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视经典,把它们当朋友
我在8岁时第一次读到《西游记》,可以说《西游记》我从小就爱读,至于“读过几遍”,这是一个经常被问的问题,答案是“我也不知道”。因为做校注,我读《西游记》的过程已经变成了一个研究的过程,这个“读”和通常意义上的“读”不一样。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校勘,然后进行注释,搜集资料,做综合的研究。就好像营养师,对于一块新奥尔良烤翅、一块美味鸭脖,已经谈不上“吃过几次”,而是到了详细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的程度。
对于高中生来说,怎么样阅读古代典籍呢?我的一点经验是:平视经典,把它们当朋友。
现在有两个倾向。第一,认为古代比今天落后,那会儿的人又信天命,又信鬼神,又没有电脑网络,所以,他们的知识一定是落后的,我们要看现在的人写的书,古人的书不屑一看。第二,认为古典文献都是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书上散发着神圣的光辉,我们要“跪着读”,要心存敬畏。
这两种倾向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古代经典,都是经过了千挑万拣,不知淘汰了多少同类产品才流传到现在的。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有文字的历史才几千年,基本的人性,今人和古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以,经典承载的,往往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兴趣。
比如读《西游记》,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孙悟空,也住着一个猪八戒。所谓的神魔,其实写的都是人性。又比如读《孔雀东南飞》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丈夫居中扮演什么角色,两千年来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这其实就启发我们思考:怎样哄老妈以及哄自己的爱人才算得体?
钱锺书先生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经典讲述的故事,和我们生活中朋友讲述的故事并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表达形式:今天用现代语,过去用文言文;中国的用汉语,英国的用英文。其实语言是最容易迈过的关口。
书本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
眼下,网络的发展改变了阅读的形式,除了电子书,这两年网络电台开始崛起,让“听书”这件看起来“落伍”的事情再度翻红。除了写作,我也在一些网络平台开设了个人电台来“大话西游”。
这么做,最重要的,当然是有钱赚。电台可以使我的劳动以“一鱼三吃”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一个知识点,我通过写书“卖”了一次,还可以通过音频等形式再“卖”一次。卖音频的收入可以和我之前单位工作的收入持平,既然有知识,有影响力,为什么不转化为收益呢?
其次,这也说明,今天的知识市场日益细化。千年以来,人们靠纸面上的文字获得知识,但今天情况变化了许多,书本并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人们有许多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果掌握不好这些方法,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化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在我看来,电台、公众号,它们和纸质阅读的区别在于:更加接地气。纸质阅读,作者的态度很多时候还是“端着”的——我有学问、我是专家、我要来教育你,但这在新媒体中是要不得的。电台媒介,包括各种自媒体,都要和读者做朋友——我有的知識,分享给你;你有的,也分享给我。
所以,听我书的朋友,既有专门研究文学、宗教的大学教授,也有出租车司机、建材店老板,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这点上,自媒体真的打破了传统的各种“圈子”,只是凭“兴趣”这一最简单最纯净的理由,把大家聚在了一起。并且大家没有理由追捧你,当你的知识不足以吸引人的时候,听众会选择离去甚至骂你。这也促使我不停砥砺自己,学习新知。
李天飞 推荐
对我来说,其实我的阅读速度非常快,有时候觉得在网络平台听不如自己看更快更方便。所以,一般听到了什么好的内容,我会去买作者的相关书籍看,可以对作者的看法和思想了解得更快更深。
我在“得到”APP上听过北京大学教授何帆的通识课程,从西方哲学、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通识,也就是现代人应该具备哪些学问。这是我所欠缺的,我自己比较熟悉的是中国古代的学问、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这个课程正好弥补了我的不足,在这儿也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