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场白:评说档案30年,最让人难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于1978年恢复了档案专业的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恢复高考改变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档案人才青黄不接的現状;恢复高考意味着一批新生力量将在其后30年的档案事业中大有作为。本期关注点:78级的档案学子。
曾先生:说起78级的那批档案学子,据我了解:如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共和国档案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的走上国家档案局司局级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档案学的教授,执鞭课堂,著作等身;也有的分布在政法、外交、部队、经贸等领域,主管着那里的档案工作。
杜先生:听知情人说:人大档案系78级学子有48人,年龄从16岁到32岁,来自40后、50后、60后三个不同年代。有的风华正茂、豆蔻年华;有的已婚,为人父母。那真是经历体验各异,有着工农商学干教等各行各业的不同身份。就是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群人,重又拾起书本汇聚到了课堂,谱写了一首难忘的档案之歌。
狄先生:对比80后、90后的大学生,78级学子有两苦:一是学习条件艰苦,那时没有现成教材,都是油印散页装订而成;二是学习态度刻苦,那时大家特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了课不是奔食堂,而是去阅览室,为的是抢一个看书的位置,晚上熄灯后,有的同学就到厕所去背书。此外,那时的师生之情更让人难忘,一次全班去春游,班主任王德俊老师夫妇一夜未眠,给每人包了一个江米粽子,在汽车上发给大家时,全班同学都为之感动。
杨慕师:提起王德俊老师,我又想起了陈智为老师,二位都是档案界劳苦功高已经退休,但至今仍诲人不倦的老教授。名师出高徒,他们的学生如冯惠玲、冯伯群等也都奋发努力,不负老师厚望,成了档案界的专家、名人。而他们学生的学生也开始活跃在各级各地的档案战线上。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不断成长壮大的档案队伍。
尤 志:如今的人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就是人大78级的档案学子。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从四层楼飞奔而下,接过邮递员手中来自人大的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还有妈妈看到通知后眼里的泪花。那时的她,除了正儿八经地读完了小学之外,就是9个年头的务农生涯。城市对于她已经陌生,以致报考的第一志愿都选择了农业经济专业,没想到档案专业却成了她的归宿。
叶 丽: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的知青,今日的教授,说到冯惠玲,我打心眼里敬佩她。30年来,她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热爱档案教育这一行业,通过讲授档案课程,接触档案工作使我对档案有了自己的理解:干档案这一行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显赫,很少给人官运财运。但它使人平静、充实,档案中蕴藏的大千世界和管理现代档案的种种难题,给档案人以无尽的追求。”
张 鹏:曾任《中国档案》总编、中国档案报副总编,如今已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的冯伯群,亲历了中国档案事业30年的飞跃发展。他回忆说:作为人大档案系78级中的一员,30年前,5大张高考试卷铺就了他步入高校的道路。从“文革”初停课闹革命,到上山下乡当农民,进工厂做工,12年命运的轨迹像画了一个圈,披挂着满身的风霜坎坷,又回到了学校,成为一名28岁“高龄”的大学新生,感到人生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李贺英:和那些人大档案学子的经历不同,1978年高中毕业的我考入了服装技校,那时热播的日本电影《人证》中的巴山恭子,点燃了我从事服装设计的梦想。但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是领导看中了我的勤奋踏实,没几年就入党提干,到1988年我已被借调到局机关整理人事档案。其后10年,我在致力局综合档案室的达标升级工作中,自己也荣幸地成为北京市十佳档案员。而2008年,到奥组委从事档案工作,更给我的档案人生增添了荣耀的一笔。有人说我的命好,我说:是改革开放30年档案事业的发展,铸就了我的人生辉煌。
王 帆:所谓殊途同归,我和李贺英一样,虽无缘进入人大档案系学习,但却有幸从事档案工作,并在工作中和人大档案系的诸多老师学生,以及老师的老师、学生的学生多有接触,备受熏陶,获益匪浅。深感改革开放30年来,人大确实桃李满天下,人大培养的档案人已经遍布全国的档案部门,人大不愧为一代又一代档案人的摇篮。
曾先生:说起78级的那批档案学子,据我了解:如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共和国档案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的走上国家档案局司局级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档案学的教授,执鞭课堂,著作等身;也有的分布在政法、外交、部队、经贸等领域,主管着那里的档案工作。
杜先生:听知情人说:人大档案系78级学子有48人,年龄从16岁到32岁,来自40后、50后、60后三个不同年代。有的风华正茂、豆蔻年华;有的已婚,为人父母。那真是经历体验各异,有着工农商学干教等各行各业的不同身份。就是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群人,重又拾起书本汇聚到了课堂,谱写了一首难忘的档案之歌。
狄先生:对比80后、90后的大学生,78级学子有两苦:一是学习条件艰苦,那时没有现成教材,都是油印散页装订而成;二是学习态度刻苦,那时大家特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了课不是奔食堂,而是去阅览室,为的是抢一个看书的位置,晚上熄灯后,有的同学就到厕所去背书。此外,那时的师生之情更让人难忘,一次全班去春游,班主任王德俊老师夫妇一夜未眠,给每人包了一个江米粽子,在汽车上发给大家时,全班同学都为之感动。
杨慕师:提起王德俊老师,我又想起了陈智为老师,二位都是档案界劳苦功高已经退休,但至今仍诲人不倦的老教授。名师出高徒,他们的学生如冯惠玲、冯伯群等也都奋发努力,不负老师厚望,成了档案界的专家、名人。而他们学生的学生也开始活跃在各级各地的档案战线上。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不断成长壮大的档案队伍。
尤 志:如今的人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冯惠玲教授就是人大78级的档案学子。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从四层楼飞奔而下,接过邮递员手中来自人大的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心情,还有妈妈看到通知后眼里的泪花。那时的她,除了正儿八经地读完了小学之外,就是9个年头的务农生涯。城市对于她已经陌生,以致报考的第一志愿都选择了农业经济专业,没想到档案专业却成了她的归宿。
叶 丽: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的知青,今日的教授,说到冯惠玲,我打心眼里敬佩她。30年来,她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热爱档案教育这一行业,通过讲授档案课程,接触档案工作使我对档案有了自己的理解:干档案这一行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显赫,很少给人官运财运。但它使人平静、充实,档案中蕴藏的大千世界和管理现代档案的种种难题,给档案人以无尽的追求。”
张 鹏:曾任《中国档案》总编、中国档案报副总编,如今已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的冯伯群,亲历了中国档案事业30年的飞跃发展。他回忆说:作为人大档案系78级中的一员,30年前,5大张高考试卷铺就了他步入高校的道路。从“文革”初停课闹革命,到上山下乡当农民,进工厂做工,12年命运的轨迹像画了一个圈,披挂着满身的风霜坎坷,又回到了学校,成为一名28岁“高龄”的大学新生,感到人生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李贺英:和那些人大档案学子的经历不同,1978年高中毕业的我考入了服装技校,那时热播的日本电影《人证》中的巴山恭子,点燃了我从事服装设计的梦想。但俗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是领导看中了我的勤奋踏实,没几年就入党提干,到1988年我已被借调到局机关整理人事档案。其后10年,我在致力局综合档案室的达标升级工作中,自己也荣幸地成为北京市十佳档案员。而2008年,到奥组委从事档案工作,更给我的档案人生增添了荣耀的一笔。有人说我的命好,我说:是改革开放30年档案事业的发展,铸就了我的人生辉煌。
王 帆:所谓殊途同归,我和李贺英一样,虽无缘进入人大档案系学习,但却有幸从事档案工作,并在工作中和人大档案系的诸多老师学生,以及老师的老师、学生的学生多有接触,备受熏陶,获益匪浅。深感改革开放30年来,人大确实桃李满天下,人大培养的档案人已经遍布全国的档案部门,人大不愧为一代又一代档案人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