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个性化。除了地理教材系列之外,电子技术、信息网络以及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程。本文首先探讨了地理学案的含义与作用,论述了其优化的三大原则,通过初中地理学案案例分析,研究地理教案建设对策问题:章节类的学案设计、口述式的学案设计、习题式的学案设计和总结式学案的设计。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 学案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60-04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其中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其重要内容。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与目标。带着这份执着,伴着全国上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春风,一个学期以来的高效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深刻感悟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优化的学案设计是前提和基础,而优化的学案设计又要依据不同的课程资源、不同的课程内容来选取和设计。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学案,在学案的设计时,都要求教师要深挖教材,要注重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设计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地理学案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与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地理学案侧重指导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阅读地理教材,如何解决地理问题,如何总结地理知识等等,也就是说地理学案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即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和复习过程中,学会确立地理学习目标和培养预习、专题学习和总结等方法。因此,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抓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等作用。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要回答“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三个问题,即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 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原则
2.1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初中地理学案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将涉及地理知识的课程资源全部开发,根据学案设计的目标优化原则,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水平,将那些与地理课程有关、在教学中有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有目的地开发。例如水、水资源地理专题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中这方面的要求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2.2 应该具有适应性
学案课程资源应该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源素质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所谓“自助餐”式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查阅资料,从而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途径。
2.3 应贴近学生生活
学案的实施是连接学生学习起点和教案实施的纽带,是教案实施的先导,学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教案的实施结果,也是教学互动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在地理学案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案作业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出发点,架构起建立知识的趣味桥梁。学生学习的起点并非为零,而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教师应深刻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产生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
3 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措施
3.1 章节类的学案设计
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庞杂而又分散,指导学生依据章节式的学案进行系统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熟悉他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便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标细化:
最新考纲: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別关注: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
(2)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自主预习:如图1,2,3。
我的疑惑:
(1)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合作探究:
(1)讨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并填表(见表1)。
(2)城市人口像“滚雪球”,城市的地域像“吹起的气球”,“农夫和农庄”则像“泄气的皮球”。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3)完成课本P38活动题模式—— C(见图4)。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课前学案中设计一些思考和问题,让学生探讨地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口述式的学案设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教学中要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形成已知与未知的心理矛盾,激起其思维活动的浪花,课前学案中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 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地图中的方向时,由于地理中的方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地理方位的判断》学案设计如下:
教师口述:自然界中有很多有规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请多留心你周围的环境,它会告诉你许多古老而简单的智慧。看一看你身边的岩石、树木吧,是否生有苔藓?那一面,是什么方向?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借助你周围的日、月、星辰及环境地物,你如何迅速、便捷地判定出大致的方位?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自行整理以备上课时使用。
通过课前学案的准备,同学们课上很快就归纳出我国北方民居习惯坐北朝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树枝通常南方密集而北方稀疏;树木的年轮宽窄可以判断方向;岩石、树木生有苔藓一面常常指示北方;夜晚可以通过观察北极星、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等等。由于课前学案中的准备,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高,而且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答案,也非常利于学生接受,通过自己的整理和学习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他的身边,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提炼生活因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与主动学习的课堂;那么哪些枯燥的知识就会高效率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3 习题式的学案设计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依据这一原则,对于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知识内容,在讲清基础知识后,我们采取了典型试题案例的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先体验运用学习的原理和规律来解决问题,体验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一课的习题式学案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教学目标:理解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并能运用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内在联系。
3.3.1 完成试题,并思考每组题运用了什么规律与原理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某一天三地的昼弧长短状况绘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见图5)。
(1)①②两地所在的半球是( )
A.①地在北半球,②地在南半球
B.①地在南半球,②地在北半球
C.①②同在北半球
D.①②同在南半球
(2)北京、①、②三地纬度高低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A.北京>①>② B.②>①>北京
C.①>②=北京 D.①<②=北京
图6中点A为北半球某经线上的点,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B、C是A点两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角θ小于角ω,角ω小于90°,并且角θ、角ω相差40°。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读图回答3题。
(3)点A所在纬度为( )
A.20°N B.70°N
C.20°N或70°N D.50°N
图7中大圆为昼半球,N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非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示叙述正确的是:
①P、Q两点白昼长短相同;②P、Q两点太阳高度相同;③当图中ON的距离最短时Q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④P在N的东南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若P点昼长为14小时,则北京时间为( )
A.2时20分 B.3时20分
C.14时20分 D.15时20分
图8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读图回答6~8题。
(6)①②③④四地按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①②两条线一年内有2次相交的机会,在第2次相交的前后几天内,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 )
A.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D.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8)若①③两地纬度都增加5°,则图中P点的值( )
A.增大5° B.减小5°
C.不变 D.增大10°
3.3.2 完成试题,并思考每组题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和技巧
图9中D为AB线的中点。读图完成9~10题。
(1)若图中ADB线为一根经线,ACB线为昏线,则C点的地方时为( )
A.6时 B.9时 C.12时 D.18时
(2)若图中AD线与DB线分属两根不同经线的一部分,ACB线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A点地方时为6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圖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B.南京地区东北方向日出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中纬度西风带偏南分布
图10中,MN位于同一经线上,PN位于北半球同一纬线上,ON两侧的昼夜状态不同,OM两侧的日期不同,O、N两点的经度差为90°,此时我省中小学生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完成11~12题。
(3)若MN的纬度差为21°,则图中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0° B.11.5°
C.21° D.42° (4)若MN之间的距离变大,则( )
A.PN之间的地方时差值不变
B.P点将向M点的西南方向移动
C.OP之间的经度差变大、纬度差变小
D.MN之间区域的昼长不变
通过选取典型试题的学案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地球运动这一重、难度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突破,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讨论,不断挑战高难度的试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学习潜能不断释放。
3.4 总结式学案的设计
高中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的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去归纳、去总结知识。这样才能使松散、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才能使学生在大考中厚积而薄发;才能构筑起学习能力的基石。
例如,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学案设计:选修六环境保护—— 主要的环境问题学案。
教学目标:掌握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布、成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对策。
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填空并完成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危害及对策的知识梳理。
3.4.1 荒漠化
(1)成因:自然: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大。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等。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例: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等地区。
(3)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
(4)对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等。
3.4.2 沙尘暴
(1)成因:自然:干旱、大风、砂质堆积物。人为:植被破坏等。
(2)分布:主要分布西北、华北(春季)。
(3)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影响交通、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等。
(4)对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等。
3.4.3 水土流失
(1)成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滥垦、滥伐、植被破坏等。
(2)分布: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例:我国的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地区。
(3)危害: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泥沙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等。
(4)对策: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缓坡修梯田;严禁开垦陡坡等。
3.4.4 水体富营养化
(1)成因:含氮、磷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2)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地区。
(3)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4)对策: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废水、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3.4.5 赤潮
(1)成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人为:含氮、磷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海洋。
(2)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地区。
(3)危害: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及水产养殖。
(4)对策: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3.4.6 气候变暖
(1)成因:主要是毁林;矿物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2)分布:全球。
(3)危害:全球變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4)对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应性对策:调整农业结构;沿海建防护堤坝;培育适应性作物新品种。
3.4.7 酸雨(pH<5.6)
(1)成因:燃烧矿物能源;有色金属冶炼,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
(2)分布:主要在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主要是南方地区)。
(3)危害:河湖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树木、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4)对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3.4.8 臭氧减少
(1)成因: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的氟氯烃增多。
(2)分布: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3)危害: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4)对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3.4.9 城市环境问题
(1)成因: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等。
(2)分布: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3)危害: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社会秩序差等。
(4)对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功能分区;分散城市职能,建新城、卫星城;提高城市绿地。
典例剖析:略。
迁移应用:略。
通过课前学案中填表与整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这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同时,这又是学生亲力亲为整理并完善的知识,更易被接受和掌握,其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总之,依据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宜选取和采用不同的学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促成其高效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宝芳,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7(2):4-5.
[2] 徐宝芳.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45-47.
[3] 侯嵘.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践-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3):88-90.
[4] 庞艳辉,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17-120.
[5] 杨立字,徐宝芳,关海霞.高中地理学案设计与实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93-95.
[6] 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6-69.
[7] 陈娅梅.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对地理教学的若干解读[J].中学课程资源,2008(5):92-94.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 学案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60-04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其中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其重要内容。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共同的追求与目标。带着这份执着,伴着全国上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春风,一个学期以来的高效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深刻感悟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优化的学案设计是前提和基础,而优化的学案设计又要依据不同的课程资源、不同的课程内容来选取和设计。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学案,在学案的设计时,都要求教师要深挖教材,要注重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设计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地理学案的含义与作用
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与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地理学案侧重指导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如何阅读地理教材,如何解决地理问题,如何总结地理知识等等,也就是说地理学案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即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和复习过程中,学会确立地理学习目标和培养预习、专题学习和总结等方法。因此,学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的一种重要媒介与抓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等作用。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要回答“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三个问题,即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 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原则
2.1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初中地理学案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将涉及地理知识的课程资源全部开发,根据学案设计的目标优化原则,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水平,将那些与地理课程有关、在教学中有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有目的地开发。例如水、水资源地理专题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中这方面的要求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2.2 应该具有适应性
学案课程资源应该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生源素质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所谓“自助餐”式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查阅资料,从而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途径。
2.3 应贴近学生生活
学案的实施是连接学生学习起点和教案实施的纽带,是教案实施的先导,学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教案的实施结果,也是教学互动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新在地理学案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案作业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出发点,架构起建立知识的趣味桥梁。学生学习的起点并非为零,而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教师应深刻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产生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
3 中学地理课程的学案优化措施
3.1 章节类的学案设计
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庞杂而又分散,指导学生依据章节式的学案进行系统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熟悉他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便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标细化:
最新考纲: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別关注: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
(2)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自主预习:如图1,2,3。
我的疑惑:
(1)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合作探究:
(1)讨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并填表(见表1)。
(2)城市人口像“滚雪球”,城市的地域像“吹起的气球”,“农夫和农庄”则像“泄气的皮球”。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3)完成课本P38活动题模式—— C(见图4)。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课前学案中设计一些思考和问题,让学生探讨地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口述式的学案设计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教学中要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形成已知与未知的心理矛盾,激起其思维活动的浪花,课前学案中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 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地图中的方向时,由于地理中的方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地理方位的判断》学案设计如下:
教师口述:自然界中有很多有规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请多留心你周围的环境,它会告诉你许多古老而简单的智慧。看一看你身边的岩石、树木吧,是否生有苔藓?那一面,是什么方向?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借助你周围的日、月、星辰及环境地物,你如何迅速、便捷地判定出大致的方位?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自行整理以备上课时使用。
通过课前学案的准备,同学们课上很快就归纳出我国北方民居习惯坐北朝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树枝通常南方密集而北方稀疏;树木的年轮宽窄可以判断方向;岩石、树木生有苔藓一面常常指示北方;夜晚可以通过观察北极星、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等等。由于课前学案中的准备,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高,而且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答案,也非常利于学生接受,通过自己的整理和学习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他的身边,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提炼生活因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与主动学习的课堂;那么哪些枯燥的知识就会高效率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3 习题式的学案设计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怎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依据这一原则,对于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知识内容,在讲清基础知识后,我们采取了典型试题案例的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先体验运用学习的原理和规律来解决问题,体验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一课的习题式学案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教学目标:理解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原因;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并能运用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内在联系。
3.3.1 完成试题,并思考每组题运用了什么规律与原理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某一天三地的昼弧长短状况绘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见图5)。
(1)①②两地所在的半球是( )
A.①地在北半球,②地在南半球
B.①地在南半球,②地在北半球
C.①②同在北半球
D.①②同在南半球
(2)北京、①、②三地纬度高低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A.北京>①>② B.②>①>北京
C.①>②=北京 D.①<②=北京
图6中点A为北半球某经线上的点,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B、C是A点两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角θ小于角ω,角ω小于90°,并且角θ、角ω相差40°。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读图回答3题。
(3)点A所在纬度为( )
A.20°N B.70°N
C.20°N或70°N D.50°N
图7中大圆为昼半球,N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非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示叙述正确的是:
①P、Q两点白昼长短相同;②P、Q两点太阳高度相同;③当图中ON的距离最短时Q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④P在N的东南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若P点昼长为14小时,则北京时间为( )
A.2时20分 B.3时20分
C.14时20分 D.15时20分
图8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读图回答6~8题。
(6)①②③④四地按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①②两条线一年内有2次相交的机会,在第2次相交的前后几天内,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 )
A.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D.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8)若①③两地纬度都增加5°,则图中P点的值( )
A.增大5° B.减小5°
C.不变 D.增大10°
3.3.2 完成试题,并思考每组题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和技巧
图9中D为AB线的中点。读图完成9~10题。
(1)若图中ADB线为一根经线,ACB线为昏线,则C点的地方时为( )
A.6时 B.9时 C.12时 D.18时
(2)若图中AD线与DB线分属两根不同经线的一部分,ACB线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A点地方时为6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圖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B.南京地区东北方向日出
C.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中纬度西风带偏南分布
图10中,MN位于同一经线上,PN位于北半球同一纬线上,ON两侧的昼夜状态不同,OM两侧的日期不同,O、N两点的经度差为90°,此时我省中小学生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完成11~12题。
(3)若MN的纬度差为21°,则图中P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0° B.11.5°
C.21° D.42° (4)若MN之间的距离变大,则( )
A.PN之间的地方时差值不变
B.P点将向M点的西南方向移动
C.OP之间的经度差变大、纬度差变小
D.MN之间区域的昼长不变
通过选取典型试题的学案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地球运动这一重、难度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突破,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讨论,不断挑战高难度的试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学习潜能不断释放。
3.4 总结式学案的设计
高中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的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去归纳、去总结知识。这样才能使松散、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才能使学生在大考中厚积而薄发;才能构筑起学习能力的基石。
例如,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学案设计:选修六环境保护—— 主要的环境问题学案。
教学目标:掌握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布、成因、危害及应采取的对策。
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填空并完成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危害及对策的知识梳理。
3.4.1 荒漠化
(1)成因:自然:气候变干,降水变率大。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等。
(2)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例: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等地区。
(3)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
(4)对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等。
3.4.2 沙尘暴
(1)成因:自然:干旱、大风、砂质堆积物。人为:植被破坏等。
(2)分布:主要分布西北、华北(春季)。
(3)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影响交通、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等。
(4)对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等。
3.4.3 水土流失
(1)成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滥垦、滥伐、植被破坏等。
(2)分布:降水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例:我国的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地区。
(3)危害: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泥沙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等。
(4)对策: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缓坡修梯田;严禁开垦陡坡等。
3.4.4 水体富营养化
(1)成因:含氮、磷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2)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地区。
(3)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4)对策: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废水、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3.4.5 赤潮
(1)成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人为:含氮、磷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海洋。
(2)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地区。
(3)危害: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及水产养殖。
(4)对策: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3.4.6 气候变暖
(1)成因:主要是毁林;矿物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2)分布:全球。
(3)危害:全球變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4)对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应性对策:调整农业结构;沿海建防护堤坝;培育适应性作物新品种。
3.4.7 酸雨(pH<5.6)
(1)成因:燃烧矿物能源;有色金属冶炼,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
(2)分布:主要在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主要是南方地区)。
(3)危害:河湖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树木、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等。
(4)对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3.4.8 臭氧减少
(1)成因: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的氟氯烃增多。
(2)分布: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3)危害: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4)对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3.4.9 城市环境问题
(1)成因: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等。
(2)分布: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3)危害: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社会秩序差等。
(4)对策: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功能分区;分散城市职能,建新城、卫星城;提高城市绿地。
典例剖析:略。
迁移应用:略。
通过课前学案中填表与整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这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同时,这又是学生亲力亲为整理并完善的知识,更易被接受和掌握,其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
总之,依据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宜选取和采用不同的学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促成其高效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宝芳,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7(2):4-5.
[2] 徐宝芳.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45-47.
[3] 侯嵘.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践-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3):88-90.
[4] 庞艳辉,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17-120.
[5] 杨立字,徐宝芳,关海霞.高中地理学案设计与实施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93-95.
[6] 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6-69.
[7] 陈娅梅.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对地理教学的若干解读[J].中学课程资源,2008(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