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国民生态文明素质并没有显著提高,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对生態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的发展活动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好地为人民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可借鉴其他国家为整改环境实行的各种措施手段与颁布的各项法律条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日本
作者简介
佟欣,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爱民,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一、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缘起及举措
(一)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缘起
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帮助国民度过粮食危机,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也跃升为世界第二,虽然经济迅速发展给日本带来一片繁荣景象,但日本国民素质还未得到明显提高,大街小巷垃圾随意丢弃,如将厨余垃圾扔进下水道导致污水处理部门效率降低、随手扔碎玻璃导致许多环卫工人作业时划伤手臂等。[1]日本国民享受着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喜悦,却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乱丢乱弃,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病毒也随之而来,各种疾病开始侵袭人们的身体,如“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病”。[2]如今,每当我们走在日本街道时,都能看到垃圾分类处理箱,日本群众也不再如往昔随手乱丢垃圾,反而是当看到垃圾会拾起扔进垃圾箱,见到不文明现象会加以制止,日本人民患病概率也有所降低,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发生以上改变是因为日本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究其根本是日本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日本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1963年以前,日本将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上日程,1963年后,在首府设立“公害对策推进联络协议会”,用以协调各省的环保工作,1967年,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明确规定:“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生活环境质量是国家基本责任。”[3]1970年7月,设立“中央公害等调查委员会”,是总理府的直属机关,专门解决生态环境处理纠纷,1971年7月,根据《环境厅设置法》,日本环境厅正式成立,1994年,为强化环境管理体制制定了《环境基本法》,2001年1月,环境厅正式升格为环境省,2005年10月,环境省设立了地方环境事务所。环境省以“一贯性消减环境负荷、向上流对策扩大”为主旨,以“制定和监督执行生态环境政策、计划制定生态环境标准[4];组织协调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贯彻执行监督生态环境法规、指导和推动各省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中保护工作”为职能。环境省的设立,强化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综合生态环境政策的管理力度,实现了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统一管理。2006年,日本政府开始修订教育法,鼓励国民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希望国民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此外,日本形成了废物循环、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措施,命令地方环境事务所监督地方政府执法,促进废物循环、合理利用;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制定自然公约、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等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相关条约。
(二)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行动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只有环境理念扎根于每个国民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由此出发,日本学校根据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实施过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重在体验和理解,使学生明白良好环境对其生活学习娱乐的便捷性、舒适性,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活品质、身体健康的危害。1964年,日本政府成立“东京都市中小学公益对策研究会”,1967年,设立“国家中小学公益对策研究会”,1968年,文部省修订了小学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小学生对生态文明、生命健康问题的理解和感悟[5]。例如,1—2年级时,学校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态环境的机会,鼓励学生种植物、养动物,关注动植物的变化过程以及身边环境不同对动植物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3—4年级时,学校教给学生处理废弃饮料瓶、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技能;5—6年级时,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解教育,让学生切身接触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帮助其养成节约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出行的生活习惯。为使生态文明教育达到最佳水平,1998年,日本文省部修订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规定要结合学校、儿童实际,进行个别指导、分组指导、反复指导相结合,确保儿童学习内容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另外对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例如,随着东条町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劣,位于东条町的东条河污染严重,鱼的数量、种类骤减。因此,2000年,冰库县加东郡东条小学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生机勃勃的东条河”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活动,通过观察、提问等方法,探究东条河受污染的原因,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帮助不同年龄段学生感受生态环境于自身而言的关系,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6]
日本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指出,要从认知、态度、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首先,学生要有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生态问题的能力,如不合理的垃圾箱摆放位置、不明显的垃圾分类标识、随意扔生活垃圾、排放严重污染空气的汽车等。其次,学生要有改变周围生态环境的想法。最后,学生要有改变的行动。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互为依托,缺一不可。日本为提高青少年生态文明保护的意识,强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使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得到推广,进而加深青少年对其的理解,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许多青少年教育组织机构,如“青年娱乐中心”“少年自然之家”“青年之家”。这些组织机构定期举行活动,开展系列课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生态保护相关知识,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想信念,促使其加入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组织中。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熏染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更能使其懂得如何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从何处开始,如何身体力行地将所学付诸实践。不得不说,青少年组织机构的生态文明教育对日本环境的改善帮助良多。[7] 从日本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生的生长是符合规律的。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扎根于实际。在学校和青少年组织机构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推广下,日本人民都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对生活便利、身体健康、下一代素质教育的帮助,自发组织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环境保护家喻户晓,人人躬行实践。同时,大批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利用空余时间和可支配费用印发宣传海报,普及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于是,特色鲜明的生态体验学校、自然保护学校应运而生,开展系列丰富而精彩的活动。随着群众力量的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加入,人们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范畴内进一步深化。
二、启示
(一)提高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
政府的组织和推进是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的助推器,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活动中心,这些建设在大多数学生生活经历中是不曾出现的新奇事物,凭借学生的新奇感,教师要抓住教育最佳时机,给学生讲授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或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使其自发感悟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日本政府在二战后较早发现本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漏洞,制定较为完善的实施条例,颁布系列法规作为保障。[8]参考日本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尽管党和国家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比较重视,但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上看,这种重视程度还不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也不够充分,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但没有顶层成熟理念的指导,这种教育很难发挥最优质效果。我国政府从宏观层面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具体的实施过程、方法、理论依据还需补充。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公益性教育,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大力支持,培养高级精深专业人才为生态文明教育作指引。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好的完善,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所以我们才需要做好当下,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添砖加瓦,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制定生态管理政策
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生应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能在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我国而言,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够深入,缺少专业教材和教师。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相关知识,积极参加与此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研讨探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展示给学生;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传播速度,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授,帮助人们在实际行为中改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社区工作者而言,首先是以身作则,其次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熏陶身边居民以正确的方式生活。
科学有效及时的生态管理政策可在教育的基础上给人们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挥平台。在日本,从环境厅颁布的《环境保护恳谈报告》到政府颁布的《环境基本计划》,都充分体现了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与重视。鉴于此,我们也要提高生态管理相关机构的地位和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治理政策,科学合理地引导企业、组织、家庭、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形成教育主阵地
日本中小学为更好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分年级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不仅激发了日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其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在学校教育的体制中,我们也可分层次、分年龄实施不同种类教育方案。日本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专门的自然学校,有专业老师结合专门教材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版有关生态文明的专业教材,导致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缓慢。因此,应快速出台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书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知识。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生、教师的影响犹如企业文化对负责人与员工的影响,二者是相互影响、双向促进的关系。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使学生在走路时、玩耍时、吃饭时潜移默化地被改變,将生态文明深入学生内心世界。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国家要求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生态环境教育专业相关课程,以环境部、教育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宗旨,各校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合理分配课程时间,教师再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在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动画、影片等宣传生态文明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其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理解。除中小学外,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政府与各高校联合,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请相关专家开设系列讲座,以期望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快速正确树立起来。如广西大学成立农业资源与保护、生态学、环境工程专业,西南大学成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等专业,有的高校还成立了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机构。
(四)提高教育技术与完善立法两不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护环境不能只靠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也需要技术的辅助支撑。在日本,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到校外实地考察生态环境质量,并检测污染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宗旨。学生不能只在思想上懂得环境保护,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需要适当改变学校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真正实践技术的人才,推进我国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快车道。
日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除却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根本保障—立法。法律是不容改变的根本要求,日本从1967年国会颁布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到1970年的修订和随之通过的14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条,再到1995年国会指定的《环境基本法》,这些是日本生态环境保护地位不断提高并得到保护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日本的生态环境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立法涉及范围广、包含角度全面,体现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毅力。我国的生态文明推广同样需要此类法律法规约束,以此彻底改正企业牺牲生态环境求利益的错误思想,使其成为遏制不良企业的撒手锏,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五)鼓励学生加入社会环保组织
社会环保组织是指我国一些生态文明志愿者自发、自愿、公益性地组织起来的群体,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日本的环保组织没有系统的实施制度,导致其不能发挥最大作用。鉴于此,日本政府部门给予相关支持与帮助,派专业人员进行教育,使个别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容易犯错误的人,懂得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提供法律支持,遇到违法现象及时制止,未雨绸缪。此外,日本还对阻碍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保障宣传的顺利进行。结合日本相关经验与我国实际,环保组织需要新鲜的血液加入,因此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踊跃加入,各地中小学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不仅能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为国家环保事业作贡献,而且还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环保组织不仅有对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的责任,监督其他组织的生态文明行为的权利,也需要受到监督与管理。加强对环保组织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及时合理正确地使用权利、履行相关义务,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
(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不仅能更加清晰地展示生态文明相关理念,还能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以及提高审美情操。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理论体系,进而将这种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考核力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素养、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同时还要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项能力中包括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文献的查找、专著的阅读及由此得到的体会等等,学生要掌握这些能力,同时愿意去使用这些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作贡献,为生态环境改善作贡献。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由于生态文明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理论知识而言较新的理念,一些教师还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所知所想限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可自发组织,互相交流信息,交换思想,多多参加生态文明教育论坛,汲取精华,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焦会银.生态文明素養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5):103-110.
[2]王晓冬.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12):122-124.
[3]袁凤琴,李欢,胡美玲.我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9(9):53-57.
[4]任美娜,张兴海.破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J].人民论坛,2019(24):172-173.
[5]杜昌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建构的整体性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37-41.
[6]杜昌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6):46-49.
[7]陈贺丽.日本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5):254-256.
[8]郭崇.日本的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5(2):209-212.
责任编辑︱孙格格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国民生态文明素质并没有显著提高,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对生態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们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的发展活动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好地为人民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可借鉴其他国家为整改环境实行的各种措施手段与颁布的各项法律条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日本
作者简介
佟欣,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爱民,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一、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缘起及举措
(一)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缘起
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帮助国民度过粮食危机,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也跃升为世界第二,虽然经济迅速发展给日本带来一片繁荣景象,但日本国民素质还未得到明显提高,大街小巷垃圾随意丢弃,如将厨余垃圾扔进下水道导致污水处理部门效率降低、随手扔碎玻璃导致许多环卫工人作业时划伤手臂等。[1]日本国民享受着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喜悦,却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乱丢乱弃,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病毒也随之而来,各种疾病开始侵袭人们的身体,如“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病”。[2]如今,每当我们走在日本街道时,都能看到垃圾分类处理箱,日本群众也不再如往昔随手乱丢垃圾,反而是当看到垃圾会拾起扔进垃圾箱,见到不文明现象会加以制止,日本人民患病概率也有所降低,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发生以上改变是因为日本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究其根本是日本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
日本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1963年以前,日本将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上日程,1963年后,在首府设立“公害对策推进联络协议会”,用以协调各省的环保工作,1967年,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明确规定:“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生活环境质量是国家基本责任。”[3]1970年7月,设立“中央公害等调查委员会”,是总理府的直属机关,专门解决生态环境处理纠纷,1971年7月,根据《环境厅设置法》,日本环境厅正式成立,1994年,为强化环境管理体制制定了《环境基本法》,2001年1月,环境厅正式升格为环境省,2005年10月,环境省设立了地方环境事务所。环境省以“一贯性消减环境负荷、向上流对策扩大”为主旨,以“制定和监督执行生态环境政策、计划制定生态环境标准[4];组织协调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贯彻执行监督生态环境法规、指导和推动各省和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中保护工作”为职能。环境省的设立,强化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综合生态环境政策的管理力度,实现了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统一管理。2006年,日本政府开始修订教育法,鼓励国民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希望国民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此外,日本形成了废物循环、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措施,命令地方环境事务所监督地方政府执法,促进废物循环、合理利用;鼓励地方政府采取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制定自然公约、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等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相关条约。
(二)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行动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只有环境理念扎根于每个国民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由此出发,日本学校根据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制定不同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实施过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重在体验和理解,使学生明白良好环境对其生活学习娱乐的便捷性、舒适性,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活品质、身体健康的危害。1964年,日本政府成立“东京都市中小学公益对策研究会”,1967年,设立“国家中小学公益对策研究会”,1968年,文部省修订了小学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小学生对生态文明、生命健康问题的理解和感悟[5]。例如,1—2年级时,学校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态环境的机会,鼓励学生种植物、养动物,关注动植物的变化过程以及身边环境不同对动植物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理念;3—4年级时,学校教给学生处理废弃饮料瓶、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技能;5—6年级时,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解教育,让学生切身接触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帮助其养成节约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出行的生活习惯。为使生态文明教育达到最佳水平,1998年,日本文省部修订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明确规定要结合学校、儿童实际,进行个别指导、分组指导、反复指导相结合,确保儿童学习内容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另外对儿童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例如,随着东条町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劣,位于东条町的东条河污染严重,鱼的数量、种类骤减。因此,2000年,冰库县加东郡东条小学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生机勃勃的东条河”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活动,通过观察、提问等方法,探究东条河受污染的原因,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帮助不同年龄段学生感受生态环境于自身而言的关系,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6]
日本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指出,要从认知、态度、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首先,学生要有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生态问题的能力,如不合理的垃圾箱摆放位置、不明显的垃圾分类标识、随意扔生活垃圾、排放严重污染空气的汽车等。其次,学生要有改变周围生态环境的想法。最后,学生要有改变的行动。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互为依托,缺一不可。日本为提高青少年生态文明保护的意识,强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使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得到推广,进而加深青少年对其的理解,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许多青少年教育组织机构,如“青年娱乐中心”“少年自然之家”“青年之家”。这些组织机构定期举行活动,开展系列课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生态保护相关知识,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想信念,促使其加入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组织中。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熏染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更能使其懂得如何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从何处开始,如何身体力行地将所学付诸实践。不得不说,青少年组织机构的生态文明教育对日本环境的改善帮助良多。[7] 从日本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生的生长是符合规律的。日本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扎根于实际。在学校和青少年组织机构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推广下,日本人民都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对生活便利、身体健康、下一代素质教育的帮助,自发组织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环境保护家喻户晓,人人躬行实践。同时,大批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利用空余时间和可支配费用印发宣传海报,普及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于是,特色鲜明的生态体验学校、自然保护学校应运而生,开展系列丰富而精彩的活动。随着群众力量的不断扩大,专业人才的加入,人们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范畴内进一步深化。
二、启示
(一)提高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
政府的组织和推进是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的助推器,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活动中心,这些建设在大多数学生生活经历中是不曾出现的新奇事物,凭借学生的新奇感,教师要抓住教育最佳时机,给学生讲授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或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使其自发感悟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日本政府在二战后较早发现本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漏洞,制定较为完善的实施条例,颁布系列法规作为保障。[8]参考日本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尽管党和国家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比较重视,但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上看,这种重视程度还不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也不够充分,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但没有顶层成熟理念的指导,这种教育很难发挥最优质效果。我国政府从宏观层面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具体的实施过程、方法、理论依据还需补充。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公益性教育,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大力支持,培养高级精深专业人才为生态文明教育作指引。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很好的完善,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所以我们才需要做好当下,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添砖加瓦,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制定生态管理政策
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生应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能在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我国而言,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够深入,缺少专业教材和教师。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相关知识,积极参加与此相关的学术报告,积极研讨探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展示给学生;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传播速度,积极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授,帮助人们在实际行为中改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社区工作者而言,首先是以身作则,其次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熏陶身边居民以正确的方式生活。
科学有效及时的生态管理政策可在教育的基础上给人们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挥平台。在日本,从环境厅颁布的《环境保护恳谈报告》到政府颁布的《环境基本计划》,都充分体现了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与重视。鉴于此,我们也要提高生态管理相关机构的地位和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治理政策,科学合理地引导企业、组织、家庭、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形成教育主阵地
日本中小学为更好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分年级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不仅激发了日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其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在学校教育的体制中,我们也可分层次、分年龄实施不同种类教育方案。日本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专门的自然学校,有专业老师结合专门教材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版有关生态文明的专业教材,导致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缓慢。因此,应快速出台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书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知识。
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对学生、教师的影响犹如企业文化对负责人与员工的影响,二者是相互影响、双向促进的关系。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使学生在走路时、玩耍时、吃饭时潜移默化地被改變,将生态文明深入学生内心世界。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国家要求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生态环境教育专业相关课程,以环境部、教育部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宗旨,各校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合理分配课程时间,教师再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在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动画、影片等宣传生态文明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其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理解。除中小学外,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政府与各高校联合,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请相关专家开设系列讲座,以期望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快速正确树立起来。如广西大学成立农业资源与保护、生态学、环境工程专业,西南大学成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等专业,有的高校还成立了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机构。
(四)提高教育技术与完善立法两不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护环境不能只靠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也需要技术的辅助支撑。在日本,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到校外实地考察生态环境质量,并检测污染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宗旨。学生不能只在思想上懂得环境保护,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需要适当改变学校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真正实践技术的人才,推进我国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快车道。
日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除却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根本保障—立法。法律是不容改变的根本要求,日本从1967年国会颁布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到1970年的修订和随之通过的14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条,再到1995年国会指定的《环境基本法》,这些是日本生态环境保护地位不断提高并得到保护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日本的生态环境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立法涉及范围广、包含角度全面,体现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毅力。我国的生态文明推广同样需要此类法律法规约束,以此彻底改正企业牺牲生态环境求利益的错误思想,使其成为遏制不良企业的撒手锏,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五)鼓励学生加入社会环保组织
社会环保组织是指我国一些生态文明志愿者自发、自愿、公益性地组织起来的群体,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日本的环保组织没有系统的实施制度,导致其不能发挥最大作用。鉴于此,日本政府部门给予相关支持与帮助,派专业人员进行教育,使个别没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容易犯错误的人,懂得了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提供法律支持,遇到违法现象及时制止,未雨绸缪。此外,日本还对阻碍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保障宣传的顺利进行。结合日本相关经验与我国实际,环保组织需要新鲜的血液加入,因此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踊跃加入,各地中小学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不仅能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为国家环保事业作贡献,而且还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环保组织不仅有对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的责任,监督其他组织的生态文明行为的权利,也需要受到监督与管理。加强对环保组织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其及时合理正确地使用权利、履行相关义务,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
(六)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不仅能更加清晰地展示生态文明相关理念,还能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以及提高审美情操。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理论体系,进而将这种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考核力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生态文明素养、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同时还要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项能力中包括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文献的查找、专著的阅读及由此得到的体会等等,学生要掌握这些能力,同时愿意去使用这些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作贡献,为生态环境改善作贡献。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由于生态文明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理论知识而言较新的理念,一些教师还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所知所想限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可自发组织,互相交流信息,交换思想,多多参加生态文明教育论坛,汲取精华,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焦会银.生态文明素養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5):103-110.
[2]王晓冬.日本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0(12):122-124.
[3]袁凤琴,李欢,胡美玲.我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9(9):53-57.
[4]任美娜,张兴海.破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J].人民论坛,2019(24):172-173.
[5]杜昌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建构的整体性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37-41.
[6]杜昌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6):46-49.
[7]陈贺丽.日本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5):254-256.
[8]郭崇.日本的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5(2):209-212.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