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比以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高了。在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多次的课堂观察,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课堂设计 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40-02
一、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孟凡韶2009)。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新的定位,。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多为理论探讨行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例探讨非常少。
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堂活动设计,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英语专业课堂上的应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模仿教师教学的方式来预习、上课,学生的英语技能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英语技能的习得依赖于大量的实战练习,英语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学科,如果让学生只观看教师一个人的演讲和表演,并不能很快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让学生从老师讲课的角度去预习,把预习当成备课,把课堂学习当作课堂教学,以教的方式学习,以教的方式促进英语学习的快速进步,这就是笔者正在探讨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课堂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设计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怎样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课堂活动,甚至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来备课、讲课,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理念
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以能上台讲授为目标,这就给学生创设了预习的情境假设,学生准备的过程不是以平面的理解为基础,而是以先掌握再在讲台上输出的立体场景为基调。学生上台讲授的过程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应用语言的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展示新的内容,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笔者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尽量能让学生协作起来,要求在课堂上的前30分钟任务展示阶段,学生必须与同学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包括课下一起查资料、选材、排练,课上互相配合。40分钟的讲解活动的准备阶段也要求协作完成,课前的分工、预习要一起进行,主讲人要先给组内人员讲解自己负责的部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在课堂上展示。
(二)任务实施
笔者在近两个学期里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式进行试验。笔者所带的班级是2010级的学生,30人,在一年级下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改变观念,主动从教师备课的角度备课,要像老师一样考虑怎么讲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听明白。笔者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生上台讲授和小组研究。小组研究是在学生上台讲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笔者80分钟的上课时间是这样设计的:
1. 30分钟的任务展示。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2人一组,课下查资料做好准备,上课展示给大家,也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比较多样:模仿、配音、讲故事、书评、对话、新闻等,每一种形式在全班做过一轮之后更换新任务。这30分钟提前准备型的上台展示能让学生扩展所学的内容,接触课本之外的知识,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同体裁、不同领域的话题和内容。通过这种长期练习,学生能真正地活学活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2. 40分钟的课文学习。这40分钟的课文学习也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把学生分组,每组5人,首先和平常一样要求每个人都仔细预习课文,但不同的是预习的时候有侧重点:小组成员分别负责讲解背景知识、课文主旨分析或者负责重难点单词解析、讲解新句型和新语法点。课堂上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学生上台讲授自己负责的部分。此时,学生成了老师,老师则退居台下,记录学生的发音问题、不当的讲授方式和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3.每节课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查缺补漏,补充学生没有讲全面的知识点,从课文主旨的角度点明每一段的阐述方式,针对学生问题提出建议。
(三)活动评价 在30分钟的任务展示中,学生在语言应用的训练上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提高了语言基本功,也锻炼了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所需求的在公共场合表达的能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备课,从坐在台下观看到走到台上讲演。
学生预习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弄懂一定的知识点,还要考虑怎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讲给别人,让别人也弄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要进行思考,对问题透彻分析,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研究课文,这无形中会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综合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脱离简单的预习,加快学生头脑清晰化,从而全面掌控知识。
这种课堂设计里呈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是学生上台讲演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台下学生的上课质量。因此,更要把珍贵的课堂时间做最优化处理,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课堂活动模式。
(三)改进:小组研究
在观察课堂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分组与全班学生进行了讨论,汇合大家的意见,把学生上台讲课的方式改进成小组内共同研究,上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讲解。课堂设计如下:
1. 30分钟的任务展示。展示的内容、方式与开始类似,但学生准备阶段略有改变,所有小组成员一起商讨、研究任务,挑选代表轮流上台展示。这样就扩大了学生课下交流的范围,学生能分享的资源更广泛,互相学习、协作的机会也更多。
2. 40分钟的课文学习。小组成员不再上台讲解自己所负责的任务,而是在组内为大家讲解,并随时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作答。各组学生探讨、互助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不放过任何一点疑问。此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不打扰学生,但注意记录各组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全班学生还按照学号顺序每人负责一段文章的答疑。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所负责的段落,并准备回答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在课堂小组探讨的过程中,除了老师在走动,还有一名答疑的学生去各组回答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3. 10分钟的教师指导时间基本和原来类似,教师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全局的高度出发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经过改进后的课堂学习模式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学生反映小组学习能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的次数也更多;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随时提问,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更及时;与同学的协作机会也更多。
[ 参 考 文 献 ]
[1] Bruner, J. Acts of Meaning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崔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 陈启洪.“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特级教师,2003,(1).
[4] 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 [J].外语界,2001,(3).
[5] 范琳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课堂设计 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40-02
一、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孟凡韶2009)。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新的定位,。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多为理论探讨行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例探讨非常少。
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课堂活动设计,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英语专业课堂上的应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模仿教师教学的方式来预习、上课,学生的英语技能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英语技能的习得依赖于大量的实战练习,英语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学科,如果让学生只观看教师一个人的演讲和表演,并不能很快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英语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让学生从老师讲课的角度去预习,把预习当成备课,把课堂学习当作课堂教学,以教的方式学习,以教的方式促进英语学习的快速进步,这就是笔者正在探讨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课堂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设计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怎样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课堂活动,甚至走上讲台,以老师的身份来备课、讲课,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理念
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以能上台讲授为目标,这就给学生创设了预习的情境假设,学生准备的过程不是以平面的理解为基础,而是以先掌握再在讲台上输出的立体场景为基调。学生上台讲授的过程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应用语言的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展示新的内容,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笔者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尽量能让学生协作起来,要求在课堂上的前30分钟任务展示阶段,学生必须与同学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包括课下一起查资料、选材、排练,课上互相配合。40分钟的讲解活动的准备阶段也要求协作完成,课前的分工、预习要一起进行,主讲人要先给组内人员讲解自己负责的部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在课堂上展示。
(二)任务实施
笔者在近两个学期里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模式进行试验。笔者所带的班级是2010级的学生,30人,在一年级下期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改变观念,主动从教师备课的角度备课,要像老师一样考虑怎么讲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听明白。笔者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生上台讲授和小组研究。小组研究是在学生上台讲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笔者80分钟的上课时间是这样设计的:
1. 30分钟的任务展示。提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2人一组,课下查资料做好准备,上课展示给大家,也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比较多样:模仿、配音、讲故事、书评、对话、新闻等,每一种形式在全班做过一轮之后更换新任务。这30分钟提前准备型的上台展示能让学生扩展所学的内容,接触课本之外的知识,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同体裁、不同领域的话题和内容。通过这种长期练习,学生能真正地活学活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2. 40分钟的课文学习。这40分钟的课文学习也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把学生分组,每组5人,首先和平常一样要求每个人都仔细预习课文,但不同的是预习的时候有侧重点:小组成员分别负责讲解背景知识、课文主旨分析或者负责重难点单词解析、讲解新句型和新语法点。课堂上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学生上台讲授自己负责的部分。此时,学生成了老师,老师则退居台下,记录学生的发音问题、不当的讲授方式和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3.每节课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查缺补漏,补充学生没有讲全面的知识点,从课文主旨的角度点明每一段的阐述方式,针对学生问题提出建议。
(三)活动评价 在30分钟的任务展示中,学生在语言应用的训练上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提高了语言基本功,也锻炼了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所需求的在公共场合表达的能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备课,从坐在台下观看到走到台上讲演。
学生预习的时候不再局限于弄懂一定的知识点,还要考虑怎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讲给别人,让别人也弄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要进行思考,对问题透彻分析,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研究课文,这无形中会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综合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脱离简单的预习,加快学生头脑清晰化,从而全面掌控知识。
这种课堂设计里呈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是学生上台讲演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台下学生的上课质量。因此,更要把珍贵的课堂时间做最优化处理,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课堂活动模式。
(三)改进:小组研究
在观察课堂活动的基础上,笔者分组与全班学生进行了讨论,汇合大家的意见,把学生上台讲课的方式改进成小组内共同研究,上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讲解。课堂设计如下:
1. 30分钟的任务展示。展示的内容、方式与开始类似,但学生准备阶段略有改变,所有小组成员一起商讨、研究任务,挑选代表轮流上台展示。这样就扩大了学生课下交流的范围,学生能分享的资源更广泛,互相学习、协作的机会也更多。
2. 40分钟的课文学习。小组成员不再上台讲解自己所负责的任务,而是在组内为大家讲解,并随时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以补充作答。各组学生探讨、互助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不放过任何一点疑问。此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不打扰学生,但注意记录各组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全班学生还按照学号顺序每人负责一段文章的答疑。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所负责的段落,并准备回答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在课堂小组探讨的过程中,除了老师在走动,还有一名答疑的学生去各组回答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3. 10分钟的教师指导时间基本和原来类似,教师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全局的高度出发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经过改进后的课堂学习模式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学生反映小组学习能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的次数也更多;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随时提问,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更及时;与同学的协作机会也更多。
[ 参 考 文 献 ]
[1] Bruner, J. Acts of Meaning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崔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 陈启洪.“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特级教师,2003,(1).
[4] 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 [J].外语界,2001,(3).
[5] 范琳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