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年来,笔者采用“我口說我心”的做法,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强调从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取材。
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缺乏材料积累,何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学生缺乏积极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如何习得表达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上好作文课堂教学指导课,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激趣”“积累”“训练”三个主要环节上狠下功夫。
一、选择典型,让激情燃烧起来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恰到好处的点拨,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
例如,在指导《我敬佩的一个人》时,采用分层回忆法激趣,有效地引发学生表达情感。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课文,组织学生分组交流体会。在交流过程中,要相机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回忆那些受到人们敬佩的人,特别是受到自己敬佩的人,讨论交流他们哪些事情使自己敬佩,他们是怎样说的、做的,有哪些特别的动作和表情,结果怎样,自己当时有什么感受。其次,指导学生从自己所敬佩的人当中选择一位最敬佩的确定为习作对象。让学生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各自选择的对象的不平凡事迹,从中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做为习作材料。
除此以外,激趣的方法、方式还很多,比如可以抓住每次作文的特点,通过有计划的参观、访问、游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在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中产生发掘美、表现美的欲望。
二、做好习作前的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源之水”
作文指导课,无非是指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信息,教师指导就如对牛弹琴。因此,“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材料的准备上。上作文指导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解决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问题。
例如,《我爱×××》的作文指导课,上课的前两周,教师就向学生公布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布置学生思考:你爱什么事物?为什么爱?所爱的事物有什么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或者阅读与本次作文有关的书报、课文和观察日记等。
学生作文前准备充分,有了宣泄喜情感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课堂上积极思考,认真讨论,热烈发言。在听取教师的指导后,普遍能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中选取最熟悉、最喜爱的事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能抓住所爱的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强化训练,持之以恒
1.结对互改
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除了可以采取发到谁就改谁的习作修改法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对互改互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起“小老师”,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作文来,格外认真投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又体验了批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2.既写既改
要求学生作文时一气呵成,写完后就修改,还要适当写眉批,写出修改的理由,引导学生深思,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前几个步骤的作文训练,这时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学生较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3.一文多改
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文章不厌百回改”,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要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对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润色。
4.旧作新改
学生以现在的认知水平去修改以前的作文,在看旧作文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进步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积累了新的素材,还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师要加强指导
诚然,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是说教师可以“清闲”,相反教师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艰苦的指导工作: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二要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三要发掘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常抓不怠,注意点拨、诱导和分析,学生就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努力探索,讲究学法。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能日渐提高。
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缺乏材料积累,何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学生缺乏积极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如何习得表达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上好作文课堂教学指导课,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激趣”“积累”“训练”三个主要环节上狠下功夫。
一、选择典型,让激情燃烧起来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恰到好处的点拨,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
例如,在指导《我敬佩的一个人》时,采用分层回忆法激趣,有效地引发学生表达情感。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课文,组织学生分组交流体会。在交流过程中,要相机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回忆那些受到人们敬佩的人,特别是受到自己敬佩的人,讨论交流他们哪些事情使自己敬佩,他们是怎样说的、做的,有哪些特别的动作和表情,结果怎样,自己当时有什么感受。其次,指导学生从自己所敬佩的人当中选择一位最敬佩的确定为习作对象。让学生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各自选择的对象的不平凡事迹,从中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做为习作材料。
除此以外,激趣的方法、方式还很多,比如可以抓住每次作文的特点,通过有计划的参观、访问、游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在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中产生发掘美、表现美的欲望。
二、做好习作前的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源之水”
作文指导课,无非是指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信息,教师指导就如对牛弹琴。因此,“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材料的准备上。上作文指导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解决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问题。
例如,《我爱×××》的作文指导课,上课的前两周,教师就向学生公布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布置学生思考:你爱什么事物?为什么爱?所爱的事物有什么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或者阅读与本次作文有关的书报、课文和观察日记等。
学生作文前准备充分,有了宣泄喜情感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课堂上积极思考,认真讨论,热烈发言。在听取教师的指导后,普遍能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中选取最熟悉、最喜爱的事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并能抓住所爱的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强化训练,持之以恒
1.结对互改
俗话说:“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除了可以采取发到谁就改谁的习作修改法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对互改互批。教师把修改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很有新鲜感,他们怀着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态度当起“小老师”,审视同班同龄人的作文来,格外认真投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又体验了批改作文的艰辛,还培养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2.既写既改
要求学生作文时一气呵成,写完后就修改,还要适当写眉批,写出修改的理由,引导学生深思,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前几个步骤的作文训练,这时放手让学生修改习作,学生较容易发现习作的毛病,改起来,尤其用心。
3.一文多改
任何能力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文章不厌百回改”,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要多次修改,反复进行深加工。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认识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也会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对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润色。
4.旧作新改
学生以现在的认知水平去修改以前的作文,在看旧作文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进步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积累了新的素材,还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师要加强指导
诚然,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是说教师可以“清闲”,相反教师依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艰苦的指导工作: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二要讲究要求的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三要发掘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常抓不怠,注意点拨、诱导和分析,学生就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努力探索,讲究学法。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相信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能日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