不能丢失传统留下的财富。面对传统,主张“保持原貌”的企图是无法实现的,中国戏曲表演的发展轨迹上,从来都不曾保持原貌,但是在大胆创新之时,不能违背艺术的一般规律,需要找到更为妥帖的对传统的继承方式。中国戏曲表演的传统来自两方面:古典戏曲和传统地方戏。古典戏曲是指近代地方戏形成之前的中国戏曲,包括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传统地方戏其实包括了京剧和地方戏,具体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京剧和地方戏。但是在今天谈论传统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谈论传统地方戏的某一階段,其实传统地方戏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
中国古典戏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也是古典文明最灿烂的明珠之一,古典戏曲当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种类,涵盖了诸多领域。可以说戏曲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交叉艺术门类,包括文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内容。例如,越剧《红楼梦》就是如此。它的台词十分精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非常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它的创作方式和表演特征又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人们全方位地研究古典戏曲,总是像在大海中寻宝一样,时不时地在沙滩上捡到几枚精美的贝壳。上海淮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综合性,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必须考虑到这些丰富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通过不同现代形式的衬托来打造现代的有血有肉的“都市戏曲”。
二、现代必以传统为前提
在传统地方戏方面,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戏曲艺术有着全方位的渗透,不仅造成了各地方戏曲题材、声腔、形体、舞美的各不相同,同时也微妙地影响了各地方戏曲风貌、品格上的各异其趣。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剧种,在不同的流传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气质。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而不加区分地企图将该剧种的所有特质加于同一部作品的表演中都是偏頗的举动。在当代戏曲表演中,面对传统地方戏,既不能简单人为地让不同剧种趋同,也不可囿于地方意识失去全局眼光,须考察该剧种的来源环境,抓住剧种最本源的气韵;其次要结合剧种当下的生存环境、地域特征,使地方戏在保留地域特质的同时具有时代意味。
“都市戏曲”探索刚刚起步,已经引起戏剧界、学术界的关注,这为重振中国戏剧提供了一条道路,这种理论刚提出时也带来过争论,但标签不代表实质,“都市戏曲”鼓励实践、鼓励探索,这是今后戏曲表演的关键所在。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有限公司)
一、上海淮剧现代化的探索
中国古典戏曲是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农业社会文明的必然结果。农业社会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社会生产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诸多特征。首先农业文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诸多影响,这对戏曲有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地域产生的戏曲特征就不同,安徽地区多雨,故此有黄梅戏;陕西地区高山高原,地域辽阔,故此有秦腔一说。可以说,农业文明是对自然的初步改造,古典戏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外在体现。其次,农业文明所辐射出的价值体系和文明框架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制度、教育等,因此古典戏曲当中也蕴含了这一类文明所涵盖的功能,如许多古典戏曲中就有劝人向善、要求人遵守制度等。总之,古典戏曲从一开始就和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分不开。因此,在做现代化的探索时,人们不能忽略这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都市文明逐步取代农业文明,有人把现代文明生态下的古典戏曲称之为“都市戏曲”,其实反映了古典戏曲的当代困境。
众所周知,“都市戏曲”并不意味着戏曲不愿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其实,农民和都市观众一样不喜欢粗糙简陋的艺术,大量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传统戏曲剧目内容已然落后于当代的农村,最基层的民众其实内心也需要获得艺术的精神满足。人们可以这样理解“都市戏曲”,它是以都市文明为主导的文明生态环境下的一种戏曲存在方式或者状态。
“都市戏曲”引领的戏曲现代化变革主张戏曲表演要敢于突破,敢于运用先进的观念和手段,概而言之就是需要从业者有现代意识,真正发现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和需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不能丢失传统留下的财富。面对传统,主张“保持原貌”的企图是无法实现的,中国戏曲表演的发展轨迹上,从来都不曾保持原貌,但是在大胆创新之时,不能违背艺术的一般规律,需要找到更为妥帖的对传统的继承方式。中国戏曲表演的传统来自两方面:古典戏曲和传统地方戏。古典戏曲是指近代地方戏形成之前的中国戏曲,包括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传统地方戏其实包括了京剧和地方戏,具体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京剧和地方戏。但是在今天谈论传统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谈论传统地方戏的某一階段,其实传统地方戏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
中国古典戏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也是古典文明最灿烂的明珠之一,古典戏曲当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种类,涵盖了诸多领域。可以说戏曲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交叉艺术门类,包括文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内容。例如,越剧《红楼梦》就是如此。它的台词十分精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非常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它的创作方式和表演特征又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人们全方位地研究古典戏曲,总是像在大海中寻宝一样,时不时地在沙滩上捡到几枚精美的贝壳。上海淮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综合性,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必须考虑到这些丰富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通过不同现代形式的衬托来打造现代的有血有肉的“都市戏曲”。
二、现代必以传统为前提
在传统地方戏方面,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戏曲艺术有着全方位的渗透,不仅造成了各地方戏曲题材、声腔、形体、舞美的各不相同,同时也微妙地影响了各地方戏曲风貌、品格上的各异其趣。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剧种,在不同的流传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气质。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而不加区分地企图将该剧种的所有特质加于同一部作品的表演中都是偏頗的举动。在当代戏曲表演中,面对传统地方戏,既不能简单人为地让不同剧种趋同,也不可囿于地方意识失去全局眼光,须考察该剧种的来源环境,抓住剧种最本源的气韵;其次要结合剧种当下的生存环境、地域特征,使地方戏在保留地域特质的同时具有时代意味。
“都市戏曲”探索刚刚起步,已经引起戏剧界、学术界的关注,这为重振中国戏剧提供了一条道路,这种理论刚提出时也带来过争论,但标签不代表实质,“都市戏曲”鼓励实践、鼓励探索,这是今后戏曲表演的关键所在。
(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