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风险传导机制 比较分析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风险及安全性问题也同样突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必离不开传统金融。本文将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主要从风险传导条件、渠道、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对于风险传导条件,张志英(2008)把传导条件概括为达到传导临界值和密切相关的风险源。对于风险传导渠道,姚国庆(2005)研究得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渠道主要有金融联系、实际联系和政治联系三个方面。对于风险传导机制,邵烨(2012)与张原(2015)均把风险传导分为心理预期传导机制、资本互动机制、贸易收支机制三种。
而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风险的描述性研究。李有星、陈飞、金幼芳(2014)首先对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各业态都或多或少存在合法性问题。胡剑波、丁子格(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即法律风险、制度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谢平,邹传伟等(2014)提出了“长尾”风险的说法,互联网金融因为服务了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具备了长尾特征。
各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鲜有,更无二者的比较分析。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体系必存在风险传导,并且风险的传导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能有效的发掘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特点,并且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环节的研究,能为将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提供帮助。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传统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风险传导机制是风险扩散、扩大的一种机制形式,它可以描述一种或几种风险是怎样从源头产生,怎样在机构间或者机构内部传播,最终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本文把风险传导聚焦在资金的流动上,因为金融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资金融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最能反映风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风险通过资金的流动加以传导的机制,在此可称之为资本互动机制。
(一)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图是在对传统金融各个市场部门业务活动特点、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如下所示:
银行在整个传统金融系统中起着资金媒介、信用媒介的作用,提供金融服务和支付结算业务。企业与个人均直接与银行存在着借贷业务,资金供给者可以把钱存入银行,或是通过银行进行理财,也可以向银行贷款,即图中的渠道二和渠道三,而图中的渠道一指部分的柜台交易。银行吸收存款后,把其中一部分存入央行,其他可以用来服务于实体经济或进行再投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的支付、结算及资金的划转。基金、保险等吸收资金后,可用于证券等投资。
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11.73万亿元。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4.598万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达24.35万亿元。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业资金流量为292515亿元。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117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30.3亿元,即为图中流向证券的资金额。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转暖,我国基金业保持平稳运行,据Wind咨询统计显示,基金规模较2013年增长1.1万亿,即为图中流向基金的资金额。2014年是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15934.17亿元,即为图中流向保险的资金额。
(二)传统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
传统金融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传入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二是内部传出的风险,如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外部传入的风险主要是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如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将导致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果继续累积,并在金融市场传导,将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传导路径为: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市场风险→持续累积→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如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同时影响银行、证券等市场,若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则将导致流动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如果风险继续累积,将导致市场风险。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证券资产结构→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
内部传出的风险中,风险在内部产生,在各部门之间传导,如果机构未能通过内部自身调控机制吸收风险,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会从机构中传出,传导至机构业务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风险继续传导扩大会导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传导路径为: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部门间传导→机构间传导→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业务、资金往来,使得金融风险的传导几乎无法避免。银行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相当关键,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联系在一起,支付清算系统面临着任何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资金流动。股票市场中的价格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系统的不稳定,严重的股票市场风险会过渡到银行及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而引起风险的传导。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过多参与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论是哪一方存在金融风险,都会给其他关联机构带来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在以往的金融市场中,机构和居民的资金只能流入传统金融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则流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动图如下:
图中,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虽然均为机构和居民,但在容量和范围上有别于前面的传统金融的部分。这里资金供给的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时也存在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资金供给中的居民,也在范围和容量上相对于传统金融部分有所扩大。互联网金融使得被排挤在传统金融机构门槛之外的、相对弱势的需求者,有了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资金获取渠道,以前信用级别达不到传统金融标准的资金需求者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融资,因此资金的需求在范围和数量上也较传统金融有所扩大。
P2P网贷、众筹及其他模式的出现,使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平台直接对接。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扮演了较特殊的角色,不仅充当资金结算的平台,更是对资金供需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整合,在满足资金支付的同时,起到资金配置的作用,扮演了类似中介的角色。很多平台只开通了第三方支付渠道,例如京东众筹,只能通过京东钱包划转资金。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支付,既包括移动支付也包括互联网支付的交易额为140691.7亿元,及图中互联网渠道下分支的第三方支付渠道流量为140691.7亿元。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流向P2P网贷的成交量为9823.04亿元,流向众筹的资金为114.24亿元,流向其他网络信贷,如网络保险,为164.6亿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传统渠道的支付过程中。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通过网上银行的资金流量是1292.5万亿,通过手机银行的资金流量是32.4万亿。
通过各流量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产生了强大的的分流作用,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其逐渐发展,这一分流作用必将会继续扩大,形成如下图所示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路径
1.风险转移。凭借着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优势,会有越来越多资金从传统金融分流出来。在资金积聚方面,互联网金融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资金大量转移,必将使风险发生大量转移,这部分转移的风险,包括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但具体内容有所区别。如果大量风险从原来的传统金融渠道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渠道传导,互联网金融现有的监管体系可能无法有效管控激增的风险。另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特别是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如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
2.系统性风险。如果资金大量流入互联网金融,则传统金融的作用和影响力将极大地下降。相对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变化,正是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作用,导致其与传统金融业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壮大,其能否有强大的基础完成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存在争议。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传统金融如此强大的政策、经济基础,如果其基础不随其规模一起发展,将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吸收资金→传统金融支配力下降→互联网金融政策、经济基础匮乏→系统性风险。
3.信息不对称风险。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去中介化的特征,实现了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直接对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清晰的了解交易产品和交易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但是,正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也在另一方面产生了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于客户信息的审核,并不能做到传统金融的严谨,对于客户的交易身份、信用评价等方面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由于对资金来源的无法核实,也存在着洗钱的风险。传导路径为:去中介化→互联网虚拟性→信息审核困难→信息不对称风险→洗钱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用户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充值后,资金从买方账户划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通常会滞留一段时间,该段时间内实际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控制,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如果平台将大量的资金挪用,而由于某些特殊情况客户需要大量撤出资金,如购物节或促销的出现客户需要大量资金购物,或是由于负面新闻的爆出使客户失去信心等情况,此时平台无法及时提供足够资金,则将导致整个资金链的断裂。此时,如果其他平台有业务需要时,则无法完成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风险则会传导到这些平台,形成流动性风险。传导路径为:资金挪用、资金滞留→某模式资金不足→其他模式业务无法继续→流动性风险。
5.信用风险。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果存在欠钱不还的行为很多,大量违约汇聚起来,会引起平台的信誉风险,也可导致平台无法正常经营,并会将风险传导至投资人。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卷款跑路将直接导致各借款人的损失,并将风险传导到上下游合作企业。传导路径为:信用核查薄弱→违约可能性加大→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投资人损失、衔接企业损失。
6.信息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具有高度依赖性,软件系统、电脑程序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具有了互联网特点的风险。例如,病毒易扩散、互联网传速故障、黑客攻击等,会使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导致用户数据泄漏,给用户带来不可挽回损失。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收益率、控制成本,在互联网技术的把关上相对放松,致使技术上可能存在漏洞。另有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将技术外包,或是购买外国的技术,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互联网金融其他环节发生问题,将风险传导至该企业时,不能及时修正提供金融服务,则将会把更大的风险传导下去。传导路径为:互联网技术故障、黑客病毒攻击、技术漏洞、技术外包→系统瘫痪→信息技术风险→挤兑风险→系统性风险。 7.货币政策风险。传统经济下,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经济政策目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空间变大,影响了货币政策取向。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额游离于社会融资总量之外,使得社会融资总量不能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程度。这种货币政策风险会从互联网金融部分传导到传统金融渠道,进而影响这个金融系统。传导路径为:游离于传统政策体系外→货币政策风险→影响传统金融→影响金融体系。
四、比较分析
首先,通过观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图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均是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服务的,这体现了金融最主要的功能,即资金融通,这是二者的共性之一。另外,通过比较可知,对于传统金融,银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衔接各金融机构和客户的重要媒介;同样,对于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为各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支付、资金划转服务,因此处在了和传统商业银行相似的位置,这是共性之二。这说明,第三方支付能够完成传统商业银行部分的功能和服务,在部分业务层面产生了竞争的关系。另外,P2P等网贷公司也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产生了竞争。
当然,比较发现,许多不同点同样存在。第一,虽然第三方支付产生了结算与支付的功能,但是第三方支付绑定了银行账户,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的支付与结算并不能完全脱离商业银行。另外,P2P网贷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群,虽然在业务功能上类似,但是在服务人群上不同,也就是说在服务对象上是互补的关系。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实现了客户之间直接的对接,借款人与投资人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沟通,不同于以往传统金融,实现了金融脱媒。
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覆盖面广、用户基础强大、传染性强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准入门槛低,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巨大,更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复杂化。
对于风险的传导,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数量更多,基于网络的羊群效应更加强烈,一旦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将以比传统金融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迅速扩展到网络中的各个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天都会存在平台倒闭和跑路的原因。一个对于传统金融很小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里,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极可能引起更大的风险。
五、总结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多方面存在竞争的局面。但是,传统金融基础雄厚,政策意义强大,仍承担了金融服务大部分的责任。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的安全性和服务人群的特征,互联网金融难以撼动传统金融的地位,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无法替代传统金融,而是对传统金融很好的互补。传统金融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增加了互联网因素,因此并不能把传统金融的监管办法施加到互联网金融身上。传统金融分业经营,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监管主体和监管手段也应做出改变。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传导速度更快,扩大程度更强烈,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控应该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张志英.金融风险传导的相关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352.
[2]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94-218.
[3]邵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及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2,26:53-54.
[4]张原,朱梦昕.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条件、路径与机制[J].财会通讯,2015,02:113-115.
[5]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87-97.
[6]胡剑波,丁子格.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08:92-96.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作者简介:袁义炜(199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 风险传导机制 比较分析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风险及安全性问题也同样突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必离不开传统金融。本文将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主要从风险传导条件、渠道、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对于风险传导条件,张志英(2008)把传导条件概括为达到传导临界值和密切相关的风险源。对于风险传导渠道,姚国庆(2005)研究得出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渠道主要有金融联系、实际联系和政治联系三个方面。对于风险传导机制,邵烨(2012)与张原(2015)均把风险传导分为心理预期传导机制、资本互动机制、贸易收支机制三种。
而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风险的描述性研究。李有星、陈飞、金幼芳(2014)首先对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各业态都或多或少存在合法性问题。胡剑波、丁子格(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总结,即法律风险、制度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和操作风险。谢平,邹传伟等(2014)提出了“长尾”风险的说法,互联网金融因为服务了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人群,具备了长尾特征。
各学者对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鲜有,更无二者的比较分析。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体系必存在风险传导,并且风险的传导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把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进行比较,能有效的发掘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传导的特点,并且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环节的研究,能为将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提供帮助。这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二、传统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风险传导机制是风险扩散、扩大的一种机制形式,它可以描述一种或几种风险是怎样从源头产生,怎样在机构间或者机构内部传播,最终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本文把风险传导聚焦在资金的流动上,因为金融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资金融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化,最能反映风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风险通过资金的流动加以传导的机制,在此可称之为资本互动机制。
(一)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传统金融的资金流向图是在对传统金融各个市场部门业务活动特点、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如下所示:
银行在整个传统金融系统中起着资金媒介、信用媒介的作用,提供金融服务和支付结算业务。企业与个人均直接与银行存在着借贷业务,资金供给者可以把钱存入银行,或是通过银行进行理财,也可以向银行贷款,即图中的渠道二和渠道三,而图中的渠道一指部分的柜台交易。银行吸收存款后,把其中一部分存入央行,其他可以用来服务于实体经济或进行再投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的支付、结算及资金的划转。基金、保险等吸收资金后,可用于证券等投资。
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11.73万亿元。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4.598万亿元;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达24.35万亿元。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4年银行业资金流量为292515亿元。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117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30.3亿元,即为图中流向证券的资金额。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转暖,我国基金业保持平稳运行,据Wind咨询统计显示,基金规模较2013年增长1.1万亿,即为图中流向基金的资金额。2014年是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15934.17亿元,即为图中流向保险的资金额。
(二)传统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
传统金融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传入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二是内部传出的风险,如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外部传入的风险主要是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如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将导致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果继续累积,并在金融市场传导,将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传导路径为: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时期,投资环境不景气,资金需求减弱→市场风险→持续累积→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如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同时影响银行、证券等市场,若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则将导致流动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如果风险继续累积,将导致市场风险。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证券资产结构→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
内部传出的风险中,风险在内部产生,在各部门之间传导,如果机构未能通过内部自身调控机制吸收风险,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会从机构中传出,传导至机构业务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风险继续传导扩大会导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传导路径为:金融结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部门间传导→机构间传导→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业务、资金往来,使得金融风险的传导几乎无法避免。银行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相当关键,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联系在一起,支付清算系统面临着任何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资金流动。股票市场中的价格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系统的不稳定,严重的股票市场风险会过渡到银行及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而引起风险的传导。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过多参与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论是哪一方存在金融风险,都会给其他关联机构带来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
在以往的金融市场中,机构和居民的资金只能流入传统金融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出现后,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则流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动图如下:
图中,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虽然均为机构和居民,但在容量和范围上有别于前面的传统金融的部分。这里资金供给的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时也存在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资金供给中的居民,也在范围和容量上相对于传统金融部分有所扩大。互联网金融使得被排挤在传统金融机构门槛之外的、相对弱势的需求者,有了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资金获取渠道,以前信用级别达不到传统金融标准的资金需求者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融资,因此资金的需求在范围和数量上也较传统金融有所扩大。
P2P网贷、众筹及其他模式的出现,使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平台直接对接。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扮演了较特殊的角色,不仅充当资金结算的平台,更是对资金供需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整合,在满足资金支付的同时,起到资金配置的作用,扮演了类似中介的角色。很多平台只开通了第三方支付渠道,例如京东众筹,只能通过京东钱包划转资金。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支付,既包括移动支付也包括互联网支付的交易额为140691.7亿元,及图中互联网渠道下分支的第三方支付渠道流量为140691.7亿元。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流向P2P网贷的成交量为9823.04亿元,流向众筹的资金为114.24亿元,流向其他网络信贷,如网络保险,为164.6亿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传统渠道的支付过程中。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通过网上银行的资金流量是1292.5万亿,通过手机银行的资金流量是32.4万亿。
通过各流量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已经对传统金融的资金融通产生了强大的的分流作用,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其逐渐发展,这一分流作用必将会继续扩大,形成如下图所示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及传导路径
1.风险转移。凭借着互联网金融的巨大优势,会有越来越多资金从传统金融分流出来。在资金积聚方面,互联网金融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资金大量转移,必将使风险发生大量转移,这部分转移的风险,包括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但具体内容有所区别。如果大量风险从原来的传统金融渠道转移到互联网金融渠道传导,互联网金融现有的监管体系可能无法有效管控激增的风险。另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特别是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如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
2.系统性风险。如果资金大量流入互联网金融,则传统金融的作用和影响力将极大地下降。相对于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变化,正是这种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作用,导致其与传统金融业存在某种竞争关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壮大,其能否有强大的基础完成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存在争议。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并不具备传统金融如此强大的政策、经济基础,如果其基础不随其规模一起发展,将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吸收资金→传统金融支配力下降→互联网金融政策、经济基础匮乏→系统性风险。
3.信息不对称风险。通过资金流向图可知,互联网金融存在着去中介化的特征,实现了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直接对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清晰的了解交易产品和交易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但是,正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也在另一方面产生了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于客户信息的审核,并不能做到传统金融的严谨,对于客户的交易身份、信用评价等方面信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由于对资金来源的无法核实,也存在着洗钱的风险。传导路径为:去中介化→互联网虚拟性→信息审核困难→信息不对称风险→洗钱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用户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充值后,资金从买方账户划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虚拟账户,通常会滞留一段时间,该段时间内实际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控制,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如果平台将大量的资金挪用,而由于某些特殊情况客户需要大量撤出资金,如购物节或促销的出现客户需要大量资金购物,或是由于负面新闻的爆出使客户失去信心等情况,此时平台无法及时提供足够资金,则将导致整个资金链的断裂。此时,如果其他平台有业务需要时,则无法完成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风险则会传导到这些平台,形成流动性风险。传导路径为:资金挪用、资金滞留→某模式资金不足→其他模式业务无法继续→流动性风险。
5.信用风险。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果存在欠钱不还的行为很多,大量违约汇聚起来,会引起平台的信誉风险,也可导致平台无法正常经营,并会将风险传导至投资人。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卷款跑路将直接导致各借款人的损失,并将风险传导到上下游合作企业。传导路径为:信用核查薄弱→违约可能性加大→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投资人损失、衔接企业损失。
6.信息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具有高度依赖性,软件系统、电脑程序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具有了互联网特点的风险。例如,病毒易扩散、互联网传速故障、黑客攻击等,会使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导致用户数据泄漏,给用户带来不可挽回损失。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为了提高收益率、控制成本,在互联网技术的把关上相对放松,致使技术上可能存在漏洞。另有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将技术外包,或是购买外国的技术,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互联网金融其他环节发生问题,将风险传导至该企业时,不能及时修正提供金融服务,则将会把更大的风险传导下去。传导路径为:互联网技术故障、黑客病毒攻击、技术漏洞、技术外包→系统瘫痪→信息技术风险→挤兑风险→系统性风险。 7.货币政策风险。传统经济下,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经济政策目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空间变大,影响了货币政策取向。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额游离于社会融资总量之外,使得社会融资总量不能准确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程度。这种货币政策风险会从互联网金融部分传导到传统金融渠道,进而影响这个金融系统。传导路径为:游离于传统政策体系外→货币政策风险→影响传统金融→影响金融体系。
四、比较分析
首先,通过观察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图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均是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服务的,这体现了金融最主要的功能,即资金融通,这是二者的共性之一。另外,通过比较可知,对于传统金融,银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衔接各金融机构和客户的重要媒介;同样,对于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为各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支付、资金划转服务,因此处在了和传统商业银行相似的位置,这是共性之二。这说明,第三方支付能够完成传统商业银行部分的功能和服务,在部分业务层面产生了竞争的关系。另外,P2P等网贷公司也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产生了竞争。
当然,比较发现,许多不同点同样存在。第一,虽然第三方支付产生了结算与支付的功能,但是第三方支付绑定了银行账户,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的支付与结算并不能完全脱离商业银行。另外,P2P网贷的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信用水平较低的客户群,虽然在业务功能上类似,但是在服务人群上不同,也就是说在服务对象上是互补的关系。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实现了客户之间直接的对接,借款人与投资人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沟通,不同于以往传统金融,实现了金融脱媒。
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覆盖面广、用户基础强大、传染性强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准入门槛低,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巨大,更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复杂化。
对于风险的传导,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数量更多,基于网络的羊群效应更加强烈,一旦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将以比传统金融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迅速扩展到网络中的各个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天都会存在平台倒闭和跑路的原因。一个对于传统金融很小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里,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极可能引起更大的风险。
五、总结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多方面存在竞争的局面。但是,传统金融基础雄厚,政策意义强大,仍承担了金融服务大部分的责任。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互联网公司,基于网络的安全性和服务人群的特征,互联网金融难以撼动传统金融的地位,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无法替代传统金融,而是对传统金融很好的互补。传统金融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传导增加了互联网因素,因此并不能把传统金融的监管办法施加到互联网金融身上。传统金融分业经营,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监管主体和监管手段也应做出改变。互联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传导速度更快,扩大程度更强烈,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控应该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张志英.金融风险传导的相关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352.
[2]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94-218.
[3]邵烨.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及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2,26:53-54.
[4]张原,朱梦昕.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传导:条件、路径与机制[J].财会通讯,2015,02:113-115.
[5]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87-97.
[6]胡剑波,丁子格.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08:92-96.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作者简介:袁义炜(199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