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y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的那年农历闰三月,姐姐说就叫“闰三”吧。
  小时候调皮。小学上到三年级,我悄悄把名字中的“闰”字改成了“孕”,并写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教我语文的老师五十多岁,花白头发,瘦高个。有天在课堂上拿着我的作文本,刚念出前面的“丁”字,觉得有点不对劲,就没再往下念了。老师用手轻轻扶了扶老花镜,对着我的作文本瞅了一会儿,又慢慢地把老花镜往鼻子底下拉了拉,微微低下头,眼睛从眼镜上框紧盯着我,眯眯地笑着问:“丁孕山,你什么时候怀孕了?”
  教室里响起一阵哄笑声。
  回到家,我坐在煤油灯下,把一本“新华字典”翻了个底朝天。又将“孕”改成了“运”字。但是,总觉得这个“运山”不响亮,想改个更好的名字。
  在工厂当小工的那几年,隔个礼拜要上几天的夜班。零点一过,我就去食堂吃夜宵。夜宵品種不多,只有面条和包子。粉条、肉皮馅包的包子好吃,几乎人人都爱。每次,包子一出笼就被一抢而空。食堂因此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两个。那时候我的饭量大,一口气能吃上七八个。包子的个头不算大,两个包子和一碗面条根本填不饱肚子。每次轮到我,炊事员就开始喊:“两个,两个,多了不卖!”两个加两个不正好是四个吗?我把餐券扔到炊事员面前,一手抓起四个包子,一手端碗面条转身就走。
  刚走出两步,炊事员便“哎哎”地喊,我懒得理他。反正我是掏钱买的,又没白吃。
  “好啊!丁远山,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你等着,明天我非去厂部告你。叫你不守规矩,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旁边几个正在吃夜宵的人,转脸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抿着嘴还是忍不住笑。我说:“你告‘丁远山’没用,要告,你就去告‘丁运山’呗——燃料分厂的。”
  但我从此动了心思,“运山”不如“远山”。一个人的名字起得好,说不定将来就会走好运呢!
  后来,我因身体不适去了医院。CT、胸透、彩超加心电图,还有各种化验,忙乎了一大老天,终于住进了病房。第二天一早,医生领着几个实习生径直走到我床头边,问我:“你是10床丁远山吧?哪里不舒服?”
  “我哪里都不舒服。”
  “怎样不舒服?”
  “你们不应该叫我丁远山。请帮我查一下,看是信息登记错了,还是……”我嘴里嘟囔着。
  一个实习生连忙弯下腰查看床头卡。医生慢条斯理地翻了翻自己手里的病历夹,抱歉似的对我一笑。
  我说我叫丁运山,是“运气”的“运”,“山峰”的“山”。
  出院后的第三天,朋友阿祥为我摆了“去晦宴”。他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叫大伟,我们仨找了个既典雅又富有异国情调的茶餐厅。浪漫唯美的场景、精致的美食,让人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
  交谈中,我得知大伟是个行家,会看相,会取名字。在前府街上有自己的门脸,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大伟告诉我,有什么需要帮忙尽管说。我想了想,难处目前倒是没有。我递给大伟一张自己的名片,随口问道:“一个人的名字可不可以改?”
  “名字是不可以随意改的。”大伟接过我递给他的名片,看了正面看背面,背面看完了反过来还看正面。
  “可以改的话,我想改个名字。我不叫‘运山’了,想改为‘远山’,你看咋样!”
  大伟想了半天,说:“是,还是远山好!”
  大伟边说边用手比画着:“远处的山峰,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是诗,也是画……”
  但是,他忽然变得严肃起来,意味深长地说:“哥儿们,一个人起什么名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大志,有目标,远山,这个名字很好,但你更需要的是志存高远!”
  我微微一震!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真正开始考虑以后的路怎么走。
  点评: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起名”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司空见惯,似乎难以写出什么精彩的故事。但作者却不轻易放过,而是从起名的小事,想到了人生的大事,就赋予了事件很特殊的意义,给读者以启发。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不思学习、不求上劲,总是企望仅仅通过改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实在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作法。小说开始是淡淡的,到结尾的陡转,深刻的意蕴一下就显露了出来。
其他文献
跟我们这辈有过歌舞团“跑码头”经历的人说起“滚台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rn上世纪70年代“跑码头”,跑的那些个地方,多半是苏南苏北的小城市和小县城.不说宾馆还没几个,就连小旅店、招待所也少得可怜.即便有,也权当没有,视而不见.一大堆人出门,住旅店不划算,这叫能穷则穷,能省则省.rn那些年,剧团人浩浩荡荡出门,几乎像搬家,该带的都带上了.除了被褥被单、脸盆脚盆、洗漱用品、暖水瓶、毛巾肥皂、拖鞋、热水袋……夏天连凉席、蚊帐都得捎上.
期刊
思想在斗争里酝酿  沙漠中的绿洲没有干涸  我参考了物理定律  支点和引力让人类生出智慧  时针敲打出一个个词语  善良与执着都木已成舟  無论黑夜有多么黑  火山口依然在夜里喷发  前进,后退已无关紧要  思想却总能照亮黑夜
期刊
期刊
期刊
花石纲遗址,像个结痂的旧伤疤  出现在蛙鸣起伏的田垄  大谢姑山与小谢姑山的背影  早已在八百年前的某个黄昏走失  那年春天  与江南村姑一样风姿卓然  是谁的霸凌?强盗一般掠夺  留下这遍地的疮痍  面前深凹的泥淖  游動着一群黑蝌蚪  叙述着一汪颠沛流离的苦难  两座姊妹山  是太湖岸边独有的俏丽  她们被贪婪者的权杖,加冕成了  瑞云峰、玉玲珑、冠云峰或皱云峰  是谁的吞噬  倾覆了一个泱泱
期刊
我终于再次抵达秋天  沿着故事的尾部徒步走进夜色  我曾親眼目睹一片叶子  从你的掌心长出,抹绿,泛黄  我遇到的秋天,是内敛的  习惯以哑语表达自己  我与多年沉默的岩石交换意见  在邕江北岸  将体内的沙漠撒入柔软的江风  多年后,我们在秋天的夜晚重逢  我们再次拥抱,问候,道别  慢慢把自己变成  这个秋天的一部分
期刊
一次在中山桥上  一次在羊皮筏里  无关心死,清白和所謂的诗行  欢喜的目光丰腴,滚烫  开出夏花  此刻,在友人唇间  “你和诗歌隔着一条古老的黄河”  以句子的姿势首尾对峙  陌生和浊日纵身一跃,没于河床  雪光下,寻亲的词匍行于冻土  或泅渡在洪荒  将夜鹰的声影  一读,再读  远处,黄河故道的尽头。诗歌  如那时的天空,明媚而辽阔
期刊
呆坐着,一缕烟从手指尖冒出  那些弥漫的过往  是门前的车来车往  总有些事会打集成包,堆积在  被雨水划开的河岸  任鸟鸣栖息  也有些云在身体里电闪雷鸣  堤坝挡不住的水,从眼底溢出  许久  可能是回不去看花蕊初开的日子  那时,冬天寄来的一场雪  正好停留在你我的發梢
期刊
党琪每天天不亮就去巡边,赶着羊围着苜蓿转圈,羊吃草的速度一般不会减下来,所以羊过河,他也过河。走了16公里,党琪还没有从东侧的界碑走到西侧的界碑——他今天是去种苜蓿的,一年四季雷打不动,都是围绕苜蓿转圈的,不是种植,就是维护边界铁丝网看有没有损坏,有没有人、畜越界的痕迹。下午,看到太阳偏西,就赶紧收紧羊群,往回赶。回到哨所他累得大汗淋漓。经过父辈老一代兵团人的努力,知道苜蓿最适合在草原上生长,耐干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