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媒体的概念至今仍然没有被学界正式提出。然而,关于全媒体的实践已经走了前头。广州日报、烟台日报等一批报业集团的“全媒体”经营尝试已经拉开了全媒体应用的序幕;而《非诚勿扰》和《贫民富豪》全媒体出版的成功,也昭示了全媒体可观的前景。
关键词 多渠道 资源整合 媒介使用偏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1 全媒体的含义
一般认为,“全”包含“所有”的意思,全媒体,也就是“所有的媒体”。媒体包含内容和渠道两方面的要素,全媒体同样应该包含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
“对全媒体流程的认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所有的信息应该面向所有渠道,二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三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而形成的媒体新形态。”这种说法强调的是多渠道、全覆盖和平台中心化。当前所建立的全媒体平台基本都是通过以某一现有媒体为核心。把信息通过现有的多种媒介、以不同的制式传播,是现阶段全媒体主要的含义。
2 特征一:过剩渠道资源整合大于内容资源整合
相比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当前时代的媒介渠道已经变得极为的丰富。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这些都为信息的畅顺传播提供了渠道保障。在只拥有报纸的年代,因为当时的内容相对丰富而传播渠道相对奇缺,渠道霸权远大于内容霸权。
渠道优势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国省级卫视在九十年代的上星潮。山东电视台在1994年成为国内第二家上星的省级电视台,在之后的8年内,因为其拥有的观众资源优势,其收视率一度紧追央视一套,广告收入也一度达到央视的一半。而随着各大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开始成为主旋律,山东卫视也因为丢失了渠道优势而在竞争中“急流勇退”。“副省级城市上星证明我们现在不是渠道稀缺的时代,而是渠道相对饱和过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渠道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体制上、盈利模式上、社会影响力方面所一贯依靠的那种渠道霸权来获取市场资源、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非基础性影响阶段。”
渠道过剩趋势与其增加成本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做同等质量的节目费用相比之前成本有所提高,而渠道的成本却在下降。“几何级数增长的传输渠道并不要求传输硬件的几何级数增长”。“渠道和内容都将有可能成为媒体竞争中的有利筹码,并在崇尚等价、自由交换的市场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交换主体媒体拥有者 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当渠道过剩、内容稀缺时,整合过剩的渠道来传递有限的内容资源便成为了一种优化传播效果、扩大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全媒体正是在渠道相对于资源过剩的情况下,整合渠道资源,合理配置内容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3 特征二:打破媒介使用偏向
特定的人群有着其独特的媒体接触习惯,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全部网民的比例超过65%;大专以下学历网民的比例也高达69%。特定的媒体形态将整个受众群划分为若干个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体主要接受来自某一类媒介的信息。这样,不同的群体间就产生了媒介使用偏向,而不同媒介的内容倾向,又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到达率。
这也是媒介渠道增多的结果,“在传播通道规模扩张和大量堆积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传播管制的力度和效能会有一个平均化的递减;而过去我们引以为最有价值的版面和时段等等都会因为其大量“过剩”而变得价值打折。”因为媒介渠道的增多以及群体划分,相对比以前,同等媒介渠道数量的传播,其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全媒体通过在各种形态媒体上的信息发布,便能打破媒介使用偏向带来的副作用。媒介使用偏向导致的内容接触的偏向未必是受众自身的兴趣使然,而是由于媒介的内容倾向,《贫民富豪》的全媒体出版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没有看书习惯的青年网民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贫民富豪》不感兴趣,而只是互联网上没有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全媒体出版,互联网、报纸、图书甚至手机终端,都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媒介渠道。
4 特征三:管理技术与个人技术的高要求
全媒体平台操作往往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媒介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宁波网在去年11月底,在集团内部公开竞聘的10名“全媒体”记者配有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等多种设备,同时要求他们具备平面新闻、图片拍摄以及视频拍摄制作的技能。这对于现阶段的从业者而言,有了更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者而言,信息的渠道分配和共享则是需要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尹明华.全媒体流程中的价值追求.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6.
[2] 喻国明.过剩时代,如何抢占传媒竞争的制高点.南方电视学刊,2004.6.
[3] 胡正荣,沈东.西方媒介产业走势:从渠道到内容.国际新闻界,2007:6.
[4] 何蓓蕾.内容与渠道重新组合的力量.新闻传播,2005.10.
[5] 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6] Innis,H. A.(1951)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Toronto.
[7] 喻国明.渠道霸权的终结.青年记者,2005.10.
关键词 多渠道 资源整合 媒介使用偏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1 全媒体的含义
一般认为,“全”包含“所有”的意思,全媒体,也就是“所有的媒体”。媒体包含内容和渠道两方面的要素,全媒体同样应该包含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
“对全媒体流程的认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所有的信息应该面向所有渠道,二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三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而形成的媒体新形态。”这种说法强调的是多渠道、全覆盖和平台中心化。当前所建立的全媒体平台基本都是通过以某一现有媒体为核心。把信息通过现有的多种媒介、以不同的制式传播,是现阶段全媒体主要的含义。
2 特征一:过剩渠道资源整合大于内容资源整合
相比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当前时代的媒介渠道已经变得极为的丰富。互联网以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这些都为信息的畅顺传播提供了渠道保障。在只拥有报纸的年代,因为当时的内容相对丰富而传播渠道相对奇缺,渠道霸权远大于内容霸权。
渠道优势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国省级卫视在九十年代的上星潮。山东电视台在1994年成为国内第二家上星的省级电视台,在之后的8年内,因为其拥有的观众资源优势,其收视率一度紧追央视一套,广告收入也一度达到央视的一半。而随着各大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开始成为主旋律,山东卫视也因为丢失了渠道优势而在竞争中“急流勇退”。“副省级城市上星证明我们现在不是渠道稀缺的时代,而是渠道相对饱和过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渠道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体制上、盈利模式上、社会影响力方面所一贯依靠的那种渠道霸权来获取市场资源、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非基础性影响阶段。”
渠道过剩趋势与其增加成本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做同等质量的节目费用相比之前成本有所提高,而渠道的成本却在下降。“几何级数增长的传输渠道并不要求传输硬件的几何级数增长”。“渠道和内容都将有可能成为媒体竞争中的有利筹码,并在崇尚等价、自由交换的市场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助交换主体媒体拥有者 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当渠道过剩、内容稀缺时,整合过剩的渠道来传递有限的内容资源便成为了一种优化传播效果、扩大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全媒体正是在渠道相对于资源过剩的情况下,整合渠道资源,合理配置内容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3 特征二:打破媒介使用偏向
特定的人群有着其独特的媒体接触习惯,我国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全部网民的比例超过65%;大专以下学历网民的比例也高达69%。特定的媒体形态将整个受众群划分为若干个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体主要接受来自某一类媒介的信息。这样,不同的群体间就产生了媒介使用偏向,而不同媒介的内容倾向,又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到达率。
这也是媒介渠道增多的结果,“在传播通道规模扩张和大量堆积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传播管制的力度和效能会有一个平均化的递减;而过去我们引以为最有价值的版面和时段等等都会因为其大量“过剩”而变得价值打折。”因为媒介渠道的增多以及群体划分,相对比以前,同等媒介渠道数量的传播,其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全媒体通过在各种形态媒体上的信息发布,便能打破媒介使用偏向带来的副作用。媒介使用偏向导致的内容接触的偏向未必是受众自身的兴趣使然,而是由于媒介的内容倾向,《贫民富豪》的全媒体出版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没有看书习惯的青年网民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贫民富豪》不感兴趣,而只是互联网上没有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全媒体出版,互联网、报纸、图书甚至手机终端,都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媒介渠道。
4 特征三:管理技术与个人技术的高要求
全媒体平台操作往往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媒介从业者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宁波网在去年11月底,在集团内部公开竞聘的10名“全媒体”记者配有笔记本电脑、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等多种设备,同时要求他们具备平面新闻、图片拍摄以及视频拍摄制作的技能。这对于现阶段的从业者而言,有了更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对于管理者而言,信息的渠道分配和共享则是需要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尹明华.全媒体流程中的价值追求.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6.
[2] 喻国明.过剩时代,如何抢占传媒竞争的制高点.南方电视学刊,2004.6.
[3] 胡正荣,沈东.西方媒介产业走势:从渠道到内容.国际新闻界,2007:6.
[4] 何蓓蕾.内容与渠道重新组合的力量.新闻传播,2005.10.
[5] 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6] Innis,H. A.(1951)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Toronto.
[7] 喻国明.渠道霸权的终结.青年记者,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