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6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中,被广泛关注的“最强霾过程拉响27城重污染红色预警”,毫无悬念的入选。而随着雾霾的影响度逐渐增强,许多设计师也着手从雾霾中寻找灵感。广州美术学院的2013届学生林硕书就是其中之一,他笔下的“雾霾字体”让网友们直呼“不可思议”。而他,也凭此获得2016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字体设计金奖。在他看来,“雾霾字体”的设计并不是重点,雾霾所带来的危害才是人们应该关心的。
1994年出生的林硕书今年大四,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2016年10月份的一次专题设计的课堂上,老师阚宇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位同学完成一项专题研究的设计作品。虽然这个作业对林硕书来说并不难,但要想设计出新意就需要花一番心思了。
于是,林硕书有事没事就拿起手机刷微博,希望能从中找到合适的选题。但是,几天时间过去了,灵感没有找到,他却看到许多关于雾霾的新闻——不是《雾霾天致癌吗》这种科普知识,就是《京津冀再遭重度雾霾侵袭》这样的报道。林硕书有点纳闷,怎么这么多关于雾霾的新闻?
疑惑之余,林硕书灵光一现: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和雾霾有关的东西?
经过大量的寻找、对比、分析,他发现与雾霾相关的工业产品设计比比皆是,但平面设计中并没有一件完整成熟的作品,而文字又恰恰是一种表达信息极为重要的载体。林硕书的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联想:雾霾与汉字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就这样,林硕书敲定了设计方向——“雾霾字体”。林硕书也非常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意点。他开始搜索各种与雾霾有关的网络图片、视频和文字报道。从百度百科的雾霾释义,到中国气象局编著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文献资料,再到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近两个月的时间,由浅及深、由一知半解到难以置信,林硕书不仅了解到了最简单的雾与霾的特征和区别,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雾霾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他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雾霾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地点、颜色和形态。比如地点,“雾霾是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长期作用下导致的,要想体现雾霾的特点,城市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让林硕书欣慰的是,最终呈现出来的字体正是给人一种楼房隐约层叠、城市朦朦胧胧的感觉,人们可以根据字体的笔画联想到楼房的形状。而字体的颜色,也接近真实雾霾的橙灰色;就连雾霾的浑浊、悬浮颗粒物、边界模糊等特点,都在字体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林硕书选择的“雾霾体”的设计文字,也与雾霾息息相关,或是视觉障碍、肺癌、呼吸道疾病等雾霾引发的人体疾病,或是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雾霾的起因。林硕书觉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让雾霾“视觉化”。
当然,林硕书并没有一味的“闭门造字”。为了跳出自己的思维圈,让字体的呈现更加大众化,有时候,他会停下手中的笔,找来同学给自己的设计提意见。“‘颗’字的笔画需要调整一下”、 “‘金’字的字重也可以稍作修改”,像这样的一些单字,就是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才呈现出了最终的形态。
此外,“霾”、“道”、“通”等字在部分笔画重复且复杂,如果按照一笔一画的规则去设计,会显得过于生硬且不协调,为此,林硕书还特意向老师阚宇进行了咨询。老师建议他,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文字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所以,林硕书对这些字的笔画都作了概括处理,最后设计出来的字不仅保留了本来的可读性,而且增强了美感。
由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是国内比较权威的大学生设计赛事,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想通过这项比赛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林硕书也不例外。2016年12月初,当林硕书发现原本定于11月26日截止的比赛延长了一个周的投稿时间,便赶紧将“雾霾字体”投了出去。没想到,这款字体从几千件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字体设计金奖。
2016年12月中旬,为了验证字体的传播性,他决定将雾霾字体发布在微博上,并@造字工房和@中国品牌设计中心两个大V,没想到短短几天,许多对雾霾感同身受的网友都纷纷转发、评论,“真正感受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字体真的很好看。但是,雾霾不好看,宁愿没有这个字体出现”,类似这样的留言、评论很多,也让林硕书感触颇深。随后,新浪微博的“@设计癖”和“@MIU”也先后私信他,征求“雾霾体”的微博发布。据林硕书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仅微博阅读量就已经达到140多万。
设计能带给我快乐
当初在选专业的时候,因为对设计情有独钟,林硕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步入大学后,他更是在一点一滴的設计体验中感受到了平面设计的魅力所在,“我喜欢设计,它能带给我快乐。”大二时,怀着“锻炼设计能力”的初衷,他和朋友们成立了工作室。
本想着只是“小打小闹”、“赚点零花钱”的他们,却在大三暑假意外地接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创业创投协会(Hong Kong Chinese Enterpreneurship Venture Association)一位副会长的邀请,为其设计协会logo,按照他们提出的“要有行业特征、大气”的要求,几个人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中国香港、创业、投资、交融、创新、协助”这些关键字和“C、H、E、V、A”五个首字母入手,反复商量、仔细推敲,设计出了五个logo交给了副会长。当副会长看到设计好的logo后,连连点赞,并把这些“出乎意料”的设计交给会长做最后的选择。最终,会长从中选取了一个,口中的点评也不乏溢美之词。
具体的情节林硕书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当他知道自己团队设计的作品被选用,他还是非常高兴,毕竟在设计行业,“一稿过”真的很不容易。 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林硕书,学习上也同样出类拔萃。大三几乎所有专业课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他还以总成绩第一的排名获得该学年一等奖学金。老师们对他的平日作业评价也比较高,觉得他是个“肯下功夫,肯思考”的学生。
对设计的热爱,让林硕书比其他人更关注国内外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动态。为了让自己的设计创意紧跟时代潮流,他关注了不少设计类的微信公众号,也经常混迹于Benhance、站酷、AD518、Pinterest等国内外各大设计网站,每当看到有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他就会收集起来,观察它们如何配色、构图、布局等等。
有一次,正在吃饭的林硕书看到了Voyage果汁的外包装,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搭配,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脑子里也倏地蹦出了一个创意。他赶紧放下碗筷,把图片和创意分别保存了起来。对他来说,一旦等到合适的机会,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就会呈现出一件别出心裁的设计作品。现在,他的手机备忘录里还存着十多个设计创意点,他相信它们总有“用武之地”。
做生活的设计师
林硕书出生在广东惠州,因为长期在广州求学,对广州的地域文化并不陌生,反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叹早茶”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习俗,让林硕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叹早茶即为喝早茶,“叹”字在粤语中有慢慢享受之意。
2016年大三的下学期,当得知包装设计课老师让他们做一样包装设计后,林硕书一头扎进“叹早茶”这道独特的风景里,开始了一次以美食为契机的交流之旅。
说是交流,他用到的更多是眼睛和耳朵。早上,一句“饮左茶未”(喝早茶了吗)把他们带到就近的茶楼,然后点上“一盅两件”(盅,指是茶盅;两件,指两件点心),然后听旁边那些人谈天说地,观察他们的举止行为。如果有人需要添水,就会自己把盖子揭开,看到这一幕的服务员就会迅速上前,这叫做“揭盖续水”;埋单的时候,顾客会做“叩手礼”。有时,还会出现类似的电影画面:服务员推着小车边走边喊,“叉烧包!莲蓉包!”。
经过三个周左右时间的调研,林硕书完成了包装设计《叹早茶》,这个作品还获得了2016“广东之星”创意设计奖“美教-平设”一等奖。
一天,正在和朋友用手机聊天的时候,林硕书忽然想到,如今手机社交网络中,符号表情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情绪的一种方式,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微笑,传递、共享一份快乐。那么,符号表情是不是也可以用来进一步发挥、设计呢?后來,他将这个创意应用在了一个海报作品上,命名为《传递一份快乐》,并获得2016中德青少年大学生设计与策划大赛铜奖。
像这样从生活中取材、设计、获奖的事例还有很多。对林硕书而言,每一份收获都是热爱与积淀的结果。所以,每一次获奖也都是对他坚持的肯定。
现在,林硕书也算得上“小有名气”,而且已经有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找到他寻求合作。他说,“我会抓住合适的机会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过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当下社会,做生活的设计师。”
1994年出生的林硕书今年大四,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2016年10月份的一次专题设计的课堂上,老师阚宇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位同学完成一项专题研究的设计作品。虽然这个作业对林硕书来说并不难,但要想设计出新意就需要花一番心思了。
于是,林硕书有事没事就拿起手机刷微博,希望能从中找到合适的选题。但是,几天时间过去了,灵感没有找到,他却看到许多关于雾霾的新闻——不是《雾霾天致癌吗》这种科普知识,就是《京津冀再遭重度雾霾侵袭》这样的报道。林硕书有点纳闷,怎么这么多关于雾霾的新闻?
疑惑之余,林硕书灵光一现:可不可以设计一个和雾霾有关的东西?
经过大量的寻找、对比、分析,他发现与雾霾相关的工业产品设计比比皆是,但平面设计中并没有一件完整成熟的作品,而文字又恰恰是一种表达信息极为重要的载体。林硕书的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联想:雾霾与汉字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就这样,林硕书敲定了设计方向——“雾霾字体”。林硕书也非常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创意点。他开始搜索各种与雾霾有关的网络图片、视频和文字报道。从百度百科的雾霾释义,到中国气象局编著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文献资料,再到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近两个月的时间,由浅及深、由一知半解到难以置信,林硕书不仅了解到了最简单的雾与霾的特征和区别,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雾霾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他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雾霾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地点、颜色和形态。比如地点,“雾霾是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长期作用下导致的,要想体现雾霾的特点,城市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让林硕书欣慰的是,最终呈现出来的字体正是给人一种楼房隐约层叠、城市朦朦胧胧的感觉,人们可以根据字体的笔画联想到楼房的形状。而字体的颜色,也接近真实雾霾的橙灰色;就连雾霾的浑浊、悬浮颗粒物、边界模糊等特点,都在字体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林硕书选择的“雾霾体”的设计文字,也与雾霾息息相关,或是视觉障碍、肺癌、呼吸道疾病等雾霾引发的人体疾病,或是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雾霾的起因。林硕书觉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让雾霾“视觉化”。
当然,林硕书并没有一味的“闭门造字”。为了跳出自己的思维圈,让字体的呈现更加大众化,有时候,他会停下手中的笔,找来同学给自己的设计提意见。“‘颗’字的笔画需要调整一下”、 “‘金’字的字重也可以稍作修改”,像这样的一些单字,就是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才呈现出了最终的形态。
此外,“霾”、“道”、“通”等字在部分笔画重复且复杂,如果按照一笔一画的规则去设计,会显得过于生硬且不协调,为此,林硕书还特意向老师阚宇进行了咨询。老师建议他,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文字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所以,林硕书对这些字的笔画都作了概括处理,最后设计出来的字不仅保留了本来的可读性,而且增强了美感。
由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是国内比较权威的大学生设计赛事,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想通过这项比赛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林硕书也不例外。2016年12月初,当林硕书发现原本定于11月26日截止的比赛延长了一个周的投稿时间,便赶紧将“雾霾字体”投了出去。没想到,这款字体从几千件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字体设计金奖。
2016年12月中旬,为了验证字体的传播性,他决定将雾霾字体发布在微博上,并@造字工房和@中国品牌设计中心两个大V,没想到短短几天,许多对雾霾感同身受的网友都纷纷转发、评论,“真正感受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字体真的很好看。但是,雾霾不好看,宁愿没有这个字体出现”,类似这样的留言、评论很多,也让林硕书感触颇深。随后,新浪微博的“@设计癖”和“@MIU”也先后私信他,征求“雾霾体”的微博发布。据林硕书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仅微博阅读量就已经达到140多万。
设计能带给我快乐
当初在选专业的时候,因为对设计情有独钟,林硕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步入大学后,他更是在一点一滴的設计体验中感受到了平面设计的魅力所在,“我喜欢设计,它能带给我快乐。”大二时,怀着“锻炼设计能力”的初衷,他和朋友们成立了工作室。
本想着只是“小打小闹”、“赚点零花钱”的他们,却在大三暑假意外地接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创业创投协会(Hong Kong Chinese Enterpreneurship Venture Association)一位副会长的邀请,为其设计协会logo,按照他们提出的“要有行业特征、大气”的要求,几个人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中国香港、创业、投资、交融、创新、协助”这些关键字和“C、H、E、V、A”五个首字母入手,反复商量、仔细推敲,设计出了五个logo交给了副会长。当副会长看到设计好的logo后,连连点赞,并把这些“出乎意料”的设计交给会长做最后的选择。最终,会长从中选取了一个,口中的点评也不乏溢美之词。
具体的情节林硕书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当他知道自己团队设计的作品被选用,他还是非常高兴,毕竟在设计行业,“一稿过”真的很不容易。 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林硕书,学习上也同样出类拔萃。大三几乎所有专业课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他还以总成绩第一的排名获得该学年一等奖学金。老师们对他的平日作业评价也比较高,觉得他是个“肯下功夫,肯思考”的学生。
对设计的热爱,让林硕书比其他人更关注国内外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动态。为了让自己的设计创意紧跟时代潮流,他关注了不少设计类的微信公众号,也经常混迹于Benhance、站酷、AD518、Pinterest等国内外各大设计网站,每当看到有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他就会收集起来,观察它们如何配色、构图、布局等等。
有一次,正在吃饭的林硕书看到了Voyage果汁的外包装,鲜明的色彩、简洁的搭配,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脑子里也倏地蹦出了一个创意。他赶紧放下碗筷,把图片和创意分别保存了起来。对他来说,一旦等到合适的机会,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就会呈现出一件别出心裁的设计作品。现在,他的手机备忘录里还存着十多个设计创意点,他相信它们总有“用武之地”。
做生活的设计师
林硕书出生在广东惠州,因为长期在广州求学,对广州的地域文化并不陌生,反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叹早茶”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习俗,让林硕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叹早茶即为喝早茶,“叹”字在粤语中有慢慢享受之意。
2016年大三的下学期,当得知包装设计课老师让他们做一样包装设计后,林硕书一头扎进“叹早茶”这道独特的风景里,开始了一次以美食为契机的交流之旅。
说是交流,他用到的更多是眼睛和耳朵。早上,一句“饮左茶未”(喝早茶了吗)把他们带到就近的茶楼,然后点上“一盅两件”(盅,指是茶盅;两件,指两件点心),然后听旁边那些人谈天说地,观察他们的举止行为。如果有人需要添水,就会自己把盖子揭开,看到这一幕的服务员就会迅速上前,这叫做“揭盖续水”;埋单的时候,顾客会做“叩手礼”。有时,还会出现类似的电影画面:服务员推着小车边走边喊,“叉烧包!莲蓉包!”。
经过三个周左右时间的调研,林硕书完成了包装设计《叹早茶》,这个作品还获得了2016“广东之星”创意设计奖“美教-平设”一等奖。
一天,正在和朋友用手机聊天的时候,林硕书忽然想到,如今手机社交网络中,符号表情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情绪的一种方式,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微笑,传递、共享一份快乐。那么,符号表情是不是也可以用来进一步发挥、设计呢?后來,他将这个创意应用在了一个海报作品上,命名为《传递一份快乐》,并获得2016中德青少年大学生设计与策划大赛铜奖。
像这样从生活中取材、设计、获奖的事例还有很多。对林硕书而言,每一份收获都是热爱与积淀的结果。所以,每一次获奖也都是对他坚持的肯定。
现在,林硕书也算得上“小有名气”,而且已经有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找到他寻求合作。他说,“我会抓住合适的机会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不过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当下社会,做生活的设计师。”